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舒亚 编辑
许舒亚,1961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最初学习大提琴,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先后随朱践耳先生和丁善德先生攻读作曲;1982年他的处女作(小提琴协奏曲)获美国亚历山大·齐尔品基金会作曲比赛一等奖。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现任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
本名:许舒亚
国籍:中国
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
出生日期:1961年
毕业院校:上海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秋绝》 《十面埋伏》
主要成就:美国亚历山大作曲比赛一等奖
职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86年在北京音乐厅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乐团举办了(许舒亚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由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许舒亚管弦乐作品专辑。
1988年获法国外交部艺术奖学金、以法中文化交流项目形式赴巴黎深造,后获得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文凭(硕士)。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第一奖文凭(硕士)和作曲大师班文凭(博士)。1988年由文化部公派赴法国巴黎深造。先后获得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校高级作曲班文凭(硕士),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第一奖文凭(硕士),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第三阶段作曲大师班文凭(博士)。并考入世界闻名的法国蓬皮杜中心IRCAM音乐音响研究所实习研究一年。
1992年其交响乐作品《夕阳、水晶》获法国第五届贝藏松国际交响乐作曲比赛第一大奖,并获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3年他的电子音乐作品《太一第2号》获法国第21届布尔热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第二大奖(第一大奖空缺),随后还获得意大利第15届吕齐·卢索罗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第二大奖和日本东京“入野羲郎音乐奖”,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二十世纪电子音乐作品CD精选系列。
1996年被聘为法国巴黎(Royaumont)国际年会暨作曲夏令营作曲教授并定居巴黎;2003至04年被中国音乐学院聘为海外特聘作曲教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2014年9月19日,因政策原因免去许舒亚同志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职务。
1993年起许舒亚被聘任为巴黎Itinerairem室内管弦乐团的音乐评审委员,1996年被聘任为法国Royaumont国际作曲学校作曲教授,1997年应邀在台北国立艺术学院和台湾师范大学讲学,1998应邀任台湾国际作曲比赛评委,1999年应邀任巴黎国际竖琴比赛评委,应法国文化部委约创作作品《秋绝》、《十面埋伏》,作为巴黎国际竖琴比赛必选演奏曲目。
2000年和2001年被特邀为苏黎世国际新音乐节常驻作曲家(Resident Composer)。《题献2》(2006年柏林01室内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三幕歌剧《八月雪》(2005年在法国马赛歌剧院首演并被法国国际歌剧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原创歌剧);《拉姆之海市蜃楼》(2004年法国尼斯爱乐乐团首演);歌剧《太平湖的记忆》(2004年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大厅首演);声乐协奏曲《拉姆之魂》(2002年亚洲作曲家联盟委约创作),交响乐《涅槃》(2001年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委约创作并首演),《题献1》(2001年巴黎秋季艺术节三十周年纪念首演),舞剧《马可·波罗的眼泪》(2000年法国里昂国际艺术节首演);《无极》(2000年西德广播电台委约创作),《十面埋伏》(1999年法国文化部委约创作),民族管弦乐《八行诗》(1998年荷兰皇家基金会委约创作),低音长笛与室内乐队《周疏》(1996年巴黎Inter Contemporain乐团委约创作),《古道叙事》(1995年法国广播电台委约创作的电子音乐),室内乐作品《散》(1995年巴黎秋季艺术节委约创作),室内管弦乐作品《古老原野的回声》(1993年法国广播电台委约创作),室内乐作品《秋天的陨落》(1991年荷兰新乐团委约创作),等等。
许舒亚
许舒亚被选入伦敦《新格罗夫世界音乐大辞典》和巴黎出版的《二十世纪音乐家大辞典》。他的音乐作品被德国Kairos唱片公司、法国SACEM/SACD音乐版权协会、意大利吕齐·卢索罗基金会和荷兰ZEBRA唱片公司出版CD唱片。他的作品乐谱由法国Billaudot音乐出版社、Jobert音乐出版社和Lemoine音乐出版社出版。
2019年01月,任上海市文联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2019年12月,任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
许舒亚的音乐作品经常在欧洲最重要的国际音乐节中发表演出,其中有德国的科隆广播音乐节、明斯特新音乐节、巴顿·巴顿新音乐节、德累斯顿新音乐节、斯图加特现代音乐节、法国的巴黎秋季艺术节、贝藏松音乐节、布尔热国际电子音乐节、法国广播电台现代音乐展;意大利的威尼斯音乐节、罗马音乐展、都灵九月音乐节、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维也纳现代音乐节、布达佩斯特、巴托克音乐节、日内瓦“亚斯本音乐节”、国际作曲家联盟ISCM世界音乐节、布鲁塞尔音乐艺术节、阿姆斯特丹世界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节、立陶宛现代音乐节、斯德哥尔摩音乐节、哥本哈根新音乐节、香港现代音乐节、台湾音乐艺术节、苏黎世新音乐节等等。
1997年荷兰广播公司、鹿特丹邮报和荷兰新乐团在荷兰举办了(许舒亚作品音乐会)三城市巡回展。1998年11月他应邀为荷兰皇家艺术基金会四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创作的为百名音乐家的大型作品(八行诗)在世界著名的阿姆斯特丹Concertgebouw皇家音乐大厅公演。
2000年1月德国西德广播公司在科隆举办世界青年作曲家论坛—六位当代作曲家音乐节,从德、法、奥、英、澳大利亚、中国各选一位作曲家。许舒亚作为中国作曲家入选并在科隆西德广播公司大厅举办了《许舒亚作品音乐会》和世界青年作曲家论坛—许舒亚音乐创作专题节目,同年荷兰Den Bosch音乐节亦举行《许舒亚作品音乐会》。
苏黎世新音乐节于2000年11月举行了两场(许舒亚作品专题音乐会)。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于2001年5月在巴黎首演了许舒亚应法国广播公司委约创作的大型交响乐《涅槃》。
2000年9月由许舒亚作曲、法国著名舞蹈编导让·克罗德·加洛达导演的舞剧《马可·波罗的眼泪》在法国里昂国际舞蹈节首演,引起强烈反响及轰动。纽约时报、法国世界报、费加罗报、解放报以及欧洲各国的报刊均以大篇幅报导并对音乐给予好评如潮。该舞剧首演后三天内已被欧洲多个艺术节邀请安排于2001年巡回演出五十余场次,法国外交部和文化部已将舞剧《马可·波罗的眼泪》已定由法国电视一台LCI有线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和环绕立体录相片、在欧洲播放和出版。该舞剧2001年11月至2002月2月还将在法国巡回演出,并将在2003年2月巴黎音乐城举办的世界作曲家音乐展中演出。
许舒亚获得法国国家音乐、舞蹈、戏剧联合会1992年度音乐成就奖(每年授予一名作曲家、一名舞蹈家、一名戏剧作家),1994年日本东京“入野义郎音乐奖”,并被中国音乐年鉴评选为1993年度“中国音乐名人”。
自1991年许舒亚创作的室内乐队作品(秋天的陨落)使他开始在法国和欧洲引人注目,并在法国著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向全世界征集音乐作品的比赛活动中从233名候选作曲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的东方作曲家并与该中心签订了新的创作合同。该作品由荷兰新乐团录制出版了CD唱片。
1992年他的交响乐作品(夕阳、水晶)获法国贝藏松国际交响乐作曲比赛第一大奖,被选定为贝藏松国际指挥比赛的决赛必选曲目并被法、德、奥、瑞典、香港、台湾许多交响乐团多次演出。该比赛为西方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比赛之一,许舒亚是第一位在该比赛中获奖的东方作曲家。
随后,他的电子音乐作品(太一第二号)又获得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美三十五联合主办的西方最有影响的法国第二十一届布尔热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的第二大奖(该届第一大奖空缺)及德、法、奥、意、英、美、加、俄等三十五个主办国联演和电台联播的荣誉,并获得在十五个国家的电子音乐中心工作,创作音乐的机会。(太一第二号)还获得了意大利第十五届吕齐·卢索罗国际电子音乐大奖。该作品至今已在西方一百多场音乐会中上演,并由法国和意大利分别出版了CD唱片。
做为在西方最活跃的中国当代作曲家之一,许舒亚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以一个职业作曲家的身份来更多的发展他的音乐创作生涯。他的创作、演出活动主要在欧美和日本、台湾、香港地区,他的音乐作品经常在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奥地利、英国、比利时、瑞士、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匈牙利、立陶宛、罗马尼亚等国家演出并被电台、电视台介绍。
许舒亚的音乐创作涉及到交响乐、舞剧音乐、室内音乐、计算机音乐、声乐和民乐等领域。1999年许舒亚应导演黄健中邀请回国为电影(我的1919)作曲。做为定居西方的中国代表性作曲家之一,许舒亚被选入世界的1999年版《新罗夫世界音乐大辞典》和巴黎出版的《二十世纪音乐家大辞典》。
眼下,根据老舍原著改编的电视剧版《茶馆》正在热播。细心的电视观众或许已经发现,该剧的作曲正是出自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这也是许舒亚继《画魂》、《江山风雨情》、《越王勾践》、《宝莲灯前传》、《特殊争夺》等热门电视剧后,他为国内电视剧亲自操刀的又一力作。
国内的大多数人了解、认识“作曲家许舒亚”,正是从这些影视剧主题曲开始的。从早期的《千色》、《汴水流》,到近些年的《梦在版图》、《远处有座山》、《去延安》等,这些都是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作品,直到今天听起来依然动听,余音不绝。不过,如果您再仔细翻阅许舒亚的简历,就会惊奇地发现他在国外的作品更为世人所重。许舒亚在国外俨然是一个“东方音乐使者”。
旅居法国二十余载
许舒亚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先后师从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和丁善德教授。毕业后许舒亚曾留校任教。1988年,27岁的许舒亚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外交部艺术奖学金,以国家文化部中法文化交流形式远赴巴黎深造。1989年,许舒亚获得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校高级作曲班文凭后,同年就考入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
刚到法国巴黎时,许舒亚感到些许孤单。“(几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就是很难找到中国的音乐同行,一个班就我一个中国人。”加之学习上的一些语言障碍,使得他感觉到很大的心理落差。“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是全世界最优秀的音乐学院之一,再优秀的人到那里都得从头再来。”许舒亚说,学院教学制度的严格令其一时无法适应,“简直要把人逼疯”。
不过,许舒亚是一个勤奋且用心的人。他很快就学会了适应在巴黎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1992年,许舒亚获得了高级作曲班第一奖文凭(硕士),1994年获得第三阶段作曲研究生班文凭(博士)。随后,他又考入世界闻名的法国蓬皮杜中心(IRCAM)音乐音响研究所实习研究。1996年,许舒亚被聘为法国巴黎Royaumont国际年会暨作曲夏令营作曲教授,他已经开始用法语为学生们授课、备谱例。
学有所成的许舒亚,也在法国结识了自己的太太。他决定定居法国,专职从事音乐创作。
作品频现国内荧屏
但是许舒亚并没有就此在国内消失。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海外特聘作曲教授,他经常在中国和法国之间“飞来飞去”,两地来回奔跑。除此之外,他也在为自己感兴趣的影视剧创作主题曲。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电视剧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内一些历史性题材的电视剧对热爱文学的许舒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些是以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反映整个国家的命运,我对此很有感触。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曲子就更有感觉了。”许舒亚告诉记者,他在创作电视剧主题曲时要求有画面感,“因为画面会让我产生共鸣。你把这种感觉融入剧情,写出来的作品才会和观众产生共鸣。”
正是这种独特的感受,让许舒亚写出了诸如《千色》、《汴水流》、《远处有座山》、《去延安》等一首首观众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主题曲,并传唱至今。许舒亚此次为电视剧《茶馆》作曲,为保证老舍《茶馆》中醇厚的的“京味本色”,其创作的音乐也是“京味十足”。
在许舒亚看来,自己仍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作曲家。在欧洲国家,作曲家并不热衷于为影视剧谱曲。“有时候他们对于影视剧音乐排斥的相当厉害。”但许舒亚则认为,在不放弃学术研究的前提下,“可以将自己的音乐创作放宽些”。
许舒亚虽不为歌手写歌,但他并不排斥现在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它的范畴,之所以流行必然有它的原因,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国际舞台屡获大奖
如果说国内音乐创作的成功让中国人认识了许舒亚,其在国外频获大奖则让全世界都认识了他。
试听许舒亚早期的一些音乐作品,不难发现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创作能力。1982年,还是学生身份的许舒亚就凭借处女作《小提琴协奏曲》获得美国亚历山大·齐尔品基金会作曲比赛一等奖,该作品曾在我国青年作曲家研讨会上引起轰动。而令其在法国和欧洲音乐界崭露头角的作品则是《秋天的陨落》,正是这部室内乐作品引起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关注。
1992年,许舒亚的交响乐作品《夕阳、水晶》获得法国第五届贝藏松国际交响乐作曲比赛第一大奖,该作品随后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3年,许舒亚为长笛和电子音乐创作的《太一第2号》,在第一大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了法国第21届布尔日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第二大奖,该作品同时将意大利第15届吕齐·卢索罗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第二大奖和日本东京“入野羲郎音乐奖”收入囊中。
2000年,许舒亚音乐生涯里程碑般的作品——现代舞剧《马可·波罗的眼泪》在法国里昂国际艺术节首演成功后,开始了世界巡回演出,足迹遍布马赛、布鲁塞尔、里约热内卢等国际艺术节和北京、上海、曼谷、汉城、东京等地,所到之处观众反响热烈,被世界诸多媒体评为佳作。
在西方国家,许舒亚是较为活跃的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到交响乐、舞剧音乐、室内音乐、计算机音乐、声乐和民乐等领域。他也因此被选入英国伦敦的《新格罗夫世界音乐大辞典》和法国巴黎的《二十世纪音乐家大辞典》。
院长的音乐梦想
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院长。许舒亚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层层挑选,许舒亚与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国内的七名华人音乐家、艺术家进入到最后的面试环节。最终许舒亚获聘为“东方学者”,出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也正是这次机会促成许舒亚踏上了回国的班机。
上海音乐学院之所以选择许舒亚,一方面是学校对他在音乐专业教育领域和治学治校方面的理念颇为赞许;另一方面是看中他多年来在国际上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声誉,希望以此在学术上起到作用。
在电子音乐方面颇有建树的许舒亚,上任后积极建立了作曲与电子科技音乐创作工作室,在保持上海音乐学院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发展音乐创作的新模式。2010年6月,第七届EMS国际电子音乐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来自全世界的部分电子音乐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知名高校电子音乐人齐聚上海,就电子音乐的发展进行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电子声学音乐中心成立八周年系列音乐会也顺利举行。许舒亚为长笛和电子音乐而作的《太一Ⅱ》也在音乐会上全球首演。与会者认为,该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当今电子音乐的发展水平。
在许舒亚看来,中国电子音乐的赶超前景很大,“电子音乐在欧洲也就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技术上我们也并不落后,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进行系统研究,挖掘本土音乐特点,极有可能诞生代表中国的‘东方学派’。”而在此次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许舒亚也大量使用了电子音乐元素。
音乐人的世博情怀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文艺表演音乐总监,许舒亚目前正全情投入上海世博会闭幕式的音乐创作和组织工作。据其透露,目前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大框架已基本成型,但许多细节并未敲定。
中外融合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令人印象深刻,至今让许多人津津乐道。尤其是音乐编排工作,音乐设计温馨、大气。音乐的主题不仅包含中国元素,更体现出国际视野和中外交融的特征。当然,这也得益于许舒亚对于世博音乐的研究。
在百年世博的发展历史上,音乐作为世博会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世界博览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世博音乐发展的历史,它有着从歌剧、交响乐到电子乐的趋势转变。许舒亚认为,这个趋势与音乐史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1855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举办之时,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西西里的晚祷》,具有明显大歌剧典型特征。同时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轻歌剧的类型;小约翰·施特劳斯著名的《蓝色多瑙河》于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奏响。“那时候的世博会选用了很多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
上海世博会主题歌《致世博》和《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创作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优秀音乐制作人的心血,其中包括美国“音乐教父”昆西·琼斯、上海世博会“文化大使”谭盾等,“中外优秀的音乐制作理念与百年世博的人文精神碰撞,折射出隽永的歌曲旋律,成为跨越五湖四海的友谊桥梁和心灵桥梁。”许舒亚对此也赞赏有加。
由于上海世博会闭幕式的条款规定需要进行保密,采访中许舒亚并没有透露太多的细节,但他告诉记者,闭幕式上将会有新的音乐作品出现。“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和开幕式一样值得期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