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蟹壳 编辑
蟹壳,中药名。为弓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和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 (de Haan)的甲壳。中华绒螯蟹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日本绒螯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具有散瘀止血,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蓄血发黄,血瘀崩漏,痈疮肿毒,走马牙疳,毒虫螫伤。
中文学名:蟹壳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软甲纲
目:十足目
科:弓蟹科
属:绒螯蟹属
种: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
分布区域:中华绒螯蟹:我国沿海各地;日本绒螯蟹:福建、台湾、广东
采收时间:加工或食用螃蟹时
用量:内服:研末,5-10g;外用适量
毒性:有毒(《千金·食治》)
贮藏: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甲壳。
味咸,性寒。
归肝、脾经。
散瘀止血,解毒消肿。
用于蓄血发黄,血瘀崩漏,痈疮肿毒,走马牙疳,毒虫螫伤。
1、治蓄血发黄,胸胁结痛而不浮肿者:蟹壳煅存性,黑糖调,无灰酒下三钱。(《本经逢原》)
2、治妇人血崩甚而腹痛:蟹壳烧存性,米饮下。(《证治要诀》)
3、治妇人产后恶露未绝:腌蟹壳烧灰为末。酒调服一二钱。(《古今医统》)
4、治妇人乳痈硬肿:蟹壳灰一服即散。(《本经逢原》)
5、治乳岩:生蟹壳数十枚,放砂锅内焙焦。研细末。每服二钱,陈酒冲服,不可间断。(《串雅内编》)
内服:煅存性,研末,5-10g。外用:适量,研末擦牙或调敷。
加工或食用螃蟹时取壳,剔净残余的蟹肉、蟹爪及杂质,洗净,干燥。
取原药材,用时捣碎。
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一般长约55mm,宽61mm左右,个别可宽80-90mm。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面具6个对称的颗粒状突起,胃区与心区分界显著,前者周围有凹点。额宽,分4齿,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略呈三角形、眼1对,具短柄,能活动。前侧缘具4锐齿,末齿最小而引入一隆线,斜行于鳃区外侧,沿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雄体螯足粗壮,比雌体的为大,掌与指节基部内外面密生绒毛,腕节内末端具1锐刺,长节背缘末端附近及步足的长节同样均具1锐刺。步足以最后3对较为扁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4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皆密具刚毛。雌体腹部近圆形,雄体略呈三角形,末端狭尖。背面青褐绿色,腹面色淡或灰白色。
日本绒螯蟹:形态、大小与中华绒蟹颇为近似,额分4齿,居中的两齿较钝圆,两侧的较尖锐,额后部的突起不若前种那样锋锐。前侧缘另亦4齿,但末齿甚小,几乎仅留痕迹。螯足掌节有厚密的绒毛,并扩展至腕节末端及两指的基部,而指内缘的齿较钝。
中华绒螯蟹:常穴居于江、河、湖泽或水田周围的泥岸,昼伏夜出,以鱼、虾等动物尸体或稻谷为食。秋季常回游到近海繁殖,雌蟹所抱的卵,至翌年3-5月间孵化,经多次变态,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成长。我国沿海各地均有他布。
日本绒螯蟹:生活于河流中,以河口半咸水底层较多。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等沿海。
呈不规则的碎片。表面杏黄色或浅黄色,内表面为黄白色或浅黄白色,质坚硬。气微腥,味咸。
1、《纲目》:“烧存性,蜜调,涂冻疮及蜂虿伤;酒服,治妇人儿枕痛及血崩腹痛,消积。”
2、《本草崇原》:“攻毒,散风,消积,行瘀。”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系梭子蟹科动物,其甲壳也可做蟹用。
抑制癌细胞转移作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