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筅 编辑
狼筅又名龙筅,是一种特型的长兵器。狼筅长一丈五六尺,重约七斤,器首尖锐如枪头,节密枝坚,附枝九至十一层不等,全器用铁打制而成。狼筅出自明朝抗倭战争中,能抵御日本战刀的砍削。它虽形体重滞转移艰难,但层深枝密器长,能御能防。阵战时以狼筅为先锋,牌盾左其下,长枪夹其左右,锐钯大刀接应于后,相为倚靠,浑然一体,以奇制胜。主要技法有:中平势、骑龙势、钩开势、架上势、闸下势、掏步退势等。
中文名:狼筅
别名:龙筅、狼牙筅
读音:láng xiǎn
记载:《纪效新书》
发明人:明朝矿工起义军
技击方法:拦、拿、挑、据、架、叉、构、挂、缠、铲、镗等
狼筅是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叶宗留起义军发明。 明代中晚期,东南沿海一代倭患严重,明军在同倭寇作战时,兵器常为倭寇所用日本刀砍断,以致在战斗中处于劣势。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采用了这种兵器。 戚继光发现狼筅枝叶交错,柄长而坚,是非常理想的防御武器,便专门组织了狼筅兵。戚继光还对原先的狼筅加以改进,将毛竹柄增至5米,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叶经过修整,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这样的狼筅长而重,不宜进行单兵格斗,但枝软,刀不能砍断,柄长则长枪不能刺入。 狼筅体形笨重,须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故至清代已不再使用。
明朝英宗十二年,庆元六都叶宗留在政和少亭坑银矿造反,朝廷派兵剿捕。叶宗留一面派人到龙泉良葛山请来叶七当军师,一面筹集粮草,赶打兵器,准备迎战。
有一天,叶宗留听说朝廷已经派张楷分兵从浙、闽两路围来,可是,几千义兵的武器才只有一小部分,他苦恼啊,闷头坐在门前思索如何是好。正在这时,门口一个老太婆手举竹凳赶鸡鸭,把叶宗留的马惊得仰天长嘶,挣断绳子,落荒逃去。叶宗留猛然一惊,立即叫来叶七,说:“我看武器已来不及准备了,这里毛竹那么多,不如砍毛竹,削尖后用来拒敌。”叶七笑笑说:“不知有用吗?”叶宗留说:“有用,刚才有个老太婆手举竹凳赶鸡,竟把我的战马吓得乱窜,官军都骑战马,用竹筅吓他一阵,亦可杀敌。”叶七想想,说:“也好,兵器以奇取胜。可是,竹器毕竟不硬,铁器要用水淬,竹器是不是可以用油淬,才能坚硬?不妨先砍几枝试试。”叶宗留听了立即命人试造。
工匠将竹笼制好后,宗留乘兴舞动一番,然后一个斜刺,正巧刺到一截木头上,那木头被刺了一个槽;竹筅一歪,又刺中了一条狗,那狗顿时倒地死了。叶七看了,拍掌大笑,说:“用得,用得。”叶宗留就教部下大批制造,并取名“狼筅”。
没过多久,张楷围兵已到,叶宗留在车盘岭设下埋伏,一跃而起,大多数义军手举“狼筅”敲得响声惊天动地,那些士兵没见过这样的兵器,都吓了一跳,那些战马一听这声音,都前蹄仰起,把官兵掀落马下,顿时自相残踏,被义军杀得一败涂地。
后来,叶宗留自称“大王”。就用“狼筅”这种土兵器与官兵周旋,一直打下福建、浙江、江西等好多州、县,把明英宗朱祁镇吓得坐在龙廷上直打颤。
狼筅是一种长柄多枝形的兵器。用大毛竹制作,前端有用以刺杀敌人的锋刃,尖锐如枪头,竹柄部分保留着相互交错的枝叶, 狼筅末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狼筅长一丈五六尺(约5米),重约七斤,器首尖锐如枪头,节密枝坚,附枝九至十一层不等,全器用铁打制而成。
狼筅是将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再用火熨烫毛竹上的枝杖,使其产生弯钩,即为狼筅;再敷上毒药,制成毒狼筅。
中平势:右手在前右弓步,持筅端平胸间,两手有阴阳,凡遇人枪扎来,只要直推,不招不架,因枝节已起格开作用,直进快进,与对方同时用出,对方不能挡。 2.
骑龙势:上左弓步,对方往枪下扎来,使用狼筅下直截,因枝节有防御之用,上扎来则上推进。如果有失误则当前下披,即对方上虚扎、下实扎,使用狼筅上推不着,即下披再推刺。用筅的人要眼快,进步要快。 3.
钩开势:对方当胸扎枪,使用狼筅向右一拨,对方刺右侧,使用狼筅向下一挫,或走上前去在胸前一拨,再右一挫,直接向前,不用拦拿格提。对方再用低枪还势时,则使用狼筅闸下前进,或拨左右任便使用。 4.
架上势:右脚在前弓步,高持筅,枪来高上撑架,管上又要管下,进步快,对方再坚固也戳破(原书戳怕,浙江语“破”读“怕”)。 5.
闸下势:提右膝起步上前,戳出时或弓、或马步皆可,利用枝节格开对方枪,对方如上扎则使用狼筅架上相变换。 6.
掏步退势:直进直出无须架格,可以运用“一个字”,同时之用。立定用中平枪法。高低左右直推进,下闸,左右钩切,平挫,只要对方动,手持狼筅是否要动需要拿定。对方不动,高己方上架,低闸主动出击,不必等待。
鸳鸯阵
鸳鸯阵阵形一队为十一人,队中最前一人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者手执长形盾牌可挡倭寇的重箭、长枪攻击,藤牌者手执轻便的藤制盾并配有标枪、腰刀等作战武器,长牌手和藤牌手的主要职能为掩护后队前进,此外藤牌手还可用于同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由老而坚实的毛竹制成,其一端由刀削成尖状,留有四周尖锐的枝丫,狼筅手手执狼筅用其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用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以及保障后面长枪手的对外攻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配置二人,用以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着的人员为使用短刀的短兵手,若敌人迁回攻击阵形后身,短兵手即持短刀阻杀敌人。“鸳鸯阵”不但使各种兵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还充分发挥出了各种兵器所具有的特性及长处,阵形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色。能够视情况和作战需要,纵队与横队相互转化,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化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摆此阵形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上述各种阵法变化又称“变鸳鸯阵”。此阵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破倭寇之优势。戚继光的“戚家军”运用“鸳鸯阵”法,在与倭寇的作战中,逢战必捷。
鸳鸯阵
戚继光的鸳鸯阵
狼筅是明代时期农民起义军用来冲锋的武器。战斗时,狼笼兵布在阵前,与其他兵器相配合,组成鸳鸯阵,大大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屡败倭寇。由于狼筅粗重,也可布置于水田之中充当蒺藜拒马之用,阻碍敌军冲击。 狼筅作为一种兵器,形体重滞,转移艰难,不像其他武器哪样出入方便快捷,好像不适合作为武器。但是平常人不知是行伍之藩篱,一队之门户,就像人的房屋一样,没有门户关闭而盗贼能够轻易进入的。凡用狼筅必要枝节坚密,竹梢加利刃;要选力大能胜任者用之,不为狼筅拖累。用时以牌盾保护前面,以长枪夹其左右,举动要迅速整齐,必须有叉耙、大刀接护。但狼筅能防御而不能击杀,如果没有各种利器相助,很少有成功者。军队中之所以必用这个武器,因为士卒上阵临敌心怯,其他兵器单薄,人心不稳定,平日练得十分熟练,到时也会慌张失措,忘其应有的临战状态。只有笼枝梢茂盛,能遮蔽一身有余,看起来可以依赖,可以壮胆气,使人敢于站定脚跟,准备战斗。如果是以风雨之势般快速突击的战斗,则狼筅就是累赘之物不适用了。明·冯梦龙《智囊全集》:戚继光每以“鸳鸯阵”取胜。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一牌;每牌用长枪二支夹之,短兵居后。遇战,伍长低头执挨牌前进,如已闻鼓声而迟留不进,即以军法斩首。其余紧随牌进。交锋,笼以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牌手阵亡,伍下兵通斩。
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笼则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可见狼筅不仅是阻敌之器,也可壮军威强志。 (戚继光《纪效新书》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