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昆剧 编辑

昆剧流派

永嘉昆剧永嘉昆剧

永嘉昆剧又称温州昆剧,是流行在以浙江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昆剧流派之一。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这个地方剧种。 永昆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中不受传统联套宫 调规律限制,可以同宫异调联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间转调,呈现极大灵活性和丰富性。在打击乐方面也保存了较为古朴的民间锣鼓点。

2005年5月,永嘉昆剧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永嘉昆剧

又称:温州昆剧

流行地区: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

永昆剧目:《荆钗》、《白兔》等

发展历史

编辑

永嘉昆剧永嘉昆剧

永嘉昆剧 脚色最初有小生、正生、当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可演戏,称“八脚头”。后发展到13脚。表演艺术古朴、自然、明快、讲究生活真实。丑角道白多用温州方言。

永昆剧目大小约120多个,有《荆钗》、《白兔》、《杀狗》、《琵琶》、《金印》、《绣襦》、《八义》 等;尚有李渔作品七种和一批独有剧目。

清嘉庆年间,永昆有秀柏、霭云等班社。同光至民初为鼎盛时期班社多达三四十个,最 有名者为新同福与新品玉,时称“品玉行头好,同福价钿老。”新同福系叶良金(艺名蒲门生)、 杨盛桃(阿桃儿)所组建,演员阵容齐整,名艺人徐郑、炳虎(叶啸风)、邱一峰(小生水)皆得蒲门生亲传,名扬艺坛;另一演员高玉卿,观众昵称“大姆旦”,数十年间独步昆班,弟子达200余人;从而永嘉昆剧声名大振。其后有杨永棠、杨银友继承永昆衣钵。

抗日战争时期,永昆艺人日渐凋零,观众锐减。1951年,合并新同福、新品玉、一品春、 南春班社零散艺人,成立温州地区巨轮剧团。1954年,划属永嘉县,称永嘉昆剧团。它曾以拥有生角演员杨银友、旦角演员周云娟等一批表演艺术家而风靡一时。五十年代赴上海演出《荆钗记》、《琵琶记》、《绣襦记》等,赢得好评,上海名家俞振飞观后曾有“南昆北昆,不如永昆”之赞。1957年,温州戏曲学训练班为永嘉昆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现又有一批学员在上海培养,可谓历经风雪而无畏,依旧生意盎然。1999年,为参加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永昆决定排演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当时已经59岁的林媚媚成了扮演张协的不二人选,再次被拉上了舞台,人称“花甲小生”。2000年春天更以一出《张协状元》名震昆坛,赢得行家一致赞誉。林媚媚现名列新一批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之中。

器乐曲牌

编辑

从现存的器乐曲牌来考察,永嘉昆剧的器乐曲牌分为管弦乐和吹打乐两大类,多用来渲染舞台气氛或为舞蹈动作伴奏。早期永嘉昆剧的艺人大都来自乱弹班,故兼有两个剧种的牌子。

于唱腔曲牌的有:

、、、、、、、、等。有来自明清小曲的,如、、、、等。

来源于吸收其他剧种或取自民间乐曲的有:

、、、、等。

来源于吸收宗教音乐的有:

、、等。由于唱腔曲牌宫调多变,所以每一种宫调的唱腔都有同宫调与之相配套的曲牌。以唢呐过场为例,就有、、、、、、等名目,各调的演奏方法也不相同。潘好男

剧目表

编辑

早期剧目(12种)

《荆钗记》、《白兔记》、《屠狗记》、《琵琶记》、《金印记》、《八义记》、《绣襦记》、《寻亲记》、《千金记》、《牧羊记》、《青莲记》、《西厢记》。

传统剧目(32种)

《春灯谜》、《燕子笺》、《一捧雪》、《永团圆》、《占花魁》、《双熊梦》、《钗钏记》、《醉菩提》、《桂花亭》、《倒精忠》、《意中缘》、《凤求凰》、《比目鱼》、《蜃中楼》、《奈何天》、《玉搔头》、《风筝误》、《巧团圆》、《翡翠园》、《青冢记》、《紫钗记》、《长生殿》、《金锁记》、《折桂记》、《胭脂判》、《翰墨缘》、《儿孙福》、《衣珠记》、《天门阵》、《金棋盘》、《大补缸》、《倭袍记》。

独有剧目(42种)

《对金牌》、《钟情记》、《女贤良》、《错中冤》、《惠中缘》、《紫金鱼》、《合明珠》、《后和番》、《火焰山》、《天喜柱》、《九龙柱》、《鹊桥会》、《下陈州》、《花鞋记》、《巧相逢》、《盘龙钏》、《玉翠龙》、《玉夔龙》、《熊虎报》、《继母贤》、《双鸳判》、《醉扶归》、《双玉龙》、《烽火台》、《玉莲花》、《合莲花》、《结网记》、《虐媳报》、《孽随身》、《开金锁》、《匿锁记》、《杀金记》、《孟姜女》、《双义节》、《花飞龙》、《花琵琶》、《花荆钗》、《戏牡丹》、《恶蛇报》、《悬岙猿》、《飞龙凤》、《双莲桥》。

保留于瓯剧中的全本戏(3种)

《连环记》、《雷峰塔》、《渔家乐》。

保留于和剧中的全本戏(1种)

《曾头市》。

折子戏(共79种)

《鸣凤记》:写本、斩杨、嵩寿、送毯。《玉簪记》:琴挑、问病、偷诗、赶船。《一文钱》:烧香、罗梦。《九莲灯》:火判。《昊天塔》:五台。《古城记》:斩蔡、训弟。《狮吼记》:梳妆、跪池、变羊。《西川图》:三闯、负荆、芦荡。《单刀会》:训子、刀会。《精忠记》:扫秦、败金。《虎囊弹》:山门。《千忠戮》:草诏、惨睹、搜山、打车。《蝴蝶梦》:扇坟、劈棺。《洛阳桥》:下海。《天下乐》:嫁妹。《风云会》:访普、送京。《红梨记》:赏灯、亭会、花婆、醉皂。《义侠记》:打店、打虎、挑帘、裁衣、戏叔、杀嫂。《水浒记》:杀惜、下书、借茶、活捉。《麒麟阁》:激秦、三挡。《铁冠图》:擒闯、别母、乱箭、刺虎。《古城记》:送嫂、挑袍。《双珠记》:卖子、投渊。《浣纱记》:回营、姑苏、打围。《孽海记》:思凡、下山,我啊我啊. 。《烂柯山》:前逼、后逼、痴梦、泼水。《牡丹亭》:劝农、花判。《南西厢》:游寺、下书、佳期、赖简、拷红。《满床笏》:卸甲、封王。《邯郸梦》:扫花、三醉。

其他小戏(共26种)

《摩天岭》、《霸王庄》、《金钱豹》、《拾花扇》、《打郎屠》、《打面缸》、《大回朝》、《界牌关》、《喜封侯》、《卖花线》、《荡河船》、《绝闯山》、《麻姑进酒》、《蟠桃大会》、《八仙过海》、《双埕翻醋》、《王文诊脉》、《挡马》、《太白醉酒》、《金钱豹》、《罗锅》、《打韩通》、《八打投辽》、《挑女婿》、《哑背疯》、《双下山》。

高腔昆唱小戏(共4种)

《马武搜山》、《溺女果报》、《木头串戏》、《昭君和番》。

创作改编移植的剧目(共43种)

上世纪50年代后创作改编移植的剧目(共43种)

《罗衫记》、《马陵道》、《杜十娘》、《东窗记》、《审诰命》、《十五贯》、《彩楼记》、《雪里梅》、《百花赠剑》、《补锅》、《画皮》、《社长的女儿》、《赠书记》、《玉面狼》、《秦楼月》、《田螺女》、《取火棍》、《金鱼仙子》、《枯井案》、《平顶山》、《炼印》、《三请梨花》、《海上渔歌》、《风雪摆渡》、《焦裕禄》、《郑明德》、《红灯记》、《水牢记》、《党的女儿》、《平原游击队》、《雷雨夜》、《风雷渡》、《刘介梅》、《龙角山》、《星星之火》、《洪湖赤卫队》、《红霞》、《赶白鹅》、《血泪荡》、《游乡》、《一袋麦种》、《风雨同路人》、《琼花》。

改编移植的剧目(共12种)

上世纪80年代后创作改编移植的剧目(共12种)

《飞龙传》、《墙头马上》、《百花公主》、《浮沉记》、《凤求凰》、《白蛇后传》、《斩娥》、《春草闯堂》、《牲祭》、《贵人魔影》、《婉娘与紫燕》、《嘉富村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