高家堰 编辑

洪泽湖人工堤坝

高家堰高家堰

高家堰原名洪泽湖大堤,明嘉靖中始见记载,当时系指今江苏省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据传是东汉陈登创建,是2000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堤坝。高家堰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高家堰

外文名:Gaojia Dyke

重修:1572年

称号:最早的人工堤坝

始建于:东汉建安时期

其他称号:水上长城

简介

编辑

高家堰高家堰

明嘉靖中始见记载,当时系指今江苏省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明万历年间成书的《河防一览》等书认为系东汉陈登创建,不可信)。明隆庆以前,高家堰曾兼作交通大道。隆庆六年(1572)重修。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为综合解决黄河、淮河、运河交会地区的问题,创修洪泽湖水库。以高家堰为主坝,长10878丈(其中3400丈建有排桩防浪工),高约4m,次年七月竣工。自万历八年(1580)十月起,又进行包砌石工防浪墙,第一批石工墙长3110丈,高1丈,叠砌10层,厚2层。高家堰北端明万历中顺延至运河边,清康熙中改在今淮阴县码头镇,并从此固定下来。明代的高家堰以南十多公里处原地形较高而且平坦,离城市较远。潘季驯曾利用它作开敞式溢洪道,称为天然减水坝,沿用了100年。清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到次年五月,靳辅在此处筑副坝,其溢洪作用改由人工减水坝代替,高家堰遂向南延伸至今洪泽县蒋坝镇。由于洪泽湖水库的淤积和治理的需要,高家堰及其石工墙不断加高、延长,清代石工墙厚0.8~1.2m,高7m左右,长度曾达60.1km。石工防浪挡土墙以密桩作基础,临水面以10:1的坡度逐层砌筑,胶结材料为糯米石灰砂浆,墙顶及吃

高家堰历史纵断面示意图高家堰历史纵断面示意图

重部位的条石皆用蝴蝶形铸铁扣勾连。石工与坝身土之间镶嵌砖柜与三合土心墙,大堤总宽 50m左右。高家堰的人工泄洪设施,明代为减水闸;清代用减水坝,口宽约60丈,长约70丈,石工墙护边,密桩铺底,糯米汁三合土作溢流面,并有进口段、溢流段、扩散段、消能段等布置;民国时期曾兴建三河闸。20世纪50年代以后,高家堰的大部分堤段已经改造和加固(见图历史纵断面示意图)北起淮阴县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堆头村,全长67.25km,破圩前可以拦水135亿m,破圩后最多可拦水176亿m,是苏中、苏北防御淮河洪水的第一屏障。

芦苇堰

编辑

早年,这里是来自桐柏山的古老的淮河穿过的地方,也是淮夷人高氏部落的聚居地,当年大治水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那个时候的淮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因此居住在这里 的高氏部落人便在此地开垦、繁衍。时至战国末年,灾荒不断,瀑雨连涟,迫使淮河漫溢,河堤冲决。高氏部落名叫高祺的首领,手举黄旗摇晃呼叫所有氏族老少一齐砍伐芦苇水蒲进行挡浪堵决。全氏族一百多人一齐动手把一大片芦苇水蒲砍倒,捆扎起来、肩扛担挑地运往河堤决口处挡浪、打堰,最终堵住了决口,由此高家的芦苇坝得名了,这就是现在高家堰的乳名。

贤臣筑堰

编辑

陈登捍淮

东汉末年,战争濒濒,谷麦昂贵。国家为了强兵足食,开展了 大规模的屯田工作。淮阴地处淮河流域,曾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誉。为了屯田的需要,当时的广陵郡太守陈登,经过一番考察以后,他认为这一带土肥水美,只要筑好堤坝,即 可旱涝保收。于是完成了从武家墩到西顺河镇三十里长的堤堰。并取名叫捍淮堰,史学家认为这横行百里水坝格局进一步奠定了如今洪泽湖高家堰大堤的基础。后来,曹魏太尉司马懿为消灭孙 ,进而统一全国,派邓艾在堤内屯田蓄粮,这对洪泽湖堤的固筑和淮阴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潘季训

宋朝以后,黄河在河南决口夺泗夺淮。淮河决溢,经由洪泽湖又从决口流溢出去造成水灾连年;又因黄河挟沙,淮河尾闾不断淤垫造成湖底日升,湖水日涨,湖堤日高,使洪泽湖最终形成了一个“悬湖”,最高水位比下游地平线高出十几米。“堰堤大有建瓴之势,城郡更出釜底之形”。所以官民盛传“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足可见高家堰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次出任河漕总督的潘季训上任,提出高堰为两河关键。只有增筑高堰不使淮水东溃,人工蓄积的淮水方能“尽出清口”,清口及下游不淤,运道才能通畅。继而他又提出增筑直立条石护坡,变一般性防堵为高标准的展筑。得到皇上获准。历尽艰难最终筑成了高 1.23丈,长60里的土堤石工墙。

靳辅护堤

清初,黄河年年决口,造成洪泽湖淤高湖底,破溃堰堤,漫流里下河的严重局面。康熙十六年,靳辅莅任河督时偕同治水专家陈潢,对黄、淮、运形势进行调查分析后展开护堤工程,借旧石工留宽两丈暂为外障以防风浪撞激 ,又于后身开槽钉柱砌石,俟新工筑定根基,再折旧工,选用其旧工底石。以糯汁、石灰作为胶砌材料,并将石块之间全部用铁锔衔接,以增强石工堤的稳固性。同时在堤坝外又加修 坦坡,防止外水浸入减少抗力。这是一项成功的创举,即使今天,在建筑高堤上修筑坦坡仍不失其意义。

祈祷堤坝

其年为了顺呼天意,皇家政府一方面继续加固堤堰,一方面又在堰堤上建造了具有封建传奇色彩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五坝分别相应于 道家的水、火、金、木、土五行(五行可以互相制约,以维持大自然的平衡),企图以此信条来防洪固堤。与此同时还在大堤上建造10余处寺庙和“十一座石头堡”,以便观察水势祈 祷神灵。康熙年间,还花费数十万两黄金,召集皇家一流铸造师,浇铸了“九牛二虎一只鸡 ”,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安置,企盼金鸡报晓,警示堤防;借用“九牛二虎”之力来维土制水,镇奠淮扬。今日昔日的“二虎一鸡”已不知去向。栩栩如生的铁牛尚在,遗憾的是牛角已折。

乾隆执政后,他更为重视高家堰大堤的保护,每年下拨上百万两帑金作为护堤之用,还派汛兵3000驻扎大堤之外,保护堤防。

侯二堵水

在高家堰的长堤上十堡和十一堡之间,有个妇孺皆知的“侯二门”。过去这里经常决口,官家也当为“慎防”之地。明时,为了加强防范,官府给地方黎民划定看管堤段,因此这段险地就近分给了侯二夫妇。分工后,侯二夫妇深感责任重大,日夜不停的轮流看守。 这年秋水时至,险情又出。这天,夫人送来饭食,侯二正在用餐,突然发现水中有处翻泡打 漩。侯二连忙撂下手里的饭碗,叫老婆鸣锣报警。自己猛的跳入水中挖泥堵洞。侯二的老婆一边鸣锣报警,一边挖泥饼递给侯二。就这样, 他们夫妇一连干了好长时间。可是漩涡越来越大,侯二情急之下立即用身体挡拦漩洞口,可 是区区一人之身焉能挡住滚滚的洪水猛势呢?侯二大喊一声“快叫人来”,就被卷入洞中。夫人林氏一看,也奋不顾身的跳入洞口……,当官吏和周围的群众闻讯赶来时,侯二夫妇已被卷入洞中。此时此刻人们亦深感 悲恸,一边喊着:侯二“你回来吧”,一边抢堵洞口。这喊声震撼着大地,这喊声回旋在滚滚的淮水浪涛中。

吴棠见碣

咸丰十一年,清河知县吴棠,把靠近码头的一段堰堤上的砖石拆除运来造城。旨令下达后,各堡召集民力,汇集到码头镇的堰堤段,“在堤为毁,在城为成”进行拆 除。那时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下,谁敢违抗呢?于是民工们便连天带夜的拆运,经过数十天的苦干,眼看就要拆到大堤险段的石工头,便吓坏了堰堤周围的百姓。人们窃窃私语 ,违抗又怕“犯上”,任其自然又怕大祸临头。石工头是当年淮河掉头向西拐弯处,这里曾多次 被水冲决。当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诏谕有司,百 姓有关水利的条令 要随即陈奏。并派遣刘基,国子生等遍诣天下督修水利。1387年,淮水 泛滥,人畜遭淹,死殒无数。就连泗洲城的明祖陵也岌岌可危,朱元璋旨意刘基前往巡视。誓保明祖陵和淮扬人民的生命安全。刘基博学多识,精通堪舆,明代皇宫都城的建筑无一不 凝聚着刘基的智慧,他曾申奏“尝以一岁开一支河及塘堰数万,以利农桑”此奏得到恩准。

刘基来到淮阴的高家堰,观后叹曰“此乃慎防之地”,尤其看到石工头的湾口处,他挥笔写 下“慎防”一贴并命人悬挂此处。因此明以后到乾隆时几百年间,高家堰大堤先后修筑170 余年,石工头一直是重点地段。所以,此日就在人们愁眉不展的时候,突然有个百岁 老人来到人群中间,开口说道:“众乡亲不要太急,我等有一妙计,只要诸位齐心协力,必可 保住大堤。”他捋着胡子继续说道:“刘基享有半仙之誉,人鬼不可侵犯。石工头原等是刘基咛 奉为慎防之地。我们只要寻找一碣贴,就可叫吴棠停拆。”于是,他叫来石工,伪仿刘基手 迹,在一石碣上刻上文字。连夜将此碣埋入石工头堤堆里。正好第二天,拆堤的民工挖到这块石碣,立即秉报监司,监司一看,上面镌刻的是“刘基造、吴棠拆、拆到此处拆不得”的 字样。随即秉告吴棠,吴棠一听此话,惊慌失措道:“此乃天意,不可违犯”。于是立即下令停工,并叫把已拆的堤堆夯实。从此,石工头的慎防之处就保存了下来。

两千多年过去了。这条雄冠天下的长堤巨堰巍然屹立。解放以后,毛泽东同志也很关心高堰大堤的修固,并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便泄洪保堤。建国初这里发大水,周恩来同志乘坐飞机来到洪泽湖上空察看大堤,并致电省市政府“一定要修筑好洪泽湖大堤,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解放以来的半多个多世纪。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这条人工巨堤不断得到加固修筑,使其更为完美。

淮阴市政府于2003年已经启动程序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湖北长阳

编辑

长阳高家堰不仅是“湖北根艺第一大镇”,而且也是“湖北盆景第一大镇” 。该镇位于318国道,东达武汉,西通成渝,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高家堰盆景的创作者们,走出去——到四川温江等地考察学习,请进来——请湖北省盆景协会教授易亮等知名专家到镇入村面授机宜,并以广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包,善纳众家之长、独臻自己之优,独树一帜,享誉大江南北。

高家堰盆景广吸各派盆景的特点,形成自己迥然风格:树桩盆景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石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高似入云、悬如倒垂、陡胜天险、深若临渊。树桩盆景一般选用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鹊等(特别是在清江梯级开发,隔河岩水库淹没之前,抢救了清江流域中华蚊母等宝贵的植物品种),山石盆景以砂片石、钟乳石、云母石、砂积石、龟纹石,以及新开发的品种为制作石材,精品众多。

高家堰盆景以平远为主,平中见奇,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阔,白帆点点,波光粼粼,蕴涵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江南情致。其枝托有跃枝、飘枝、摊枝之分,每一枝托的第二、三、四层的枝爪,根据艺术规律,要求逐渐减细,分部均匀。“上翘如鹿角,下垂如鸡 爪”,古拙入画。

高家堰盆景主要表现南国山明秀丽的自然风光,不乏危岩奇峰,高峡深谷,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洒脱自然,飘逸多姿,独具清江流域地貌山川的特色。

高家堰盆景在布局上非常强调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力求体现山林野趣,重视自然界古树的形态和树种的个性,因势利导,随类赋彩,努力使之神形兼备。讲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数量较多,没有固定规 格,而且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疏密相间,聚散自由,以欣欣向荣 为首要目标,达到参差错 落,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审美效 果。侧枝多以横枝式出现,树冠多作扇形或半圆形,以显示雄伟刚劲的气势。

高家堪盆景采用棕丝和金属丝蟠扎与细修剪相结合的造型技法,逐步形成有别于江南其他各派的造型特色,继承宋、明以来“高干” 、“合栽”为造型基调的写意传统,薄片结扎,层次分明。擅长直干或三五株栽于一盆,以表现莽莽丛林的特殊艺术效果。对柏类的主干作适度的扭 曲,剥去树皮,以表现苍古意趣,并且善于用枯干枯枝与茂盛的枝叶相映生辉,大有似入林荫深处,令人六月忘暑的妙境。

长阳物华天宝,其资丰富。长阳土家儿女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长阳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鄂西进出咽喉,318国道横亘全境、800里清江流经东西,加之与宜昌、武汉交通便捷,为高家堰盆景由艺术品变成商品,拓展市场,提供极大便利。

高家堪盆景巳冠压荆楚,也必将问鼎华夏,远走欧亚

下一篇 吴棠

上一篇 清江督造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