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脉泉 编辑
百脉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百脉泉公园“龙泉寺”院内 ,属小清河支流绣江河水系百脉泉泉群。百脉泉金代曾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历代《章丘县志》都把“百脉寒泉珍珠滚”列为章丘八大景之一。因泉水从许多看不见的脉孔中涌出,似百条大脉,故称“百脉泉”,泛出参差错落的颗颗“珍珠”,形成常年不涸的一泓碧水,当地人也称其为“珍珠泉” ,也称明水泉 。
百脉泉是建国初山东省第一处中型自流灌区绣惠渠灌区及明水镇居民、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平均年涌水量为1.3亿立方米,折流量4.2立方米/秒。
百脉泉是章丘区特产:明水香稻 、明水白莲藕 的灌溉水源。1989年9月建成百脉泉公园,百脉泉为园中胜景。
中文名:百脉泉
外文名:Baimai Spring
别名:明水泉、珍珠泉
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百脉泉公园内
隶属水系:小清河支流绣江河水系百脉泉泉群
平均流量:4.2 m³/s
百脉泉的位置
百脉泉在百脉泉公园内的位置
百脉泉,位于明水城东北部的百脉泉公园(原龙泉寺)内。泉池于1958年整修,为一长方水池,长26米,宽14.5米,深2米 (一说方圆0.03公顷,深3.4米 ,一说水深2~3米 )。池岸由青石砌垒,东西向架一虹桥,卧于碧波之上。池岸和桥上装饰雕刻石栏。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像滚动的珍珠,故当地人也称它为“珍珠泉”。池水晶明澄澈,水势甚佳。水中疏疏朗朗的藻体,壁上密密实实的苔藓,把池水染得碧翠。水中锦鱼戏游,生机盎然。泉池北壁,镶嵌着多方诗词、楹联、花卉石刻。池水东流,汇入明水湖。
百脉泉泉池
百脉泉在百脉泉公园内的位置
明水泉(百脉泉)是建国初山东省第一处中型自流灌区绣惠渠灌区及明水镇居民、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多均年涌水量为1.3亿立方米,折流量4.2立方米/秒。
大气降水是百脉泉泉水唯一来源,降水量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另外,泉域内地下水开采和矿坑排水量多少,亦是影响泉水动态的重要因素。根据实测资料,泉水变化规律一般是:从当年6~7月开始回升,至11月达到最高,然后开始下降,并一直持续到翌年6~7月,之后又开始回升、下降,周而复始地循环。其上升幅度大小,持续时间长短,均与降水量大小和季节分配有关。自1993年有水位资料记载以来,百脉泉最高水位65.93米,出现在2005年10月7日;最低水位29.98米,出现在2003年7月5日。泉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6亿立方米,年均喷涌量0.8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54立方米/秒,日均流量21.92万立方米。最大年喷涌量1.86亿立方米(1965年),最小年喷涌量为0(2002年全年断流)。泉水最大流量7.57立方米/秒,最大日喷涌量65.43万立方米(2005年10月7日)。自1993年有水位资料记载以来,百脉泉共断流三次:1993年3月27日至6月5日,历时70天;1999年6月12日至2000年11月21日,历时527天;2001年3月21日至2003年9月16日,历时909天。2003年9月16日以来,百脉泉泉群喷涌势头良好。
1989年,夏、秋连旱,全年降雨量280.1毫米,为境内有气象记录以来降水最少年份。全县15座大、中型水库干涸12座,历史上未曾干涸过的明水百脉泉亦涸。 自1993年有系统水位资料以来,章丘的百脉泉共断流四次:分别是1993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14年~2016年,分别历时70天、527天、909天、740天。
泉水冬暖夏凉,常年恒温17℃左右。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根据历年地质普查和勘测研究,百脉泉水来源于章丘市东南和淄博市西南石灰岩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属奥陶系石灰岩岩溶地下水类型,具有典型的雨源型特征。泉域地处泰沂山脉北麓,泰山断块凸起的北缘。南界为长城岭、九顶山、天苍岭、四鸡山等地表分水岭,即小清河流域与大汶河流域的分水岭。北界为磁村(淄博)、王官庄、明水一线,即奥陶系石灰岩顶板埋深500米线。东、西边界分别为禹王山断层(博山西至磁村一线)和文祖断层(南大寨——文祖——枣园一线)。泉域为一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总面积480.7平方公里,其中补给区面积355平方公里(章丘250平方公里,淄博105平方公里),边缘煤田区面积125.7平方公里(章丘89.1平方公里,淄博36.6平方公里)。泉域内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南向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和山前平原。南部山区山峦起伏,川谷纵横,岩石裸露,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奥灰岩溶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向市区明水一带汇集,西受文祖断层阻挡,北受煤田不透水层阻隔,在市区明水沿断层破碎带裂隙涌出地表,形成百脉泉泉群。
百脉泉,为山东省独流入海河流小清河支流绣江河支流百脉河上源百脉泉群(也称明水泉群)水系,该泉群泉水经百脉河,汇入绣江河,最后经小清河入海。
百脉泉在绣江河水系中的位置
明水泉群汇为百脉河流向绣江河
绣江河大沟崖分洪闸段
绣江河,亦称濛河,金盘以上原称玉带河。因芹藻浮动,水纹如绣得名。属常流河。发源于明水东麻湾龙眼泉,经明水东门锦江桥,左纳百脉泉、长川金镜泉来水,北流折向西北,纳清水泉来水。至湛汪村东沙河口,纳西麻湾及眼明泉来水。北流经铁心坝、韩家闸、宫王、绣源、宋家磨、四盘,至金盘村北纳西巴漏河。流经绣惠、水寨镇,从水寨镇辛丰庄北注入小清河。曲折纵横,全长32.8公里。沿河灌溉、种稻荷、养殖、置水磨等,颇受其利。"绣江春涨"为章丘八景之一。 干、支流域面积667.9平方公里。
百脉河,主要水流来自明水泉群,北流由右岸注入绣江河,河长12.5公里,流域面积80.1平方公里。
百脉泉,为明水诸泉之冠,名列金《名泉碑》。此泉久负盛名。北魏《水经注·卷八》已有著录:“百脉水出土谷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十》载:“百脉水,出县(亭山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余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 金代曾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元于钦在《齐乘·卷二·水》中说:“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今人误将此句称为北宋曾巩《齐州二堂记》语,并以讹传讹,以至于流播甚广。) 历代《章丘县志》都把“百脉寒泉珍珠滚”列为章丘八大景之一。
宋代曾巩称"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明文学家李开先有"水劲无过济,斯泉更著名"的诗句。
泉水保护
地质保泉。保护原生地质结构完整性是保泉工作的根本。在对泉头附近煤炭开采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考察论证的基础上,2000年8月始,相继关闭了杨胡、砚池、琅沟、岗子2号、钓鱼台、东风1号和埠村煤矿1号等14处煤井,停采柳沟煤矿9层煤,年减少矿坑排水量2625万立方米,其中,岩溶泉水1750万立方米。同时,对上游煤井进行重组,减轻乱采、乱挖对地质结构的人为破坏。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对旭升煤井、原鲍庄村煤井突水点进行注浆封堵,减少泉水漏失量,保护泉水水质。
关井保泉。为减少泉域内地下水的开采量,2003年9月,市政府下达了关停城区内自备水源井的通知。至2005年,累计关闭城区内自备水源井110眼(城区内自备水源井已全部关闭),实行自来水统一供水,年可节水270万立方米。2005年4月1日,关闭泉头附近的西麻湾水厂,减轻了泉头附近抽水对泉水的影响。封闭了观赏价值不大的钻孔喷泉11处,并为墨泉、梅花泉、金镜泉、龙湾泉和眼明泉等9处泉口研制安装了控流装置。根据有关保泉规定,对泉域内擅自打井和取水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调水保泉。为增加泉域水资源量,缓解地下水开采压力,自2001年,累计投资5939万元,组织实施了大站水库调水保泉工程、埠村煤矿矿水入大站水库工程、垛庄水库调水保泉工程和圣井水厂调水保泉工程。年增加泉域水资源量2000万立方米。
节蓄保泉。为提高人们的节水保泉意识,市水务局、保泉办,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保泉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爱泉、惜泉、保泉、护泉”的自觉性。同时,对泉域内的自备水源井全部安装了智能计量设施。2004~2006年,市财政投资382万元,在明水泉域上游相继兴建了54处拦蓄补源保泉工程,年增加地下水补给量500万立方米。
其他保泉措施。2003年10月,在泉域内增设两处自动水位观测站,更换泉水测流装置。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每年增加水土保持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市林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引水上山浇灌树木,林木成活率90%以上,增加了泉域内水源涵养量。实施人工增雨,2004年5月,购置了两部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车,架设高频天线,配置GPS定位仪,建立人工影响天气设备和队伍,至2005年,共实施人工增雨作业31次,增雨(雪)效果显著。实施明水城区内回灌补源工程,2005年,投资770万元,建成了城区提水回灌补源工程,新打回灌补源井3眼,建提水泵站2座,滚水坝1座,铺设输水专用管道4000米,日回灌补源量2.5~2.8万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泉水水位的下降速度。
百脉泉泉群2003年9月16日复涌,2005年10月7日,百脉泉水位达到65.93米,流量7.57立方米/秒,日喷涌量65.43万立方米,为有资料记载以来最高记录。泉水的持续喷涌,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提高了章丘的知名度。国家领导人和省、济南市领导多次到章丘检查指导工作,对章丘泉水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灌区建设
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绣惠渠开挖。水渠长15公里,引百脉泉水浇地260多公顷,种植水稻。
1959年,章丘县在明水公社建成百脉泉水电站,装8千瓦机组1台,1962年报废。
绣惠渠,位于章丘县中部,为引用明水泉水的自流灌溉工程,是山东省最早的引泉灌区。该工程最初建于1939年,当时日伪政权为把明水至章丘城东北一带旱田改为水田,曾着手开挖渠道,计划由明水向北,开挖干渠1条,长32公里。工程未及一半,即宣告停工,实际灌溉面积最多为267公顷。1941年,日伪山东省公署整修绣江河新水路,能浇水田26.67公顷,旱田20公顷。1947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计划在原有渠道基础上,完成未完成部分,并定名为“绣惠渠”,但因战事,工程很快停工。1948年济南解放后,山东省人民政府选定绣惠渠为灌溉工程试点,于1949年4月16日破土动工,至1951年4月8日竣工。计划灌溉面积3733公顷,1951年全渠放水实灌面积1533公顷。后经1955、1956年对灌区进行改建和扩建,1959年整修百脉泉和东麻湾诸泉,1967年将三干渠延伸到杜张水库,灌区扩展到绣江河中游平原及丘陵地带,包括7个乡镇,90个村庄。全部工程计有干渠6条,长55.47公里;支渠98条,长71.95公里;斗农渠610条,长125公里;排水干沟3条,长13.6公里;支排19条,长20.22公里;灌排配套建筑物1131座;另有1座总库容430万立方米的朱各务水库。实现了灌区南移,东水西调,库渠相通,自流与机提相结合,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67公顷。经济效益逐年扩大,粮食每公顷产量由开灌前的1725公斤,增加到1983年的10485公斤,1985年达到11265公斤,为建国初期的6倍。
绣惠渠灌区,位于县境中部,胶济铁路以北。南起明水镇杨胡庄,北至刁镇白衣村,东临漯河,西接杜张水库,系引泉自流灌区。引绣江之源明水百脉泉、东麻湾、西麻湾、小麻湾之水,灌溉明水、相公庄、绣惠、刁镇、枣园、龙山、党家7个乡(镇)90个村庄的6万亩耕地,井渠双保险面积1.66万亩,为肥美富饶的粮棉蔬菜产地。民国时期,为种水稻,于1939年开挖15公里的渠道1条,灌溉面积4000亩。解放后,山东省政府选定绣惠渠为试办灌溉工程重点。1949年4月16日破土动工,1951年4月8日竣工。修建干渠1条,长17.5公里;分干渠1条,长6公里;支渠91条;大小闸、桥、涵洞等建筑物1014座。1956年,国家投资126.59万元,对绣惠渠灌区进行改、扩建。在旧渠上游(自水源至第一闸段)修建控制建筑物,以控制水源。中游(第一闸至第五闸)增修跌水工程,改变渠坡冲刷现象。下游(第六闸至第十六闸)新、扩建排水系统,使6000亩盐碱地变为良田。新开挖自总干渠铁心坝处分流,下经牛牌村跨西巴漏河,沿桃花山北麓至李八村,过水能力为2.5立方米/秒的二干渠,增加灌溉面积1.9万亩。1965年,完成东起元宝窝,沿赭山北麓,横穿西巴漏河,至平陵城古址,长13.9公里,过水流量4立方米/秒的三干渠。1967年,将三干渠延至杜张水库,总长20.15公里。1949至1985年,国家对灌区投资545.51万元,社、队投资294.64万元,共计动用土石421.78万方。1985年,共有干渠6条,长55.47公里;支渠98条,长71.95公里;干排3条,长13,6公里;支排19条,长22.22公里。控制排水面积13平方公里。桥、闸、涵、渡槽、倒虹吸等各种建筑物1131座。机井272眼,堤水站39处,装机2175千瓦。粮食亩产达到793.5公斤,比1950年亩增678.5公斤。
农业生产
明水香稻,主要分布于章丘县明水一带,最早种植始于周代,至今已近3000年的历史。明水香稻有红芒、白芒两个品种,前者已失传。香稻香味浓郁,米质优良,曾有“一地开花香满坡,一家做饭四邻香”的赞语。稻米蒸色奶白,食之不腻,香味寓口,有健脾开胃之功,封建王朝时曾选为贡品。1954年印度举行国际水稻展览时,明水香稻名列榜首。该品种产量很低,一般每公顷1500~2250公斤,并受区域性限制,唯独百脉泉附近田地才能培育。明水香稻在历史上种植最多的年份266.67公顷,最少的年份0.73公顷。种植明水香稻靠泉水灌溉,适宜发展范围仅467公顷左右。1971年,章丘县明水镇浅井村科技队长李家禄利用明水香稻干种子进行辐射诱变育种 。1978年以来,又培育出“辐香1号”和“辐香3号”良种。产量提高2~3倍,抗倒伏、早熟,味道香美,富有营养。1985年,共植20公顷,总产4.5万公斤;1995年,共植115.67公顷,总产80万公斤。
明水白莲藕,产于明水百脉泉附近。花洁如玉,藕质细嫩,块大脆甜,嚼后无渣。莲子可上席、可入药,有清淤理气之功能。1987年,共植33.33公顷,总产125万公斤;1995年,共植152.33公顷,总产577.23万公斤。
园林建设
龙泉寺
梵王宫
龙泉寺,位于章丘县明水镇百脉泉畔北岸。明景泰元年(1450年)由一李姓人氏出资捐建,初名“隆泉寺”,住持为比丘尼圆智。明天顺五年(1461年)进行扩建。该寺坐北朝南,北有大殿,雕有释伽牟尼佛像;东西建厢房,其西厢房塑18罗汉像;南为龙王庙;西南为山门。“品”字形百脉泉池居寺院中,寺庙总占地约1公顷。明嘉靖年间进行大修,并更名为“龙泉寺”。著名书法家雪蓑题写寺门匾额“龙泉古刹”、大殿匾额“梵王宫”。清乾隆年间,明水康清冕捐地4亩扩充寺院,高僧毕太和主持督修寺庙。1935年,对百脉泉池周围建置栏杆,池北壁嵌名人题刻(百脉泉池壁上镌刻的咏《百脉泉》诗曰:“百脉名泉一鉴开,禅关掩映起楼台。何当风雨潇湘竹,卷入涛声匝地来。” )。1958年章丘县政府由绣惠迁至明水,推倒佛像,寺院成为县机关办公地点。1981年县机关迁出。现梵王宫殿尚存。
百脉泉公园
1983年7月,在百脉泉设园林处,隶属县城建委。1985年,共有职工16人,主要承办城市街道绿化,公园、苗圃的建设。同时,兴建百脉泉公园,街道两侧建花坛105个、绿化1200平方米,绿荫覆盖率达15%。
百脉泉公园,位于汇泉路北。百脉泉为园中胜景。1986年5月兴建,1989年9月建成开放。几经拓展,至1997年上半年,占地面积20公顷,水面积10余公顷。园内喷泉5处,石土假山2座,石拱桥3座,石、木板平桥各1架;并建有汇泉阁、湖心亭、船坞码头等。融山、泉、湖水为一体,环水林木扶疏,柳暗花明,风光宜人。全园分为泉水、花园、幽静学习、密林散步、儿童乐园5个区。泉水区,碧水清澈,“珍珠”喷涌,游船往来,鱼鸭戏水;花园区,奇花异草,千姿百媚,竞娇斗艳;幽静学习区,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安闲超逸;密林散步区,灌木丝生、暗柳成荫,令人陶醉;儿童乐园区,设有游龙、木马、滑梯、索道、秋千船、蹦蹦床、电动高架车、花轿、星空穿梭游艺机及退役战斗机、雷达天线等。是人们业余休息、游乐和启迪幼儿、青少年智力的理想场所。1997年5月,又在园西北隅建成清照园(李清照纪念馆),公园景观倍添。
2005年9月25日,百脉泉公园被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CCC/UN)授予“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芙蓉街
上一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