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编辑
七,汉语一级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七”本义为切断,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为数词,本义则淹没不闻;由数词“七”引申出与此相关的一些义项,如“七体”,指汉赋中一种以七段问答为主题的文学样式;按阴阳学说,七是由阳转阴的分界,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称为“满七”。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
中文名:七
拼音:qī
注音:一ㄑㄧ
部首:一
总笔画:2
五笔86&89:AGN
仓颉码:JU
郑码:HD
笔顺编号:15
四角号码:40710
UniCode:CJK
统一码:基本区 U+4E03
字级:一级字(0007)
平水韵:四质
字形演变
七,指事字。在一横中间加一竖划,表示将某物从中切断。 “七”字在甲骨文中作“七”(图1),而“十”字在甲骨文中作“十”(中间结点涂成●),二者本不会相混。后来“十”字中的一点变为短横,“七”字则写作长横短竖之形,二者固然有所区别,但还是很易混淆,所以战国时出现一种将“七”字的竖画弯曲,写作“七”(图4)来加以区别的异体,小篆认同了这种写法并将之规范化。虽则汉代仍存在作长横短竖结构的“七”字异体,但到楷书中就只剩下与“十”有明显不同的“七”字了。
七的本义为切断。《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丁山《数名古谊》:“七古通作‘十’者,刌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则七即切字。” “自借为七数专名,不得不加刀于七以为切断专字。”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为数词,本义则淹没不闻。由数词“七”引申出与此相关的一些义项,如“七体”,指汉赋中一种以七段问答为主题的文学样式;按阴阳学说,七是由阳转阴的分界,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称为“满七”。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qī | 数词 | 六加一所得之和。 | seven |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 七宝、七雄 |
七次。 | seven times | 七擒孟获 | |||
序数的第七位。 | Seventh | 第七 | |||
动词 | 表示将某物从中切断。 | cut off | |||
名词 | 文体的一种。亦称七体,为赋的另一形式。 | a kind of literary form | 《宋书·自序传·沈璞》:“所著赋、颂、赞、祭文、诔、七、吊、四五言诗、谏、笺、表,皆遇乱零失,今所余诗笔杂文凡二十首。” | 七体 | |
旧俗人死后每七日一祭,俗称曰“七”。 | 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你若家里死后,便累七追享,不免请几个僧人。” 《孽海花》第二六回:“谁晓得一终了七,她的原形渐渐显了,常常不告诉我,出去玩耍。” | 头七、二七、满七 | |||
指西方。 | westward | 《素问·五常政大论》:“炎光赫烈则冰雪霜雹,眚于七。”王冰注:“七,西方也。” | |||
姓。 | |||||
参考资料: |
说文解字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凡七之属皆从七。亲吉切。文一。
说文解字注
七,昜之正也。
易用九不用七。亦用变不用正也。然则凡筮阳不变者当为七。但《左传》、《国语》未之见。
从一。微侌从中衺出也。
谓?。亲吉切。十二部。
凡七之属皆从七。
康熙字典
《唐韵》亲吉切。《集韵》《韵会》《正韵》戚悉切,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