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蓝鱼 编辑

秦腔演员

马蓝鱼马蓝鱼

马蓝鱼,女,汉族,1936年出生,陕西榆林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曾任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陕西省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剧协第二——四届理事,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马蓝鱼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榆林

出生日期:1936年

代表作品:《游西湖》

性别:女

传承项目:秦腔

人物经历

编辑

《游西湖剧照》

马蓝鱼1936年出生于榆林县镇川堡,祖父是孙中山同盟会会员。1948年春天,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招收演员,当时的土改组长向剧团导演史雷推荐了马蓝鱼。

“我当时还是个娃娃,并没有太多豪情壮志,因为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我想,到了延安应该能吃饱肚子了吧?就决定去了。”12岁离家的马蓝鱼,当时的行李只有一身妈妈的旧棉衣,鞋子也是患病在床的妈妈的,“不合脚,却也跟着大人一连步行了七八天,终于来到地处延安的民众剧团。”

延安当时的生活也很艰苦,马蓝鱼和剧团“娃娃队”的七八个女学员,住在土窑洞里面,褥子下铺的是草,合盖一床被子,上课排练没有钟表,只能点香计时。甚至连戏装都没有,要自己画插旗、跟村里新媳妇借绣鞋。但这样的日子,对吃惯了苦的马蓝鱼而言已经很幸福。她一脸笑意,回忆众人自给自足的场面:“我们在窑洞前自己种的西红柿、白菜、土豆,结果大丰收,西红柿和白菜长得漂亮得很,土豆也结得很大。”

在延安,马蓝鱼同样实现了第一次对戏曲的系统化认识,“虽然以前也爱看戏,可唱戏毕竟不一样,需要从零学起,真难啊,一会就想去玩,感谢剧团里我的启蒙老师们,那么耐心地教我们。”嘴上说自己贪玩,马蓝鱼在排练时的刻苦却是出了名的,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晚上则借着月光练功。入团3个月后,她在民众剧团的“娃娃队”里脱颖而出,在“小试”中名列第一。

马蓝鱼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登台是在一个农村的土场子上给解放军和当地老百姓演出,她在《鱼腹山》中饰演王兰英。1948年8月延安解放以后,剧团回到延安,经常下部队、去兵工厂慰问演出,中央首长经常看他们的戏。有一次还和评剧团联合演出,欢送彭老总的部队上大西北前线。

《游西湖》名扬海内 梅兰芳起身鼓掌叫好

如果说延安是让马蓝鱼走上秦腔道路的圣地,西安就是让马蓝鱼开启事业辉煌的福地,而启动锁扣的“钥匙”,正是著名的《游西湖》。

抗战胜利后,马蓝鱼和民众剧团的同事们在1949年中秋节离开延安,一路走到西安。民众剧团的抵达以及随后西北戏曲研究院在古城的成立,让西安一时名家荟萃,也让这里的戏剧舞台发生了大革新——这一时期,秦腔在西安发展飞速,不管是剧本内容、舞美编排、音乐表演等都出现许多创新。由马蓝鱼主演李慧娘的新编古典剧《游西湖》,就作为其中代表诞生在此时。

创新是马蓝鱼在谈到《游西湖》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这出戏可以说是西安秦腔推陈出新的一个代表作,集中了许多艺术家的智慧。比如化装——在传统《游西湖》中,李慧娘的鬼妆非常恐怖,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我们在新编‘鬼怨·杀生’这折戏中,就摈弃了恐怖,而把面部化妆成红润的脸色,用一身缟素,长纱飘飘,既有艺术性,又能隐晦表述‘魂’的感觉。此外,新排剧更注重舞台可看性,芭蕾、京剧、川剧中值得借鉴的舞台效果都被巧妙编入——当慧娘为救心爱的裴生,与刺客廖寅进行搏斗,芭蕾的慢步被糅进原有的青衣慢步之中,加强了飘忽的感觉。同时借鉴了川剧中的托扇动作来增加效果。”

被不少上了年纪的观众记得的是,马蓝鱼在《游西湖》中上演的“鬼吹火”技巧精妙绝伦。当身着白纱的李慧娘翩翩起舞,一口一口地吹火,舞台上烈焰闪闪,幽影飘忽,极传神地表达了戏文描述。但鲜有人知,为了能在舞台上达到效果,当年只有17岁的马蓝鱼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为了表现出鬼魂的游动飘忽,她练习踩跷,直到脚疼腿肿;学习“吹火”技巧,她在训练时两次烧伤脸部;为了更好地掌握唱腔技巧,她先后向秦腔老艺人何振中、董化清、王德元学艺苦练,后来经过名家杨金声和李正敏的悉心教授,又学习程砚秋的练嗓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3年,新编《游西湖》一经公开演出,惊艳舞台,一炮而红,1958年,该戏在北京演出的时候,梅兰芳站起来鼓掌叫好,1959年国庆10周年时,马蓝鱼的《游西湖》再度进京演出,得到中外观众赞誉。接着,《游西湖》在江南13省巡回演出,声动全国。

梅兰芳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马蓝鱼的演出:“她把慧娘的悲愤心情和善良性格,在那如泣如诉的歌唱和矫捷轻盈的舞蹈中,刻画得很细致……把慧娘的英雄形象提高到了英勇高洁的峰巅。”戏剧大师曹禺也称赞:“马蓝鱼极吸引人的表演,把慧娘沉重的痛苦挖掘到最深处。”

虽然有不少演员都演绎过“慧娘”,但在当时乃至现在不少观众眼中,“慧娘”就是马蓝鱼,马蓝鱼就是那个美丽、果敢、坚毅的慧娘。

一腔深情育桃李

马蓝鱼并没有就此止步,她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狂”。她说自己“总感觉在艺术上吃不饱”。1957年,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到西安后,马蓝鱼拜尚先生为师,尚先生手把手给她排练了《昭君出塞》,并把自己用的宝剑和一幅行头赠予她,传授给她用剑练身段的技能。

马蓝鱼戏路很宽,在秦腔舞台上,她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游西湖》后,马蓝鱼还曾排演了《赵氏孤儿》等一系列优秀戏曲作品,从古典戏到现代戏样样精彩。正是这一切,使得马蓝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日中天,蜚声剧坛。但是马蓝鱼却说:“把《游西湖》的成功,仅仅归功于我或者任何个人,都是不公平的。这要归功于以马健翎院长为首的戏曲研究院有那么好的艺术氛围,要归功于一批秦腔和京剧前辈老师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默默奉献。”作为演员,尤其是名演员,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不贪天下之功为己有,相当可贵。马蓝鱼不仅在舞台上,也在生活中为年轻演员树立了榜样。

十年浩劫让马蓝鱼的舞台生涯一度中断。1972年,重回西安的马蓝鱼转到幕后,先后在陕西省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前身)、陕西省戏曲学校任教。她又义无反顾地转入到戏曲教学工作中。1979年在艺术学院戏曲系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戏曲学校,马蓝鱼担任主管业务的副校长直至1996年离休。从1980年省戏校首批招生开始,先后培养出的“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齐爱云等人,如今都已是陕西戏曲界的领军人物。

而今,虽然早已离休,但马蓝鱼仍然关注着陕西戏曲秦腔的发展,对于现在人都不爱看秦腔了的说法,她也并不认同:“如果真的拿一个好戏出来,青年人也好,老年人也好,肯定还是爱看的。我认为,现在看秦腔的人少了,是一些排演者并没有用真心,下工夫去编戏、排戏。”说到这,老人言语有些激动,“不说创新了,如今排演的许多经典剧本,都难以照猫画虎地演出来,而是只追求形似,不讲神似,排得太简单了,太肤浅了!我一直是这个观点,要成名家,要排好戏,就不应光在外形上注重美,还必须将人物内在美给挖掘出来!”

马蓝鱼提到了毛主席在延安发表的《讲话》,提到文艺工作者不能脱离群众,“就像当年我们排练,排好了要先邀请剧团的炊事员、后勤工作人员先看,如果他们说不好看,那我们这个戏根本不会公开演出,而是推倒重新来。我一直觉得,要演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因为这种作品才是被赋予了生命的。文艺作品也不能脱离了时代,脱离了创新,而是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吸收各家所长。”

对于如今年青一代的秦腔演员,马蓝鱼托付了很重的期望和情感,“陕西戏曲积淀深厚,一定能有所作为。但想排出好剧目,一定要先戒掉浮躁,不要去想着怎么才能得奖,怎么才能出名,先要静下来心去学习,去思考,去创新。现在的艺术上有一个急功近利的心,求洋,求排场,却不求挖掘艺术内在的东西,殊不知这是饮鸩止渴。”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赴京汇报演出《游西湖》等剧,轰动京城,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应邀出席了1959年国庆宴会。马蓝鱼让人惊叹的“吹火”绝技,也让她获得 《游西湖》。

2017年12月28日,马蓝鱼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传人

齐爱云,秦腔旦角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戏曲梅花奖获得者,“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李小锋,秦腔文武小生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戏曲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副团长。

李君梅,秦腔旦角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戏曲梅花奖获得者“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之首(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

李锦航,秦腔旦角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艺术学校高级讲师,教授,研究生

梁少琴,秦腔旦角演员,“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之一(甘肃省兰州秦腔剧院)

梁玉,秦腔正老旦演员(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

武红霞,秦腔正老旦演员 国家一级演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等等

下一篇 李瑞芳

上一篇 马健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