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景奭 编辑
李景奭(이경석,1595年—1671年),朝鲜王朝中期宗室、宰相。字尚辅,号双溪、白轩,本贯全州,是朝鲜定宗李芳果之子德泉君李厚生的六世孙。在仁、孝、显三朝作为西人党的一员而活跃,曾出使清朝,后官至领议政,谥号“文忠”,有《白轩集》及大清皇帝功德碑碑文传世。
字:尚辅
号:双溪、白轩
所处时代:朝鲜王朝
出生地:堤川
出生日期:1595年12月18日(阴历十一月十八日)
逝世日期:1671年10月26日(阴历九月二十三日)
主要成就:主动承担责任,缓解清鲜外交危机
主要作品:《白轩集》、大清皇帝功德碑
本名:李景奭
仕途经历
李景奭家系图
李景奭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鲜宣祖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生于父亲李惟侃任所堤川县衙,发蒙于其兄李景稷,后曾拜谒沙溪金长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朝鲜光海君五年),考中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光海君九年),通过增广文科初试,但因不参加“废母庭请”(请愿废黜仁穆王后)而被削籍。
仁祖反正后,李景奭再赴科举,获谒圣文科丙科及第。初授承文院副正字,后入翰林,成为史官,任艺文馆检阅、奉教,并兼春秋馆记事官。李适之乱时,他作为承政院注书一直扈从仁祖身边,得到仁祖信赖。后历任成均馆典籍、礼曹佐郎、司谏院正言、弘文馆校理。
天启六年(1626年,朝鲜仁祖四年),选入湖堂,赐暇读书。同年末回到官场,历任吏曹佐郎、吏曹正郎,作为铨郎而掌握人事权。
天启七年(1627年,仁祖五年),发生丁卯胡乱,他作为体察使张晚的从事官,被派到江原道募兵和调度军粮,他所写的《檄江原道士夫父老书》一时脍炙人口。战争结束后,他再任吏曹佐郎,不久成为承旨。
崇祯二年(1629年,仁祖七年),自请出为杨州牧使,任满后继续任承旨。
崇祯五年(1632年,仁祖十年),授司谏院大司谏。
崇祯九年(1636年,仁祖十四年),任司宪府大司宪、艺文馆副提学。面对清鲜交恶的外部局势,他反对盲目的“斥和论”,预判清军会在冬季渡结冰的鸭绿江,绕开诸城,直捣汉城,而朝鲜对清绝无胜算,明朝也难以依靠。同时主张仍然称清为“金”,因为“清”是皇太极称帝后所建国号,如果称“清”就是承认皇太极的“僭号”。 丙子胡乱时,果然如他预料,清军长驱直入,他扈从仁祖入南汉山城,仁祖投降后,他被擢为都承旨兼艺文馆提学,撰写三田渡碑(大清皇帝功德碑)文。翌年获得文臣最高荣誉——兼任艺文、弘文两馆大提学,不久授吏曹参判,又擢为吏曹判书。
大起大落
崇德五年(1640年,仁祖十八年),李景奭送到盛京(今中国沈阳)的假质子被清朝发觉,受到罢官处分。
崇德六年(1641,仁祖十九年),被起用为右参赞、大司宪,并作为昭显世子的贰师北上盛京。
崇德七年(1642年,仁祖二十年),因明朝船只停泊朝鲜宣川之事被清朝得知,李景奭被清朝派去给仁祖传话,但朝鲜朝廷不让他进入汉城见国王,而是先让他找当地地方官对质,接着罢免了平安道观察使沈演和兵马节度使金应海,让他直接回清朝复命。他回到清朝后,清朝怀疑他不入汉城就回来复命是自作主张,李景奭为避免连累国王,揽下了罪责,承认是擅自行动。皇太极大怒,将他拘禁于凤凰城(今中国凤城),数月后放还,并要求永不叙用。
顺治二年(1645年,仁祖二十三年),在昭显世子的请求下,清朝允许朝鲜起用废锢诸臣。李景奭由此获得叙用,再任吏曹判书。九月拜相,授右议政。
顺治三年(1646年,仁祖二十四年),作为谢恩使出使清朝。
顺治四年(1647年,仁祖二十五年),升左议政。
顺治六年(1649年,仁祖二十七年),朝鲜孝宗即位,于八月拜他为领议政。
顺治七年(1650年,朝鲜孝宗元年)春,因朝鲜在呈送清朝的“倭情咨文”中请开筑城之禁及解释将漂流汉人送至日本的原因,被清朝怀疑不忠,以及有人向清朝密告孝宗起用反清人士,清朝遂派六名使臣问责朝鲜,是为六使诘责事件。朝鲜朝野大惊,孝宗夜不能眠,李景奭再次主动担责,与撰写咨文的赵䌹一起被发配义州白马山城,围篱安置。同时。朝鲜送出义顺公主嫁给清摄政王多尔衮,平息了这场外交风波。多尔衮还想将李、赵二人抓到北京来审问,但在十二月暴死于古北口外。顺治帝批准朝鲜请求,释放李、赵二人,但不许叙用。
晚年去世
顺治八年(1651年,孝宗二年),李景奭隐居广州板桥、石门一带。
顺治十年(1653年,孝宗四年),他被授以闲职领中枢府事,参与议政。
顺治十六年(1659年,孝宗十年),孝宗去世,他负责撰写行状,并主持编纂《孝宗实录》。
康熙十年(1671年,朝鲜显宗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李景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鲜肃宗时赐谥“文忠”。
李景奭在仁祖后期曾屡次推荐宋时烈、宋浚吉等山党人士,到了显宗时,他主张宽恕在己亥礼讼中失败的南人尹善道等,因而与宋时烈逐渐不合。康熙八年(1669年,显宗十年),朝鲜显宗去温泉疗养,李景奭在请求回銮的劄子中批评有的大臣近在咫尺却不来温泉问安。宋时烈觉得是指自己,便在上疏待罪的同时批评朝中有如“孙从臣”一般不知义理的大臣。起初李景奭没看懂,许积告诉他说的是给金朝写降表的宋朝大臣孙觌,以暗讽他曾撰写三田渡碑文之事。很少与人计较的李景奭勃然大怒,上疏阐明本心,从此与宋时烈彻底交恶,到肃宗年间,李景奭的孙子李厦成仍为此事辩诬。
《朝鲜王朝实录》:
①景奭居家孝友,立朝清素。早负文望,遂升台司。忧国之心,至老不懈,然过于所厚,为亲党干恩,不避苟且,人以此讥之。
②居家孝友,立朝清素,谦恭下士,笃于故旧。秉文衡,登台司,忧国奉公之心至老不懈。当庚寅西邻啧言之日,为首相,挺身担当,栫棘荒裔,士论多之。以三朝大臣,恩礼终始不替,至被几杖优老之典。而过于逊顺,有欠风节,或以此少之。
③景奭之撰碑文,盖不得已也。然观其文字,极意铺张,颂虏功德,称虏意欲,全无迫不得已之意,存于其中,岂不得罪于万世清议乎?景奭尝有“愧负梧溪十丈崖”之句,惭悔之心,亦可见矣……此于景奭为一生名节之大累,真所谓孝子慈孙不能改者,虽欲私自庇护,得乎?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