樯木 编辑

《红楼梦》中的木材

《红楼梦》中虚构的一种坚硬木材。恰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见《红楼梦》第十三回)脂砚斋批云,“樯木,舟具也。所谓人生泛舟而已。”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樯木

外文名:Mast wood

别名:梓木

读音:qiángmù

产地:潢海铁网山

出处:《红楼梦》第十三回

来源

编辑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见《红楼梦》第十三回)脂砚斋批云,“樯木,舟具也。所谓人生泛舟而已。”

考究

编辑

周老《红楼十二层》第十层对"潢海铁网山樯木"有所论述:"潢海铁网山"即辽宁铁岭,"樯木"即铁岭楸木。胡文彬先生似乎承认这个观点,事过多年,信息闭塞,不知是否有人就此曾经争鸣,若算三论,实感忐忑。

《辞源》里有铁围山词目,而没有收录"铁网山",身边又无《佛教大辞典》,只能顺着《辞源》的提示,去读唐朝人写的《法苑珠林》,佛经书晦涩难懂,且学又浅,《辞源》错误多多,恐怕连个大概也描述不来,甚至定义错误,以至有害看官,期盼明人斧凿削改,救人"水火"。

(一)铁网山与铁围山

四洲(宇宙)的中心有一座巨大的山,高三百六十万里,叫做 须弥山,系帝释所居之处。山由四种宝物自然而成:"东面黄金,南面琉璃,西面白银,北面玻璃。"须弥山居大海中,"亦深三百六十万里",隔海有矮山环行包围须弥山,又隔海有更矮的山再围一层,层层包围,以至八层。从里到外,山高逐次降低,山宽依次缩短,隔海距离越来越近。前七重山分别名曰:佉提罗、伊沙陀罗、游干陀罗、善见、马半头、尼民陀罗、毗那耶迦。最外一层名曰斫迦罗,最矮、最窄、最长的斫迦罗山就叫"铁围山"。第七重毗那耶迦山以内是功德海水,以外是咸海水。

"须弥为帝释所居,铁围为蕃墙之城,大海为八维之浸,日月为四方之烛。"铁围山乃是人间所居"大千世界"与帝释所居"统帅世界"的分界门槛。帝释上管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下管贫穷富贵,生老病死。手下职能部门层层叠叠,各司其职。

斫迦罗山在隋朝叫轮围山,在唐朝叫铁围山。胡文彬先生在古诗文里找出三个铁网山:一、出自〈旧唐书〉,二、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三、出自元代诗人袁桷的"涨云翻空海波立,铁网山裂狂蛟摧。"鄙人以为铁网山、铁围山为同一座山,除了我们传统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以外,海里再也没有第五座名山。周老、文彬两位前辈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受了义山另一首诗的迷惑,"铁网"不过是"铁丝网"而已,"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翻迷处所。"在下以为,不是铁网挂在珊瑚上,而是珊瑚长在"铁网山"的海底,应该出典于《唐书*拂菻传》。"铁网山裂狂蛟摧",吟是这样吟:"铁网--山裂--狂蛟摧",理解是这样理解:"铁网山--裂--狂蛟摧"。此类用法,清朝诗人太多太多,赎不举例。

"围"与"网"无论作动词与名词,意思都差不多,那么,所知道的第一位改"围"为"网"的人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此后的宋、元、清三代都有人沿袭义山的叫法,改铁围山为铁网山。先举一例:

秋日同文馆诗

(宋)张耒

骑列千床直,云罗万卷齐。

舒妍交孔翠,争味杂柤梨。

白日诸侯贡,青春天老题。

秋清文酒健,莫叹羽林闺。

声鸣皆出谷,觜距各争场。

铁网收明月,霜铓倒豫章。

湛恩终锡宴,优礼合焚香。

最苦雠书客,消愁赖杜康。

六街分夜鼓,邻屋报朝鸡。

寒引秋初老,天将斗转西。

滞留聊饮酒,谈笑亦分题。

须信家居乐,休嫌穷巷泥。

之所以全诗贴出,是因为鄙人以为:"铁网收明月,霜铓倒豫章。"喻指中榜入仕学子的老死。"霜铓"指刀具,也喻白发;"豫章"指棺材,有李白诗《豫章行》为证。"铁网收明月"出典于佛经,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升起降落,由铁围山包围的须弥山上的月宫部掌管(似神话,赎不贴出。)。清朝诗人还有同样的一个例子,举出来看看:

旌忠寺访邓孝威不遇

刘中柱(1641~?)

雨花见叶旌忠寺,旧是箫家文选楼。

绣虎已空簪笔梦,雕龙重载简编游。

名山事业珠船拥,薄海风流铁网收。

却拄苍藤何处去,疏钟敲彻起离愁。

这里的"铁网"喻佛教。"薄海"原义指 "海内外的广阔地区",此处比喻佛教所说的"大千世界",即人间也。开头已经列举了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那么,"名山事业珠船拥"是指道教事业的红火,"道"对"佛"乃自然之对,下联形容佛教的威风犹如如来雄掌。两教俱好,造成诗人困惑,不知道选择哪一教,"却拄苍藤何处去"正言此意。(注:绣虎--曹植的别号;雕龙--刘勰的别号;簪笔--喻坐官。)

"铁网"可以收回月亮,"铁网"喻佛教,铁网山的"功能"恰恰都是铁围山所具有的,胡文彬先生和我先后从古诗文里找出的六个铁网山的出处(每人仨),无一不与佛教有关,那么,曹雪芹的铁网山应该是从前人诗文里学来的,就是指佛教里的铁网山。孤正不立,略举两诗作证,用以证明"铁网山"等于"铁围山",不知是否能妥?

(二)潢海铁网山及樯木考

"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积水池",一个是"水深广貌"。《辞源》没有收录"潢海"一词,但有"潢洋",鄙人以为雪芹的"潢海"是由"潢洋"演变而来。"潢洋"不包括陆地的出处来自雪芹精通的《楚词*九辩》;与刘中柱的"薄海"意思相同,包括陆地的出处,来自汉朝严遵的《道德指归论*民不畏威》:"正言若反,明而若昏,辽远潢洋,莫之能闻。"周老不该看到"辽远"二字就往辽宁铁岭猜,首先应该弄明白"铁网山"是保卫帝释居处的城墙,"潢海铁网山"还是佛经里的铁网山,它本来就泡在大海里。

《法苑珠林》云:铁围山北面隔海不远就有陆地,其国度有棵大树,名曰"大树王",这"大树王"不但可以供人吃喝,而且可以供人衣食、房屋等等,与铁围山隔海相望的每一国度都有这么一棵"大树王",各人的道德水平不同,大树王的赏赐也不同,高者丰,低者寡。若用此"大树王"作棺木,岂止三千两银子能够买得。鄙人以为雪芹倒不是受此"大树王"地诱惑,才为可卿制作的棺木,而是来自宋诗。

"铁网收明月,霜铓倒豫章。"这句宋诗里,既有铁网山,又有棺木。"日月都可以比喻皇帝,而'明月'不能比喻太子。"拍刘砖中,鄙人最服此块金砖。对于可卿身份的寓意,也最服索隐派的学说:可卿隐喻崇祯,秦钟隐喻福王。不然馒头庵的风流事谁也解释不清楚,当一个人失去"大树",该知悲痛,该思振作,此而不为,反而去寻欢作乐而至速死,盘古以来惟有秦钟、福王二人。崇祯与"明月"的身份对称,不是皇帝享受不到宇宙"统帅部"铁网山赐予棺木的待遇(月宫部直接控制月亮),铁网山不是太虚幻景,它的"行政规格"要高很多,它根本不认识"兼美"可卿(隐喻崇祯除外)。

确定了可卿的皇帝身份以后,还是不能去砍铁网山附近的"大树王",有豫章就够了,豫章者,樟类大树也,樟木有奇香,作樯木后奇香能使船夫身体健康,作棺材埋在地下,七年以后还可以发芽,所以薛潘夸张说"万年不坏",的确是夸张的说法,若要"万年不坏",除非去砍"大树王"。就取樟木,也比周老找的铁岭楸木要好得多,樟楸二木不可同堆而比,楸木不是什么好木材,它做家具只比梧桐木好一点罢了,40年前,在山东农村,家境稍好一点的家庭就可以陪送女儿楸木嫁妆。"楸榆飒飒",楸木是和烂杂木榆木、杨木、柳木长在一起,四者"同台竞技",雪芹也不以为楸木是名贵木。

鄙人以为,雪芹受那句宋诗的启发来为可卿定制棺木。若要找"潢海铁网山"的准确地理位置,人间找不到,除非到佛经里去找。

(三)关于潢海铁网山打围

打围就是打猎,无可狡辩。关于冯紫英的潢海铁网山打围,鄙人信服周老与心武先生的"木兰围场"说,(但不能说可卿的"樯木"产自"木兰围场",这与前面的论证不合。帝释统帅的"铁网山"与人间皇帝统帅的"铁网山"构成一定的对称关系,可卿、紫英的两个"铁网山"有共性有特性,共性在于都指皇帝"特院",特性在于前者是"帝释掌管"的皇陵,后者是皇帝的围场。)冯唐隐喻康熙,冯紫英隐喻废太子允礽,墓春影射秋后,脸上的"青伤"隐喻遭废,这都说得过去,令人心服。"木兰围场"只有一处,既然坐落在河北北部,就不能再移到辽宁铁岭,铁岭与文本不合。周老不明白"前儿"的意思,说冯唐随父打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趟1500里外的铁岭,时间足够用。实际上,前一、二月的时间段都可以说"前儿",五月四日这天,薛潘生日宴,宝玉说四月初三、四(一个月前)是"前儿",周老为什么说冯紫英的"前儿"就是"前天"的五月初二?两个"前儿"几乎同时出口,难道"前儿"还分亲娘后娘?薛潘因为脸上有伤,不好意思见熟人,以学做生意为由一走了之,冯紫英与薛潘相比更多具羞耻之心,不在家养个十之半月的不会出来见客,打围最多用了半个月时间,只够去趟"木兰围场"的所需时间。

下一篇 林如海

上一篇 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