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 编辑

汉语词语

审美趣味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aesthetic taste)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主要通过个人主观爱好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性。

人们的审美趣味之所以不同,既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有关,也与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有关。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审美趣味

直接体现:青少年的审美选择和评价

原因: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

别名:审美鉴赏力

术语介绍

编辑

定义

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意义

一定的艺术思潮和一定的审美理想正是通过对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影响,作用于他们审美观念的形成,制约着他们审美发展的方向。所以,认识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基本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当代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们只有将某物征服才会觉得某物美,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是人类征服力的表现。

因而审美的提升 有利于人们战胜自我,征服了山水才会赞美山水,当人大声赞美自身是就征服了自我。

发展的趋势

编辑

扩展与聚合

1、从儿童情趣向成人趣味发展

青少年正处在走出童年、进入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既保留了某些儿童的审美趣味,又开始受成人审美趣味的影响。例如,有些初中生对动画片《变形金刚》十分迷恋,据调查,在一段时间里,金华市某中学初二某班男生的日记,几乎都是写观看《变形金刚》的感受。而有些高中生,却对《变形金刚》失去兴趣,认为它太幼稚。他们更喜欢读《九三年》、《骆驼祥子》 、琼瑶小说等成人作品。还有些中学生受“禅宗热”影响,对飘逸、空灵的古典诗词颇感兴趣。这些都表明,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发展有年龄阶段上的过渡性特征。

2、从纯艺术向生活艺术和自然的审美趣味发展

儿童的审美趣味集中于艺术方面,并往往与游戏的趣味融为一体。青少年的审美选择范围却开始从艺术拓展到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方面 。不仅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设计(如工业品、服装、汽车、建筑等)进入到他们审美视域,而且自然景观也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手绘外景手绘外景

3、从优美向各种审美形态的审美趣味发展

儿童的审美趣味 集中于优美一类,由于他们的计生意识和精神能力水平不高,可能对崇高、悲剧、喜剧等审美形态产生真正的审美兴趣(电剧中的一部分滑稽型艺术属优美范畴)。而青少年却大大扩展了审美选择范围,对现实矛盾有所意识 ,导致他们内心矛盾加剧。因此,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微小悦目的审美对象,而且对反映现实矛盾、表现复杂情感、包含着痛苦、忧郁、伤感、愤怒、悲拗、死亡的艺术类型产生浓厚的兴趣。

趣味二重化

如果说儿童审美趣味的形成较多受家长或学校影响的话,那么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形成 则是受到教师与社会的双重影响。一般地说,学校为青少年提供的文艺作品以传统为主,而社会上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文艺作品则以当代为主。前者侧重于思想性,格调严肃,后者侧重于娱乐性,格调活泼。学校的教师是青少年的长辈,而社会上对少年影响较大的则是比他们年龄稍长的青年。再说,青少年正处于迅速成长时期,对当代的、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心,他们要自己选择,却又缺乏可靠的辨别力;他们要自我设计,却又缺乏全面、深入的思索。于是,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与社会上流行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一些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发展也呈现出二重化倾向。

性别差异

青少年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导致了在审美发展方面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性青少年内心情感丰富而细腻,她们比较喜欢描写内心生活的言情文艺作品,而且,她们更关心日常生活,审美趣味呈生活化倾向。据我们在杭州,上海,厦门等城市几个班级的调查,发现女同学对文艺作品中的生活描写、心理描写和爱情描写的兴趣比男同学强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发展出现性别差异是完全正常的。在美育中,一方面要充分照顾不同性别学生的审美偏爱;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们扩大审美选择的范围,养成兼收并蓄的审美趣味,使他们的审美发展更全面。

书籍介绍

编辑

作 者: 范玉吉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版 次: 1

印刷时间: 2006年06月

开 本: 2

书号:ISBN7301108044

包 装: 1

分 类: ◦哲学与宗教 - 哲学 -综合◦哲学与宗教 -美学 -美学理论

书籍目录

编辑

引言

第一章

趣味与审美判断的早期联系

第一节“趣味”释义

第二节 柏拉图以前的哲学对感官的认识

一、感觉对认识世界的作用

二、感觉相对主义者普罗泰戈拉

三、苏格拉底对感官认识的排斥

四、经验论思想的产生

第三节 柏拉图对趣味的否定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对趣味的有限度肯定

第五节 味觉和审美判断的早期联系

一、对人的发现和肯定

二、表达个人性的出现

第六节 “趣味”作为审美判断术语的早期使用

第二章

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趣味标准

第一节 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确立

一、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奠基者培根

二、霍布斯的相对主义趣味观

三、经验主义趣味观的哲学基础:洛克的《人类理解论》

第二节 经验主义趣味理论的初步建立

一、植根于内在感官的趣味

二、哈奇生:趣味的先天基础

第三节 休谟为经验主义审美趣味立法

一、休谟的人性论

二、对趣味的理解

三、审美趣味的特征

四、造成趣味差异的原因

五、审美趣味的培养

六、对休谟的评价

第四节 博克:彻底经验论的审美趣味

一、美是某种心灵可感知的性质

二、感觉论的趣味原则

三、理性对趣味的影响

四、对博克的评价

第三章

理性之光照耀下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 理性主义哲学及其影响

一、“我思故我在”与笛卡尔哲学

二、莱布尼茨:美感是混乱朦胧的感觉

第二节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趣味

一、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高乃依

二、新古典主义美学趣味的仲裁者布瓦洛

三、作为新古典主义对立面的非理性趣味

第三节 英国的古典主义艺术趣味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创始

二、艾迪生关于敏锐的趣味的培养

三、约翰逊的趣味观

四、雷诺兹的理性化趣味观

第四节德国的理性主义趣味

一、德国的新古典主义趣味

二、理性主义哲学及其趣味

三、莱辛的理性主义趣味观

第五节 经验的理性主义审美趣味

一、伏尔泰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趣味观

二、狄德罗的理性主义趣味观

第六节 康德:综合了感性与理性的趣味

一、从感官到理性的趣味

二、趣味判断的四个契机

三、趣味与道德

四、趣味与天才

五、对康德的简评

第四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趣味

第一节 早期实证主义与趣味

一、孔德:实证主义与社会学的奠基

二、史达尔夫人:首开社会学美学的先河

三、丹纳:决定趣味的三要素

四、罗斯金:用于社会批判的审美趣味

五、达尔文:进化论与趣味的形成

第二节 趣味与阶级的联系

一、趣味与阶级关系的早期理论

二、哈拉普的艺术理论

三、社会学立场的趣味理论

四、对哈拉普的评价

第三节 布迪厄:用于划分社会阶层的趣味

一、文化批评理论的基本术语

二、布迪厄的社会批判理论

三、作为阶级区分标志的趣味

四、对布迪厄趣味理论的评价

第五章

表现的趣味与自然的趣味

第一节 克罗齐

一、克罗齐美学观的哲学基础

二、克罗齐的美学观

三、克罗齐的趣味观

四、对克罗齐的趣味观的评价

第二节 桑塔亚那

一、桑塔亚那的哲学思想

二、自然主义的美学观

三、自然主义基础上的趣味观

四、对桑塔亚那的趣味观的评价

第六章

趣味:生命冲动的内在选择

第一节 趣味从何而来

一、趣味不完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二、趣味也并不完全是一种心理构成

三、神经美学与审美趣味研究的转向

四、审美趣味是特定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高雅趣味与真实趣味

一、高雅趣味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虚构

二、真实趣味是生命内在需求的表现

第三节 消费时代的趣味

一、消费时代的逻辑

二、消费时代审美趣味的特征

三、消费时代的“传媒无意识”

结论:呼唤回归感性的美学研究

后记

下一篇 藕香榭

上一篇 养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