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江采芙蓉 编辑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作品名称:涉江采芙蓉
创作年代:东汉
出处:《昭明文选》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涉江采芙蓉⑴,兰泽多芳草⑵。
采之欲遗谁⑶?所思在远道⑷。
还顾望旧乡⑸,长路漫浩浩⑹。
同心而离居⑺,忧伤以终老⑻。
词句注释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白话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整体赏析
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因此,有人认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这与《乐府诗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可以说,思妇采莲,真有《乐府诗集·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快乐。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杜甫的《月夜》就是这样的写法。杜甫不写自己想念妻儿,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样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名家点评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讲》:“这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的诗。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相爱的人分隔异地,诗人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表现出相会无缘的浓厚的感伤情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