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中法大学 编辑

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

里昂中法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里昂中法大学跨越百年岁月,坐落在富尔维耶尔山丘上的里昂中法大学旧址静静矗立,石堡城门上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见证着历史沧桑。大学见证了两国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记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两段重要对外交往史。法方开展有关文献的整理、保护和研究,希望有更多中国人到这里参观,祝愿里昂和中国的交往不断加深。著名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曾历时27年翻译完成法文版《红楼梦》,是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介绍到法国的第一人。是里昂中法大学学子的杰出代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里昂中法大学

类别:见证着历史沧桑

地点:坐落在富尔维耶尔山丘上的里昂中法大学旧址

竣工时间:1921年创立

馆藏精品:好好了解‘中法大学’的历史

学校停办:2010年再次停办

教育总长:蔡元培

大学简介

编辑

参观里昂中法大学

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1921年7月成立,1950年停办。这期间共招收473名中国学生,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界中坚力量。1980年一度复办,以助学金方式培养高水平的中国学术骨干,2010年再次停办。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旧址。这是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里昂市长科隆共同为中国-里昂关系促进中心、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揭牌。

1921年,中国留法生在这里开展了一场争回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法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中法大学”门口,记者遇见了几名住在这里的中国留学生。其中一名叫张瑾的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大三的学生,正在里昂第二大学进行一年的交换学习。张瑾说:“我住进这里的第一天晚上,就注意到了大门上‘中法大学’4个汉字。当时我觉得非常惊讶,决定一定要好好了解‘中法大学’的历史。”

里昂中法大学,是华法教育会以解决勤工俭学学生海外求学为名,通过募捐经费,加上庚子赔款余额,利用当时对华友好的法国里昂市长哀里欧捐赠的一座旧兵营开办的。1919-1920年间全国18个省的1600多名青年先后赴法勤工俭学,其中一部分就准备进入里昂中法大学。

历史记忆

编辑

里昂始建于公元前43年,在罗马帝国时期曾是高卢都城。里昂与中国的往来由来已久。里昂是古代“丝绸之路”西方的终点,是中国丝绸产品在欧洲的集散中心。里昂和中国的另一个重要连接是教育。据里昂所在的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罗阿大区)议会主席让-雅克·盖拉纳介绍,1900年时里昂是唯一教授中文的欧洲城市。1921年创立的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大学。 里昂中法大学的历史记忆 中法大学的建立发生在20世纪初中法教育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既是中国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延续与突破,也对中国革命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轰轰烈烈的中国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仿佛时代的洪流,催生了中法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中法交流的先行者李石曾在此中扮演了发起人的重要角色。

李石曾,河北高阳人,1902年随清政府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留学,后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法乃至中欧的交流合作。1908年,他在法国巴黎郊区的加尔那·哥伦比村创设了一家大豆加工厂,为三十多位中国人提供工作,后又在工厂附近开设了一所学校,让这些青年人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是留法勤工俭学的最初尝试。 辛亥革命时,李石曾回到国内。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1912年,他与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等有识之士在北京成立“留法俭学会”,以使更多的学生、青年能够以低廉的费用赴法留学。1916年,李石曾、蔡元培等又与法国教育界人士在巴黎发起“华法教育会”,并在巴黎创办了一所华工学校,对在法华工进行职业培训和文化教育。1917年,李石曾和蔡元培在北京又相继成立“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鼓励、指导并资助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这项运动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毛泽东也和蔡和森等新民学会的同志一起,积极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还想方设法为奔赴法国的湖南青年筹集旅费,并得到章士钊的大力援助。这也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下一篇 委员长

上一篇 中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