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剧社 编辑

中国海洋大学的社团之一

海鸥剧社海鸥剧社

海鸥剧社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社团之一,成立于1932年3月,以宣传革命、唤醒劳苦大众、振兴中华为己任,为山东省最早的革命红剧团体,被誉为“预报暴风雨的海鸥”。

1998年春,海鸥剧社在中国海洋大学重新组建,并于当年5月17日在该校成功的演出了《雷雨》、《项链》、《深情》、《风雨起兮》等剧目,宣告了海鸥剧社的新生。十几年来,海鸥剧社秉承自身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海之魂》、《山海情》、《谁打了我的鸭子》、《守望》等优秀剧目,以活跃的艺术创作与表演实践,体现着海大学子对文化艺术的深深热爱,展示着富有时代精神和海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一代代海鸥人的不懈努力下,它已成为海大校园极具特色的文化标志,一代代不断成长的海鸥人,亦将继续秉承“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海大精神,更好地演绎舞台上的精彩,演绎海大学子的精彩,演绎青春的精彩!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海鸥剧社

外文名:Seagull Drama Club

所属高校:中国海洋大学

建立时间:1932年10月

剧社名人:黄敬、王林、李云鹤、崔巍等

代表作品:《海之魂》《山海情》《守望》等

海鸥现状

编辑

海鸥剧社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最为悠久,地位最为重要的社团之一。历史上有“预报暴风雨的海鸥”之称,从1932年发展至今,从为党和国家而演出以唤醒民众宣传抗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多样、文艺先锋的话剧剧社。

谈到海鸥剧社,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冯瑞龙曾感慨地说:“海鸥剧社是一支热爱话剧艺术、充满青春激情、讴歌伟大新时代的队伍,他们活跃于校园舞台,自编自导自演,在光荣与梦想、历史与现实、舞台与人生之间,演绎了一幕幕的精彩人生,一曲曲时代的最强音。”百花争艳,繁花盛开。海鸥剧社创作和演出的多项经典作品,在海大学子的心中扎了根,成为他们与海大分割不开的一部分。

重组初期的海鸥剧社,成功演出了《雷雨》、《项链》、《深情》、《风雨起兮》等经典剧目,海鸥剧社又先后创作和排演了《海之魂》、《他将远行》、《白毛女》、《我是诗人的女儿》、《暗恋桃花》、《谁打了我的鸭子》、《山海情》、《恋爱的犀牛》、《梦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爱在西元前》、《放下你的派克式左轮》、《爸,我回来了》、《周末不插电》、《依然疯人院》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以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其中,《爱在西元前》、《天使悲歌》和《生日》被称为“感人三部曲”;《谁打了我的鸭子》、《放下你的派克式左轮》和《海之微尘》备受瞩目,被称为“关注三部曲”;而《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夏至未至》则都是根据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郭敬明小说改编的优秀话剧;《海之魂》、《山海情》、《谁打了我的鸭子》以及庆祝中国海洋大学90周年校庆晚会上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李文波同志为原型改编的舞台剧《守望》,都是以该校师生、校友原型来创作的话剧作品,共称为“经典四部曲”。

海鸥剧社以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80多年来,海鸥剧社成员共创作剧本100余部,演出达上千场。目前,每届剧社成员约200人,海鸥剧社每学期4-5月份和10-11月份固定举行影响广泛的校内演出活动——“飞翔的海鸥”话剧周,现已成为全校最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活动期间将排演10部左右风格各异的剧目。

剧社坚持不断创新、勇于探索,2010年成立了“黑匣子”实验小剧场,尝试多剧种、多场次的话剧表演,受到师生欢迎。近年来,海鸥剧社经常受邀到青岛歌舞剧院、青岛话剧院和各高校演出,受到较高评价。2010年,世界著名法国哑剧大师菲利普·比佐来学校演出,为海鸥剧社的成员们传授了哑剧表演的艺术和技巧。应比佐先生邀请,剧社演员参与合作演出了他的新作品。排练之余,剧社经常组织成员一同去校外观看优秀话剧,如《恋爱的犀牛》《四世同堂》《一座城池》等,从名家表演中学习到不少知识,观剧后成员还积极组织讨论,交流其中可借鉴之处。海鸥剧社还积极参加校外表演和比赛,曾于2011年赴北京表演《评选戈多》,2012年4月于清华园表演原创科幻剧《时间足够你爱》等等。十几年来,海鸥剧社秉承自身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发挥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以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作为海大校园中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其排演了多少剧目,有多少经典剧目让人难以忘怀,而在于她传播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形式——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建立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创造性地开展社团活动、传承健康高雅的文化。海鸥剧社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七十五年的积累沉淀,经过一代代海鸥剧社人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海鸥品牌,着力凝练海鸥精神,使海大校园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

海鸥历史

编辑

海鸥剧社演出海鸥剧社演出

海鸥剧社作为山东第一个革命红剧团体,为山东乃至中国的戏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于艺术创新上的贡献,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工作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改编为街头广场剧《饥饿线上》,并用方言到广大农村进行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海鸥剧社这出戏在北平由崔嵬和张瑞芳合作演出后,引起轰动,感动了全中国观众的心,成为抗日战争初期影响最为广泛、在全中国各地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剧目。

海鸥剧社是1930年在国立青岛大学成立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国立青岛大学在学校地下党的领导下,组织了179人的学生请愿团,南下赴国民党所在地南京请愿,要求抗日。海鸥剧社是中共外围组织,在请愿失败后,地下党又通过海鸥剧社这种文艺形式,来进行唤起民众、宣传抗日的活动。该剧社由中共地下党员王林(王弢)、黄敬(俞启威)负责,成员有王东升、崔嵬、张福华和李云鹤(即江青)等十几个人组成。剧社的主要成员,在建国后成为作家、戏剧家和党的高级干部。当时,在中共领导下的上海《文艺新闻》,称国立青岛大学的海鸥剧社是“预报暴风雨的海鸥”。黄敬(俞启威)在“一二·九”运动中成为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建国初期任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长,后任第一任国家一机部部长、国家经委主任;王林是著名作家,解放后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崔嵬这位山东实验剧院的高才生,是剧社的导演和主要演员,解放后成长为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和剧作家,曾主演过《红旗谱》,导演过《青春之歌》和《海魂》等电影;李云鹤,就是上海时期的电影明星蓝萍、延安时期的江青。在剧团的演员中还有王东升、杜建地等人,他们当年都是山东实验剧院的学生。1932年6月30日,当时中共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文艺新闻》用《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为题,热情报道、赞扬了这次演出。海鸥剧社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被《文艺新闻》称为“预报暴风雨的海鸥”。

1933年的春节,北风呼啸,冰封大地。在青岛崂山脚下的一个村头广场上,围满了衣衫烂缕的男女老少。一个卖艺的老头儿,手擎皮鞭,向因饥饿昏倒在地的女儿抽去——。目睹此状,人们无不气愤。这时,只见一位工人跑上去夺过老头手中的皮鞭,愤怒地说:“这孩子快要饿死了,你为什么还要打她。”老头流着泪说:“乡亲们哪!我们父女靠卖唱吃饭啊——。”在场的人们听后无不义愤填膺—这是青岛“海鸥剧社”在崂山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时的一个场面。演老汉的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崔嵬,演姑娘的就是李云鹤(江青),演青年的就是黄敬(俞启威)把话剧改编成街头剧,在农村演出,得从1932年冬天说起,当时陈鲤庭的一个反映人民群众抗日思想的话剧剧本《放下你的鞭子》从上海传到了青岛。剧社领导黄敬提出,下乡为农民演出,宣传抗日。他认为:到崂山去,既是为农民演戏,再是查看地形,还可以在山里建立抗日武装队伍。为了适应农村演出需要,剧社决定将话剧进行改编。改编的任务落到了崔嵬的肩上。他反复看了几遍以后,将其改编成适宜于农村街头演出的形式,取名为“广场剧”,语言也进行了改革,不用那种话剧腔,而是用当地的方言,剧名也改为《饥饿线上》。春节期间,黄敬同崔嵬、李云鹤、杜建地、赵星火、梁桂珊和李秀英等人带着简单的服装道具深入崂山农村,用当地方言为农民演出。崔嵬亲自导演和参加演出。

“七七”事变以后,崔嵬带着这出戏,演遍了大江南北,为宣传抗日,尽了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将话剧改编为街头剧,用土话为农民演出,这在青岛、山东乃至全国的戏剧史上都是开创性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后,海鸥剧社相继演出了宣传抗日救国的话剧《一致》、《乱钟》、《SOS》、《婴儿的杀害》等。把话剧改编成街头剧,在农村演出,既是为农民演戏,更是为宣传抗日,以便在山里建立抗日武装队伍。国民党政府当局惧怕人民的觉醒,视“海鸥剧社”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1933年夏,青岛市委遭破坏,黄敬被捕。崔巍、杨洛昆等人闻讯后都离开青岛避险,“海鸥剧社”被迫停止了活动,但她的革命精神却激励著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而前赴后继地奋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孕育了海鸥剧社的重生。有着浓郁人文底蕴的海大校园又活跃起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热爱话剧艺术、活跃于校园舞台,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他们自然让人们追忆起30年代的海鸥剧社。1998年春,海鸥剧社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内复建,宣告了海鸥剧社的重生。

海鸥剧目

编辑

——《海之魂》是根据该校为公殉职的青年教师王成海烈士的英雄事迹改编的话剧,描写该校青年教师王成海在进行海洋资源调查时为营救同事而不幸牺牲的事迹。该剧故事真实,人物就是自己的老师,表演真挚,感人至深,演员们用动情而投入的演出诠释着烈士的爱国之情和敬业精神,作为海鸥剧社的传统剧目已经数次登上舞台,每每演出时都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激发著一代代海大学子献身海洋事业、造福人类的斗志。

——《山海情》的原型也取自于以该校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贵州服务队的事迹,描述了支教团成员怀着火热的青春激情、朴实的奉献之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赴西部落后地区支教,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在西部播撒希望的火种,他们不仅带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以渴求的知识,更让他们了解到大山外面的世界,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校庆80周年文艺晚会上演出时,深深感动和震撼着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剧中大山爷爷动情的表白和大山深情地呼唤,让许多观众热泪盈眶。

——《谁打了我的鸭子》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贫困却风景优美的小山村,一个以优异成绩拿到海大录取通知书的小女孩,因家庭贫困无力上大学,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她不得不忍痛放弃机会,怀揣录取通知书在野外放鸭子,梦想着等鸭子长大之后卖掉以赚取上大学的学费。海大旅游管理系的学生在暑期来到该山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得知这一情况后,耐心地给小女孩的爷爷讲解国家出台的“不可使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政策,并及时把该情况汇报学校,最终在“绿色通道”的帮助下圆了小女孩的大学梦。该剧目反映了海鸥剧社以独特的视角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关注,获得了山东省大学生校园剧比赛一等奖。

——《守望》“就像海洋无法数清组成它的水滴,我们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过海大,具体有多少人从海大走向全世界。”然而无论经历多少光阴,总有一个名字值得每一个海大学子铭记,那就是感动中国人物,南沙守礁王——李文波。在中国海洋大学九十周年校庆之际,根据李文波同志为原型改编的舞台剧《守望》通过海鸥剧社成员的精彩演绎,把李文波的感动事迹呈现在了新一代海大人的面前。李文波少年便立志要报效祖国,1985年从海大毕业后便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不久后就服从国家的安排去了南沙工作。即使家中还有刚结婚五天的娇妻与病弱的母亲,他都能忍痛挥别,义无反顾的走上守礁之路。寒来暑往,春去冬回,这一守就是20年,在此期间即使面对母亲的离别,他都在默默地忍受着。他放弃了转业回内陆的机会,放弃了一次次的休假,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陪伴他的,除了日复一日枯燥的观测数据外,只有这块永远是酷暑的小岛了。在这座小岛上,一颗赤子之心正在燃烧着,它将化为一片美丽的晚霞笼罩在祖国南方的疆土上。“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你也有爱,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这是《感动中国》对李文波的颁奖词。李文波身上所体现的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每一位海大人学习,那是岁月抹不去痕迹,那是世间永不变的真理。无论天高海阔,总会有一个声音回荡于每一位赤子的心中。

演出及获奖情况

编辑

2003年,海鸥剧社话剧《山海情》在“山东省大学生话剧艺术节”中荣获二等奖。

2003年,原创剧目《谁打了我的鸭子》在“山东省大学生校园剧”大赛中夺得一等奖。

2006年12月底,海鸥剧社在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重庆市政府、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化节上被评为“全国十佳社团标兵”。

2006年,成果报告《飞翔的海鸥--海鸥剧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2007年5月,海鸥剧社主页被教育部评选为第二节全国高校百佳网站之中的“十佳校园社团网站”。

2011年8月海鸥剧社的原创作品《评选戈多》在“金刺猬”中国大学生戏剧节获得“优秀剧目奖”(第一位),并多次在北京、青岛等地的剧院公演。该奖项为剧社在戏剧类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2012年短剧《魔之椅》参加首届青岛大学生艺术节夺得金奖。

2014年海鸥剧社原创话剧《白蛇》获得第五届青岛大学生戏剧节最佳作品奖及最佳编剧奖。

2015年海鸥剧社原创话剧《海之魂》获得青岛市第一届“天琴杯”大学生戏剧节最佳舞台设计奖、最佳原创剧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