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航空学院 编辑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以下简称清华航空学院),是清华大学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和工程力学系两个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拥有力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排名第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黄克智、过增元,杨卫,陆建华,郑泉水),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王永志),教授、研究员53人。先后开办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等专业。于2000年和2004年发射成功了“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和“纳星一号”。
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保持跨学科特色,挂靠航天航空学院。
中文名: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外文名: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
简称:清华航空学院
创办时间:1934年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特色:双一流;985;211
知名校友:王永志
现任校长:邱勇
所属地区:北京
主要院系: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清华大学
院党委书记:曹炳阳
院长:李路明
名誉院长:王永志
发展理念:发展力学和热科学学科的优势,创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
在校生: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180名博士生和200名硕士生)
在编人员:124人
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以下简称清华航空学院),是清华大学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和工程力学系两个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拥有力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排名第一)。
办学基础
华大学航空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在机械工程系下设航空研究所,1938年成立航空系,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航空学科的创建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中,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航空系迁出清华大学,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50年代末,为了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技术,清华大学又先后成立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和自动控制系,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航天基金,鼓励教师进行有关航天航空领域的科研工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清华大学明确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发展航天航空学科的目标,并抓住“985计划”的良好契机,在“985”一期建设中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高强度投资。1998年,学校成立了跨院系的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和“纳星一号”已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发射成功。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先后开办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等专业,开设了“航天航空与新军事变革”等课程,并通过国防生、定向生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适应我国对航天航空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集成并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整体性、高水平的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研究为结合点,全面带动各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筹备,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成立。
院校合作
学院在航天航空方面注重与国内外的著名航空航天院校、研究所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院成立之前的2003年,清华大学就与中国一航签订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议。同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发动机公司在清华大学设立喷气推进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清华大学-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保持跨学科特色,挂靠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工程动力学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4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2、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学院的重要目标。自2003年起,校学术委员会同意工程力学系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改为“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并在同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现有约360名本科生,约380名研究生(180名博士生和200名硕士生),每年从国内外招收90名本科新生。2005年开设的航天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力学和热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专业,具有技术科学类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结构是许多产业和各类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造就可纵览技术发展全局人才的摇篮。为了加强专业与特定工程部门的紧密联系,并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材,2002年开始在工程力学系增设了国防定向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国防定向生。
师资力量
在我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现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土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且评分最高。2005年,我院增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 3、师资队伍及设施截止2017年1月,在编人员共计12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讲师、助研10人;工程实验系列12人;教育职员4人兼职、双聘教授20人;非事业编制人员78人;在站博士后5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黄克智、过增元;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王永志。 在近期进行航天航空学科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在相对稳定的、重要的优势学术方向上,建立了若干个教师"学术梯队",作为院内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单元,以保证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院教学、科研和办公设施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全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5000万元。
航天航空学院下设工程力学系、航空宇航工程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力学系下设4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工程动力学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
清华大学创建航空学科源于1934年,当时在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设立了动力工程组、机械制造工程组和航空工程组。航空工程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航空工程专业,“注重于飞机之制造,发动机之装卸、试验及比较等,均施与充分之训练”,在四年级学生中挑选有志于航空工程的成绩优良生作为学员。
1935年冬由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推荐,聘请了美国教授华腾多夫(F.L.Wattendorf)博士担任航空讲座教授,同时筹备推进航空研究事业,开始了教学和研究工作。
1934至1935年间,由王士倬教授主持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
1936年,“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顾毓秀先生任所长,庄前鼎教授任副所长,同年清华航空馆建成。期间,由冯桂连、张捷迁设计及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滑翔机,殷文友、张捷迁设计了单翼教练机。航空工程系成立前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许多人在国内外航空航天科技界和教育界发挥了重要作用。航空工程系建系前,航空工程组先后有3届毕业生共30人。
1938年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成立之时,各国航空事业突飞猛进,也正值日本侵略者妄图亡我中华。航空工程系的成立,对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培养航空人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建系后,1939年至1946年有8届毕业生共126人。其间于1940年,还承办了试飞员训练班,“学员必须具备精练的飞行技术,在熟习航空工程学识后,方可胜任试飞的职务。”学员均系航校的高材生,其中有在昆明击落第一架日机的“飞将军”。“后因敌人侵入越南,昆明空袭频仍,故未继续举办。”
清华大学航空学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