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助威大将军 编辑

清朝入关前给自制的红衣大炮的称呼

“天佑助威大将军”是清朝入关前给自制的红衣大炮的称呼。红衣大炮原名红夷大炮,最远射程可达二十里以上,是明朝天启年间从葡萄牙人购得的英制加农炮。也有一种说法该炮是中国闽南工匠仿西班牙吕宋炮而制成。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天佑助威大将军

别名:红衣大炮

制造背景

编辑

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努尔哈赤在这场战役中可能为炮火所击伤,不到一年即去世。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

运用历程

编辑

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ujenchooha,乌真超哈),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运用炮兵战术。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

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清军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流窜至湖北通山县被害。

下一篇 笔帖式

上一篇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