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舞(醉龙) 编辑
龙舞(醉龙),又称转龙头、舞木龙、舞柴龙、舞龙船头 ,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醉龙是古代广东中山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宋,盛于明清,原为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后发展成道具舞蹈,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的巡游活动中表演。原先舞醉龙者在拜祀过程中随意舞动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一种民间舞蹈。醉龙表演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和巡游等内容 。
2008年6月14日,龙舞(醉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4 。
中文名:龙舞(醉龙)
批准时间:2008年6月14日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广东省中山市
非遗编号:Ⅲ-4
别名:转龙头、舞木龙、舞柴龙、舞龙船头
宋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大臣黄宪(献,号敬斋)到安南国加封陈日暄,回国途中在海上遇到风暴,官船随波逐浪飘到长洲,黄宪辞官到长洲开村,并在村中建有一间侯王庙,庙中除供奉神像外,还供奉木雕龙头、龙身、龙尾,作龙图腾崇拜,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八均在庙宇和宗祠中祭祀和转龙。
明清时期,醉龙开始兴盛。
据《香山县志》(乾隆志)记载:“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于庙,曰转龙头。是日里人奉祠,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曰迎神,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歌舞数日而罢。”
另据《香山县志》(道光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 。”
1951年后,醉龙开始沉寂。
1996年,艺人开始发掘整理醉龙的有关内容 。
主要流程
醉龙
舞醉龙的仪式一般在每年四月八浴佛节的前一天晚开始作准备,这一天,长洲村各庙宇诵经浴佛至黄昏后,在子夜时分,村民到各庙宇进香酬神,习武之人进香祭祀后,将供奉在神像前的木龙抬出,摆放在庙前的神案上拜祀。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率众主持“开光点睛”仪式。长者一边口念咒语,一边手持用清水浸泡的柚子叶水,从龙头到龙眼、龙舌、龙角、龙身、龙尾依次为龙开光。拜祀后手举木龙行三拜九叩之礼,鞭炮齐鸣,舞木龙者在手持长柄三股铁叉,德高望重武师率领下,从庙前一番舞蹈后,旋即入庙在神像前绕拜桌三圈祭祀,称之为转龙。醉龙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原先舞醉龙者是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四月八民间艺术巡游项目。在巡游途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如不肯饮,则含酒喷之,务必使舞龙者醉之。
醉龙的形式是在锣鼓击乐伴奏下,舞龙者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两人为一组,根据情况可分四、六、八、十组不等。另外,数名捧酒坛的壮汉,不时上前给舞龙人喷灌酒以助威助兴,务使舞龙人一直保持醉意而舞,以表达对神龙的虔诚祭祀和舞出矫健翻飞的神韵。其舞法独具特色,龙头与龙尾不必连接,采用南拳马步和对打招式的组合形式,两人相对而舞。基本动作有:“游龙醉步”“麒麟步”“起步蹬跃”“腾云跃海”“左右旋跳”“高擎低穿”“前后绞蹲”等。醉龙的动态强调昂首威严与蹒跚醉态。步法动作有踉、蹬、跃、旋、蹲、插、剪、钩、撑、扳、盖、压、抓等。要求是:身正眼明,落膊肘沉;马步扎实,臂活腰灵;拳掌有力,寸度准稳。动作变化与衔接的规律是:龙头高则龙尾低;龙头左,则龙尾右。醉龙根据舞龙人的情绪与舞步动作的变化,司鼓灵活掌握,击出抑、扬、顿、挫和快慢,主要是渲染与烘托场面和气氛。
整个醉龙活动结束后,将神龙道具送回乡祠、神庙或渔行,由专人保管,待第二年活动前,再修饰、漆髹一新备用 。
基本套路
1、卧龙探水,爷马归槽,主要是开始时拜祭的动作。
甲、乙二人面相对,站“四千马”(以下;准备动作均同此)。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高攀低穿”第一至四拍动作;第五~六拍,向右转一圈;第七~八拍,甲左腿稍屈膝向后抬起,右手“托龙头”向右前下方伸出,左手“托掌”,身左拧。乙右转四分之一圈,右脚旁迈成右“旁弓步”深蹲,右手“提龙尾”横于胸前。左手“托龙尾”,身前俯,二人对视。
2、左顾右盼,跪地穿龙,舞蹈开始后,表现祈求风调雨顺的诉求。
第一~六拍,同“卧龙探水,带马归槽”第一至六拍;第七~八拍,甲右脚旁迈成右“旁弓步”,右手“提龙头”高举,左手“按掌”从胸前推出,眼俯视乙。乙右转四分之一圈,俯身成左“跪蹲”,左手“提龙尾”,双手于胸前互绕一圈,随即左手向有前送出成“托龙尾”,右手托左肘,眼斜视甲;第九~十拍 做第一至八拍的对称动作。
3、麒麟步走,升龙头,表现舞者独占鳌头的决心。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麒麟步”。双手“托提龙头”“托龙尾”;第五~六拍 甲做“左右旋跳”第三、四拍的动作。乙动作对称;第七~八拍,甲左脚旁迈成左“旁弓步”,做“高擎低穿”第七、八拍动作。乙左转一圈左脚旁迈成左“旁弓步”,右手“提龙尾”于“按掌”位,左手“托掌”。二人对视。
4、横扫千军,灵猫捕鼠,表现在舞者在捕鱼时与风浪搏斗的敏捷。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起步蹬跃”;第三~四拍,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动作;第五~六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动作;第七~八拍,甲左脚旁迈成“四平马”,双手“托提龙头”于右腰旁,眼平视乙。乙右脚旁迈成右“旁弓步”,上身右倾,右手“提龙尾”向右干伸,左手按右下臂,眼斜视甲。
5、大展红旗,车身回旋,表现村民在习武时互相切磋技艺的情形。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左右旋跳”;第五~六拍,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的动作;第七~八拍,甲做“横扫千军,灵猫捕鼠”第七至八拍动作。乙做“四平马”,左手“托龙尾”旁抬,右手“托掌”。二人对视。
6、龙跃左右升(低),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高擎低穿”,舞者在切磋技艺之后来一次比武的动作。
第一至四拍动作;第五~八拍,甲做“高擎低穿”第五至八拍动作。乙脚的动作同甲,上身向左前俯,右手“托龙尾”伸于左前,左手于“提襟”位“按掌”。二人对视。
7、霸王别姬,进步起形,表现在搏击风浪后取得胜利的喜悦。
第一~四拍,二人同做“麒麟步”第一至二拍动作两次,双手“托提龙头”“托龙尾”;第五~六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动作;第七~八拍,前空地,摆上大碗酒、大块肉、九大簋,以招待村中父老乡亲,晚宴上,尤其是鱼栏行的搬运工人,席地而坐,尽情痛饮。平日搬搬抬抬右“踏步全蹲”。甲右手“提龙头”向前平伸,左手握龙体末端。乙左手“按掌”于右肩前,右手“托龙尾”从左臂下向前穿出。
8、金龙现爪,拐步起形,庆祝劳作之后五谷丰登的欢乐。
第一~六拍,同“霸王别姬,进步起形”第一至六拍动作;第七~八拍,甲右“前吸腿”,左手“提龙头”高擎,右手五指弯曲呈爪状从胸前向前推出。乙左脚旁迈顺势身转向左,双腿深蹲右膝跪地,上身向左前倾,右手“按掌”,左手“托龙尾”上举。
9、回旋身法,前后倒剖。以游龙的方式反映出团团圆圆的喜庆。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游龙醉步”;第三~四拍,同“横扫千军,灵猫捕鼠”第五至六拍动作;第五~六拍,同“横扫千军,灵猫捕鼠”第七至八拍动作;第七~八拍,二人各自做第五至六拍的对称动作。
10、白鹤企田基,弓步箭手。一整套舞步的达致高潮的部分。
第一~二拍,二人同做“起步蹬跃”;第三~四拍,做“左右旋跳”第三至四拍动作;第五~六拍,二人侧身相对。甲右“前吸腿”,右手“提龙头”高举,左手拉开至“山膀”位,俯视乙。乙左脚旁迈左“旁弓步”,左手“托掌”,右手“提龙尾”向右前平伸出,斜视甲;第七~八拍,做第五至六拍的对称动作。
醉龙舞常用队形图案有:双龙出海、横∞字形、之字形、四角方形、梅花形。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套路动作只是一般的醉龙舞动作,如果舞者即兴发挥,则无严格的节拍规定,表演时只要甲、乙二人默契配合,就能舞出神韵 。
龙头执法
龙尾执法
四评步、三拜九叩
左弓步、升龙头
拐步起型、霸王别姬
金龙探海
金龙现爪
灵猫捕鼠
龙跃左右
麒麟步、右弓步升龙头
升龙头、托龙尾
卧龙探水、带马归槽
器具乐器
醉龙舞主要的器具分为:木雕龙头、龙尾、龙身、酒埕、打击乐、锣钹等。
1、木雕龙头:古代木龙主要以当地的樟木为材料,或以其他杂木,由当地的木匠经过原木开料、刨凿、雕刻、插角、打磨、上猪料、上彩、描金而成。雕好的木龙要彩绘出黑眼、红嘴、白牙、绿鳍,红身、金鳞的色彩。然后择吉日请法师开光,供奉于庙宇。从现存的明代木龙和清代木龙遗物来测定,木龙残长88—90厘米;通高约28厘米;龙角长15厘米;手工雕刻鳞片;龙身厚8厘米;龙身脊背视有三角型龙鳍;龙身通高15厘米。龙的造型以各个时代的造型为主。龙头张嘴,上腭朝天,龙眼直视而突出,龙角三丫六角斜插在龙眼后脑上。龙尾造型随龙身,刻有龙鳞、脊鳍,龙尾有圆形和三角形之分,通常约60厘米,与龙身合为一体但分开舞动。古代木龙有三种形制:一是一截木料雕成,长90厘米左右,包括龙头、龙身、龙尾;二是两截龙,用两截木料雕成,龙头长88厘米,龙身长60厘米;三是三截龙,用三截木料雕成,龙头长83厘米,龙身长57厘米,龙尾长60厘米。
2、酒埕为日常盛酒的陶坛,分大、中、小三种:大的通高40厘米,腹径40厘米,圆口无流,口径10厘米;中埕通高25厘米,腹径20厘米,圆口有流,口径10厘米;小坛通高20厘米,腹径18厘米,圆口无流,口径5厘米。舞醉龙时,多用中坛和大坛。
3、打击乐器主要是狮鼓,狮鼓用木制成,多为杉木,用弯刨抛光,用火加热成弯板,用木钉铆接,上黑色漆油,彩绘花卉图案,再用两道竹篾环加固,鼓面为牛皮单面制成,狮鼓通高60厘米,鼓面直径58厘米 。
龙尾
醉龙舞锣鼓伴奏曲
长洲醉龙舞
又称柴龙舞、木龙舞、舞龙船头、舞醉龙等,始于宋代,起初主要是村民在四月八浴佛节时,诸神庙雕饰木龙,村民在拜祭时,将庙中的木龙抬出,醉舞中衢,以逐疫。此舞蹈主要是以家族传教而传承,主要以三拜九叩的形式来展示洪拳武术。该舞蹈以家传为主。
张溪舞醉龙
张溪历史上逢四月八舞醉龙,当地习惯称为转龙、舞龙船头等。每年四月七日晚在当地的十五座庙拜祀,饭后醉酒舞龙船头,然后一直到周边的员峰、南下、老安山、沙岗、槎桥、岐头、北山等地舞醉龙及舞狮和武术表演。张溪舞醉龙源于清,盛于民国,特别是在民国34年(1945年)抗日胜利期间沿袭至1950年较为盛行。木龙实为插在龙舟的头部和尾部。较为重和大,必须要有武术功底才能舞动。
沙溪舞醉龙
沙溪舞醉龙主要在象角和圣狮一带。时间在四月八浴佛节期间,当地人称为舞柴龙、舞木龙、洗街(意为逐疫)等。平时将木龙供奉在关的庙里,木龙分为二节:龙头通长86厘米;厚10厘米;宽13厘米;龙尾通长81厘米;通高18厘米;厚9厘米。舞醉龙要抽签来定人选。初七晚到庙宇酬神后,喝酒舞醉龙,到村内沿街舞动以逐疫。另在开船到广西运货时,为祈福,村人也要舞木龙。此俗沿袭到20世纪50年代沉寂。
大涌舞醉龙
大涌镇舞醉龙主要分布在南文村、青岗村、叠石村等自然村。按旧俗在四月初七晚酬神时,以花炮坠地之地选出青少年舞醉龙。初八日到各村巡游舞醉龙。分为龙头、龙尾二节。沿袭到1951年沉寂。
濠头舞醉龙
习惯上濠头村每年四月八舞醉龙,当地人称为耍龙船头。于初七晚到北极殿酬神后,饮“金花酒”,取木龙行三拜九叩之礼后,边喝酒边到各村巡游至初八。
澳门舞醉龙
澳门原属中山,清初大量中山籍人迁居到澳门聚居,同时将醉龙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带到澳门。其醉龙舞蹈沿袭长洲村的醉龙习俗,主要流行于各大鱼栏行。发展到民国期间,将木雕龙角改为三丫六角的鹿角。活动时间在农历四月八浴佛节,套路为传统套路 。
醉龙源于中山西区的长洲村,并从长洲辐射到石岐张溪、沙溪、大涌、火炬开发区濠头等地。除此以外,它还经由早年从长洲等地移民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传到澳门 。
传承价值
醉龙融会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自古以来深受中山当地群众欢迎,影响及于周边地区 。中山醉龙的表现形式新奇独特,具体形态丰富细腻,别具风格,是中国传统龙文化和酒文化的巧妙融合,舞蹈艺术和民间武术的统一,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
传承状态
由于城市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冲击,加上醉龙的主要传承人年事己高,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濒临灭绝,中山醉龙面临着生存危机,亟待保护 。
传承人物
传承谱系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 | 其他 |
---|---|---|---|---|---|---|---|---|
第一代 | 黄志昂 | 男 | 不详 | 不详 | 家传 | 不详 | 长洲村 | 已故 |
第二代 | 黄锡铃 | 男 | 不详 | 不详 | 家传 | 不祥 | 长洲村 | 已故 |
第三代 | 黄万英 | 男 | 1848年 | 不详 | 家传 | 不详 | 长洲村 | 已故 |
第四代 | 黄干南 | 男 | 1900年 | 私塾 | 家传 | 不详 | 长洲村 | 已故 |
第五代 | 黄焯根 | 男 | 1929年 | 小学 | 家传 | 1939年 | 长洲村 | |
黄棣枢 | 男 | 1929年 | 不详 | 师传 | 1940年 | 长洲村 | 已故 | |
黄玉培 | 男 | 1927年 | 不详 | 师传 | 1938年 | 长洲村 | 已故 | |
黄宝坤 | 男 | 1927年 | 不详 | 师传 | 1938年 | 长洲村 | ||
黄少培 | 男 | 1928年 | 不详 | 师传 | 1938年 | 长洲村 | ||
黄桂旴 | 男 | 1932年 | 不详 | 师传 | 1940年 | 美国 | ||
黄继光 | 男 | 1928年 | 不详 | 师传 | 1938年 | 长洲村 | ||
黄祖林 | 男 | 1929年 | 不详 | 师传 | 1941年 | 长洲村 | ||
黄达详 | 男 | 1931年 | 不详 | 师传 | 1942年 | 长洲村 | ||
第六代 | 黄金渐 | 男 | 1964年 | 小学肆业 | 家传 | 1996年 | 长洲村 | |
第七代 | 黄杜全 | 男 | 1991年 | 在校学生 | 家传 | 2005年 | 长洲村 |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 | 其他 |
---|---|---|---|---|---|---|---|---|
第一代 | 杜云鹏 | 男 | 不详 | 武举 | 家传 | 1879年 | 张溪村 | 已故 |
林万青 | 男 | 不详 | 武举 | 师传 | 1889年 | 张溪村 | 已故 | |
黎财时 | 男 | 1885年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张溪村 | 已故 | |
萧凤飞 | 男 | 1895年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张溪村 | 已故 | |
戴社全 | 男 | 1885年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张溪村 | 已故 | |
第二代 | 曹海 | 男 | 1900年 | 私塾 | 师传 | 1920年 | 张溪村 | 已故 |
李奀全 | 男 | 1905年 | 私塾 | 传承 | 1925年 | 张溪村 | 已故 | |
第三代 | 戴林 | 男 | 1915年 | 小学 | 家传 | 1930年 | 张溪村 | |
何然 | 男 | 1912年 | 小学 | 师传 | 1930年 | 张溪村 | ||
林惠贤 | 男 | 1912年 | 小学 | 传承 | 不详 | 张溪村 | ||
苏玉 | 男 | 1925年 | 小学 | 传承 | 不详 | 澳门 | ||
黎八 | 男 | 1925年 | 小学 | 师传 | 1940年 | 澳门 | ||
第四代 | 何根 | 男 | 1943年 | 小学 | 师传 | 2003年 | 张溪村 |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 | 其他 |
---|---|---|---|---|---|---|---|---|
第一代 | 阮真培 | 男 | 1840年 | 不详 | 不详 | 1858年 | 象角村 | 已故 |
第二代 | 阮竞庭 | 男 | 1865年 | 不详 | 不详 | 1880年 | 象角村 | 已故 |
阮官泽 | 男 | 1885年 | 私塾 | 师传 | 1895年 | 象角村 | 已故 | |
第三代 | 阮月友 | 男 | 1910年 | 小学 | 师传 | 1924年 | 澳门 | 已故 |
阮文畅 | 男 | 1915年 | 小学 | 师传 | 1925年 | 象角村 | ||
阮华川 | 男 | 1920年 | 小学 | 师传 | 1945年 | 象角村 | ||
阮炳锐 | 男 | 1929年 | 小学 | 师传 | 1946年 | 象角村 | ||
阮洪辉 | 男 | 1930年 | 小学 | 师传 | 1946年 | 美国 | ||
阮容添 | 男 | 1935年 | 小学 | 师传 | 1946年 | 象角村 | ||
第四代 | 阮官斌 | 男 | 1940年 | 小学 | 师传 | 1950年 | 象角村 | |
阮关朝 | 男 | 1944年 | 小学 | 师传 | 1959年 | 象角村 | ||
阮文政 | 男 | 1944年 | 小学 | 师传 | 1959年 | 香港 | ||
阮关亦 | 男 | 1944年 | 中学 | 师传 | 1959年 | 澳门 | ||
阮旭明 | 男 | 1946年 | 小学 | 师传 | 1959年 | 香港 | ||
阮灿宗 | 男 | 1946年 | 初中 | 师传 | 1959年 | 象角 |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 | 其他 |
---|---|---|---|---|---|---|---|---|
第一代 | 萧受良 | 男 | 1813年 | 不详 | 不详 | 1833年 | 南文村 | 已故 |
第二代 | 龙二 | 男 | 1860年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南文村 | 已故 |
萧萃英 | 男 | 1885年 | 私塾 | 不详 | 1905年 | 美国 | 已故 | |
第三代 | 萧祖添 | 男 | 1910年 | 小学 | 师传 | 1925年 | 南文村 | 已故 |
萧官照 | 男 | 1910年 | 小学 | 师传 | 1925年 | 南文村 | 已故 | |
萧关绕 | 男 | 1912年 | 小学 | 师传 | 1930年 | 南文村 | 已故 | |
第四代 | 萧林生 | 男 | 1928年 | 小学 | 师传 | 1942年 | 南文村 | |
萧永定 | 男 | 1933年 | 小学 | 师传 | 1942年 | 南文村 |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 | 其他 |
---|---|---|---|---|---|---|---|---|
第一代 | 郑友 | 男 | 1883年 | 私塾 | 不详 | 1903年 | 濠头 | 已故 |
第二代 | 郑惠斌 | 男 | 1930年 | 小学 | 师传 | 1943年 | 濠头 | 已故 |
郑汉之 | 男 | 1931年 | 小学 | 师传 | 1943年 | 濠头 | ||
郑振光 | 男 | 1935年 | 小学 | 师传 | 1948年 | 濠头 | ||
第三代 | 郑观友 | 男 | 1938年 | 小学 | 师传 | 1950年 | 濠头 | |
郑观贵 | 男 | 1938年 | 小学 | 师传 | 1950年 | 濠头 |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 | 其他 |
---|---|---|---|---|---|---|---|---|
第一代 | 林继昌 | 男 | 1916年 | 不详 | 师传 | 1937年 | 澳门 | 中山籍 |
第二代 | 林成根 | 男 | 1944年 | 不详 | 家传 | 1982年 | 澳门 | 中山籍 |
林成法 | 男 | 1947年 | 不详 | 家传 | 1982年 | 澳门 | 中山籍 | |
第三代 | 黎志强 | 男 | 1950年 | 不详 | 师传 | 不详 | 澳门 | 中山籍 |
参考资料
人物简介
黄焯根,男,1930年6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编号03-0904 。
黄金渐,男,1964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市。2015年,被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醉龙)项目中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是中山长洲黄氏醉龙舞第六代传人。家族渊源熏陶和自幼严格训练,使得黄金渐的醉龙舞基本功扎实,关公踢四门、老树盘根、挽龙三拜、三星贺龙、退步寻龙、金鸡独立、卧龙探青、雪花盖顶、翻天覆地、饮酒高龙等套路动作流畅自然,不仅融合了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还运用醉拳的套路,结合醒狮的舞步表演,突出酒醉后舞龙的形态,能够充分体现了醉龙舞“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神形兼备的特色 。
保护措施
2005年,西区长洲醉龙队重建 。
截至2016年,黄金渐累计授徒百余人,每年培训学生超过两千人次,其中黄杜全、张坤乐、何伟棋等徒弟,已完整掌握醉龙舞的技艺要点,并能参与醉龙舞演出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山市西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档案馆)获得龙舞(醉龙)保护资格 。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醉龙)项目保护单位中山市西区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档案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中山市西区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档案馆)。
重要活动
2016年2月22日,醉龙参加中山市慈善万人行巡游活动 。
2024年2月24日,醉龙参加广东的元宵节巡游展演。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