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取华山 编辑
《智取华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争题材惊险片,由郭维执导,郭允泰主演,于1954年1月在中国大陆公映 。
该片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解放军侦察小分队机智、勇敢地攻取华山的故事 。
《智取华山》剧照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强大攻势下,胡宗南率部南逃,国民党部队旅长方子乔率残部逃上华山,在山口要道设下重兵,企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解放军某团侦察参谋刘明基率领小分队潜入山区,打听到当地药农常生林曾从山后险径上北峰采药,急忙赶往常家。此时,一伙国民党士兵正在常家抢粮,常生林用斧头砍伤一士兵后逃走。恰巧小分队赶到,夺回粮食,救下常母性命。是夜忽起暴风雨,常家茅草房顶被狂风掀起。侦察员们冒着大雨,用自己的被子盖在屋顶上,又帮助常家修好房子。常母深受感动,遂找回常生林为小分队带路。常生林带领小分队从后山上山,一路上攀悬崖、登峭壁,飞渡天桥险境,趁夜色摸上北峰,突袭守敌。随即展开政治攻势,促使华山咽喉要道千尺幢上的守敌投降。尔后又控制了北峰与西峰之间的通道苍龙岭。方子乔急忙组织西峰部队反扑。侦察队员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坚守阵地。正在危急时刻,回团部送信的常生林带大部队赶到,与小分队合力攻上西峰,全歼守山之敌 。
演员表
配音 -
备注 侦察参谋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配音 -
职员表
原著 | 西北军区创作组集体创作、王宗元(执笔)、任萍(执笔) |
导演 | 郭维 |
编剧 | 郭维、纪叶、东方 |
摄影 | 陈民魂 |
配乐 | 陈地、李季达 |
剪辑 | 严尚华 |
造型设计 | 李恩德、王希钟 |
服装设计 | 王烽 |
灯光 | 张海山 |
录音 | 蔡军 |
剧务 | 纪少岚(剧务主任)、赵义虎、金保生 |
场记 | 于清 |
布景师 | 秦威(布景设计)、王桂枝(副设计) |
洗印 | 董鸿翼、陈福庭 |
特技 | 姜亦素、张玉珊 |
音响 | 娜雷 |
演奏 | 北影管弦乐队 |
指挥 | 曹鹏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刘明基
演员郭允泰
配音-
解放军某团侦察参谋,机智、干练、英勇的指挥员,具有坚强的革命信心和决心。他率领小分队潜入山区,寻找进攻华山方子乔部的道路,最终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拿下华山。
朱开富
演员李雨农
配音-
跟随刘参谋一起探查上山道路的侦察员,勇敢、顽强,性格急躁。在寻路过程中,他看到老百姓深受方子化匪部的残害,可是多方打听上山之路却无结果,他不禁产生了急躁情绪。
匪军旅长方子乔
演员方化
配音-
胡宗南部的旅长,骄横、凶残。他带着残部逃上华山,企图利用华山天险负隅顽抗,以便拖延时间,实现胡宗南“相机扰乱后方,大军不日东下直取西安”的白日梦。
常母
演员胡朋
配音-
药农常生林的母亲,听说解放军要叫她儿子带路后,非常不安。因为她深知山路非常危险,怕常家绝后,不想让儿子带路。但是解放军先是从蒋匪手中救了她,后又为她家修好的屋子,这份一心为群众的赤诚打动了她。她打消顾虑,毅然让儿子给部队引路。
常生林
演员刘柳
配音-
华山的药农。他家世相传一条秘密上山的小路,但祖父、父亲都因上山采药摔死,只剩下他一棵独苗。他是受苦人出身,自幼饱受旧社会的压迫,对反动派恨之入骨,不仅不避限险给解放军部队带路,而且还主动要求参加了突击北峰的战斗。
匪参谋长
演员管宗祥
配音-
方子乔的参谋长,与方方子乔的意见不合。方方子乔自以为守住千尺幢就万无一失,而他却看清大势已去,国民党不可能有回天之力,对于守华山不抱希望。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为了把握敌人的心态变化,郭维曾想采访正在关押中的方子乔原型——国民党旅长韩子佩,但晚了一步,韩已于半月前被处决 。
该片原名为《奇取华山》,1953年8月摄制完成后送中央审查时,经朱德总司令提议改片名“奇取”为“智取” 。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方 | |
---|---|---|---|
1954年 | 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 争取自由斗争奖 | 《智取华山》 |
创作背景
新中国诞生不久,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到华山视察,回忆起解放西北的战役,提议拍摄一部攻克华山的电影。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组长兼文艺科副科长的王宗元,亲自组织实施,和任萍以一篇描写刘吉尧事迹的报告文学为基础,执笔改写了《奇取华山》电影剧本 。
由于符合中宣部力主的“抓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题材”的制片方针,所以《奇取华山》得到了中央电影局的高度重视。经电影指导委员会的审查认可,按照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蔡楚生所提意见,编剧进行了修改完善,1951年8月,电影局责成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剧本搬上银幕,指定由郭维担任导演。因此时剧本颇为简单,限于单一战斗过程,加之胶片供给不足等因素,确定拍成片长四千尺、约可放映近一小时的小型故事片 。
八一厂选择郭维执导该片,乃因其为部队“文艺兵”出身,曾长期在陕北、冀中从事戏剧工作,熟悉军旅生活。然而,当时郭维仅仅给《新儿女英雄传》担任过副导演,对于独立执导影片信心不足,时任电影局长的袁牧之鼓励他不必担心,只当成一练习即可,艺委会主任蔡楚生也专门约谈他给予指导 。
重起炉灶
郭维率领摄制组,实地察看了华山的山势,与主要人物刘参谋的原型“全国特等战斗英雄”刘吉尧 会面后,深受解放军依靠人民、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染,同时也对剧本产生了新想法。他认为原剧本容量过小,不能充分阐释主题。但是,他没有权力擅自改动剧本,只好在限定范围内尽量“抠戏”。就这样仓促拍了一个月外景戏后,把样片报送电影局听取意见。电影局相关领导审看后认为片子存在诸多问题,对真实情况把握不够,连华山地形都交待不清,演员表演更是失真。有的人甚至提出影片水平太低,题材不值得拍成故事片。经过重审,电影局决定修改剧本,重新拍摄,并安排曾亲自参加多次重要战役的编剧纪叶协助导演郭维重修剧本 。
剧本修改
在剧本修改过程中,由于受江青所谓拍摄具有史诗性的“大片子”的思想干扰,改编工作的重点一度放在体现华山之战的战略意义上,结果大而不当,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受同样题材的影片《南征北战》启发,纪叶、郭维感到用电影表现革命战争能否成功,关键还是在于通过军事斗争塑造出丰富感人的银幕形象,影片的处理方式应切合剧情的实际。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另辟蹊径,采取把战斗缩小到一个小分队侦察活动中,从侧面反映革命战争的胜利规律。为此,他们再次采访刘吉尧,深入了解战斗过程,在刘的带领下重走战士们走过的山路。再度进行改编时,编导们便利用敌人扼守天险、解放军想方设法攻山这一冲突设置悬念 。
演员选择
在着手修改剧本的同时,郭维重新组建剧组,在保留少数主要演员的基础上大幅度调整了演员班底,由来自部队文艺团体、有长期从军历史的演员来扮演侦察战士们。比如主演郭允泰11岁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参拍该片前刚赴朝鲜战场体验生活,这些为他塑造角色提供了生活基础 。
外景拍摄
影片以华山为外景地,郭维亲率六十多人的摄制组和一营的部队上山拍戏。因为华山地势险峻,不仅器材装备携带运输不易,人员行动也不方便,常常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拥挤在一起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失足丧命的危险。另外,华山天气多变,经常十几天不见太阳,或者刚刚是阳光明媚,开拍时却天昏地暗。例如,拍摄解放军冲上千尺幢的场景时,事先测当天阳光照射天险隘口的时间只有中午11时后的半小时。摄制组提前进入现场,等阳光一到,正准备开机时,天边忽然飘来浮云把阳光遮住,类似的变故连续有六次之多,每次都令摄制人员和协拍的战士白跑三十余里地 。
该片在探索惊险片的样式方作出了良好的开端。该片的惊险样式是建立在它高度地发挥了人的意志力量,把普通人认为不能的事变成可能的这一点上。人们从片中学为了实现一个崇高的理想而必须具备克服困难的冲天勇气,这对于一切工作都是极有价值的。就题材意义而言,该片所表现的不过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人们被它吸引住,当然不在乎这一场战斗的斩获,而是看到了人的力量被无限地发挥;看到了意志力量对于人的伟大作用。该片的主要成就也在这里 。(原中国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钟惦棐评)
该片是一部为广大观众所欢迎的影片,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也是新中国惊险片的一个良好开端。它的内容虽不是如何广阔,摄制规模也不是如何巨大,却在主题思想所要求的范围内,反映了解放军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作风。主题单一、情节紧张是该片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一目了然而又不感到单调。创作者根据真实的题材,选择了各种具有惊险性质的情节,把它们安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艺术加工,影片的情节是惊险的,但又是真裨,因而也是有艺术说服力的。此外,导演对于华山自然风景的运用也给影片增加了不少力量。该片的主要缺点一是人物形象方面缺乏个性的描写,二是侦察员们面对的困难只是自然环境中的困难,对于和敌人战斗中所遇到的困难则描写得过于简单 。(原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文殊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