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文 编辑
张明文,男,1941年生于山东淄博。淄博刻瓷艺术创始奠基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现任中国陶协刻瓷文化研究会会长,山东陶协刻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淄博市刻瓷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1993年,国务院授予“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奖。1997年授予“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奖章。曾任原淄博瓷厂副总工艺美术师、艺术瓷厂厂长,现创办“张明文工作室”。 1960年毕业于“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工艺美术班。长于书画、造型,精于刻瓷艺术。四十多年艺术生涯,佳作蜚声国内外,享有“中国刻瓷第一人”的美誉。
中文名:张明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41年
毕业院校: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
主要成就:淄博刻瓷奠基者,中国刻瓷第一人
出生地:山东淄博
代表作品:《敦煌归真》《纪泰山铭》
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明文刻瓷作品
“鲁翠瓷”画面获全国创新评比一等奖,“宝石餐具”投产出口达十年之久,设计注册“山川”刻瓷牌商标,其作品连续六年荣获国家银质奖;微刻“论语”、“兰花颂”获国际金奖、银奖,“宝石寨”、“畅想曲”获全国荣誉金奖、特别奖,部省级一等奖四次及其它奖项共80余项。国画“借得青山铸千里”由人民画报社收藏;“马克思”像由西德马克思故居博物院收藏。 1981年,首次将刻瓷艺术在西德办展。先后在美国田纳西、新加坡莱弗士城、美国芝加哥、瑞士、日本、香港举办展览。创新了刻瓷的新刀法、技法、敷彩法、人像刻瓷、微刻法。 1983年,发表论文“刻瓷艺术与情理情趣”,1991年应邀撰写“全国陶瓷行业刻瓷工等级标准”在宜兴通过,1989年,中外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明文刻瓷艺术”。 1981年,“马克思”肖像刻瓷收录德文版《卡尔——马克思》一书;1998年“湘云醒梦”刻瓷瓶收录《中国现代美术全集》,2005年“敦煌归真”青刻瓷瓶收录《美术大鉴》,2006年“石头记群芳”青刻瓷瓶收录《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集》。 2003年“鲁青瓷刻瓷尊”,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教科书。淄博,可以称得上是刻瓷的“王国”,光注册的刻瓷技师就有千余人,刻瓷爱好者更不下四五千人。它得益于淄博的历史与现实环境,淄博陶瓷近些年飞速地提升为“当代国窑”的高度,这其中,刻瓷艺术的影响和在全国首屈一指的水平功不可没。淄博的刻瓷界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处在最上层的是几位国家级和省级大师,而张明文先生则被公认为是“中国刻瓷第一人”。
走进张明文大师的家。大师清癯的面容和善而慈祥,眼睛明亮而睿智,他热情地迎接了我。他的工作间就是一个充溢着浓浓艺术氛围的天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陶瓷盘和瓷瓶等摆满了几个博古架,他手头还有正待完成的作品。看得出,大师每天都在孜孜矻矻地学习、创作。
大师:不愧“中国刻瓷第一人”
张明文先生在创作
大师让我看一件绿色的小刻瓷瓶,上面刻着一株金黄色的梅花,背面配有毛主席的《咏梅》词,同样是金黄色的,整个作品显得精致、巧妙,别具情趣。大师说,那是他刻瓷的处女作,也是淄博的第一件刻瓷作品。他于是回忆起了那段经历。
1974年冬天,张明文第一次看到在一个小瓷瓶上刻有一株牵牛花,那刻瓷画既像是国画,又有金石味。那是来自青岛的郑惠民的作品。看后他非常着迷,回到家中,自己就在一个瓷瓶上设计雕刻起来,于是一株梅花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便在手下诞生。孰料,这件刻瓷梅花瓶被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看中,当即订做300件。为及早完成这项任务,翌年夏天,他到青岛拜石可、郑惠民为师学艺,从此踏入了刻瓷艺术新天地。
在大师家中,我看到一本封面印着马克思头像的外文书籍,大师说,这是马克思的故乡德国1981年出版的《卡尔?马克思》。他翻到书中一幅形神毕肖的马克思画像,说这是他的刻瓷作品,并用手指给我看德文记载下的这段文字:“从此,中国的外交礼品由刻瓷盘子代替了红本子。”先生充满自豪地说,这是对淄博陶瓷国际地位的一种肯定,更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那个年代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度评价。
张明文
1981年6月,中国刻瓷第一次走出国门——张明文被选为中国国家展览团的艺术家访问德国并现场表演刻瓷。在大庭广众面前,在无数的蓝眼睛“聚焦”下,在叮叮当当有节奏的敲打韵律陪伴下,他从容地雕刻着一个个德国著名人物的头像。在那里一呆就是30天。他成功地在瓷盘上完成了马克思、贝多芬等5位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光辉形象创作。人们真真地被来自“china”故乡的这位中国人神奇的技艺折服了,赞叹与惊讶不绝于耳。张大师此行,不仅为祖国赚回了一万一千马克(相当于四万人民币)外汇,而且更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刻瓷艺术震撼了西方世界,从此进入了国际媒体和寰球公众视野。
据资料载,1983年1月,《大众日报》报道了张明文先生在美国第十四届世界博览会上的刻瓷表演,轰动了国际艺术界。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夫人、美国政府官员、赴美访问的菲律宾总统夫人伊梅尔达,以及美国宇航员等,都观看了张明文的现场表演,称赞他是“真正的艺术家”。《纽约日报》连载5天,发表了题为《世界博览会的奇才,中国馆的刻瓷家张明文》的专稿,许多报刊、电台、电视台报道介绍了张明文精湛的刻瓷艺术。这次外出表演,直接为国家创外汇49970美元。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个奇迹!
更可贵的是,他善于总结思考刻瓷艺术实践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他多次把自己的艺术见解和实践经验总结成文。在《刻瓷艺术与情理法趣》一文中,他积聚多年经验,对刻瓷的渊源,刻瓷与绘画、篆刻、书法的关系及刀法、着色的运用等作了详尽论述,是省内最早有关刻瓷的论文,成为许多后学的重要学习资料。张明文还编写了《刻瓷教学大纲》,在全国推广刻瓷技法和刻瓷工艺。
大师:“刻瓷艺术的扛鼎之作”
敦煌归真
大师家中摆放着一尊翠玉色的青瓷鹿头樽刻瓷作品,上面雕刻着众多仕女,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美不胜收,恰如敦煌壁画的刻瓷移植,整个画面给人以祥和安宁清朗的向往。张明文先生指着这件珍贵的作品说,这是我最心爱的“孩子”,外商出资50万元要买我这一原件,我都没有答应。这是我获得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凭证。他介绍,我采景德镇之精瓷器,以天然钻石作笔,倾尽全力来雕刻完成,并借以慰藉保护和发展敦煌石窟的先人们,因为它是集我多次赴敦煌写生的素材整理成稿的。我将人物身材比例由通常六个头高适当夸张成八个头高。在制作过程中,用特制的钻石刀具,每刻一线,凝神静气,十指发力,汗透瓶背。尤其刻人物面部,一刀下去即成定局,不容修改。若临其境,更觉其难。此作把沉积了一千六百年的敦煌壁画,以刻瓷的艺术形式展现在瓷器上,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大胆创新吧。
艺术评论家萧联强前不久在《美术大鉴》撰文《刻瓷艺术的扛鼎之作》,盛赞张明文的这一作品。他说道:张明文把刻瓷从陶瓷的装饰附丽下剥离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并被国内严肃的美术界认可。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刻瓷拔尖人才,并把刻瓷形成产业化,成为当地文化经济中的一大亮点。他说,中西方造型下的审美意趣用刻瓷的形式可以获得完美表述,审美意趣异彩纷呈。张明文的刻瓷作品《敦煌归真》就是刻瓷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器型为庄重静穆的鹿头樽。作品为单线白描,群列的飞天舞姬,或蹲、或立、或弹、或奏,轻盈中育着静穆,飘逸中透出雄强。这是刻瓷艺术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也是张明文呕心沥血之作。张明文曾多次远赴兰州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站在前辈留下的艺术瑰宝面前,他被感动着,手摩心追,追逐那不灭的飞天精神和撼人的中国艺术之魂。
刻瓷是一种技艺性很高的艺术样式,在它发展的历程中,艺术家们掌握了丰富的表现技巧和高超技艺。一个刻瓷作者光有好的构思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娴熟的刻瓷技艺,这需耗尽一个人一生的精力,在实践中锤炼,方能达到手心合一炉火纯青的境地。这其中画线白描是最难的,这是因为瓷器是世界上最硬的人造器物之一,且釉面光滑如镜,运刀时若运力不匀或稍有不慎,极易出现败笔和崩缺。要达到线的流畅和爽利,非一日之功能为。张明文的这件作品,把线的表达功能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张明文的作品,所传达的艺术信息处处显现着文化当下性的艺术之美,首先表现在他对“人”的主题的看重。如《敦煌归真》里的舞姬虽然还是身着古装裙带,但她们腰身所呈现的婀娜之姿,已传递出活脱脱现代人的些许生气;她们的身高由于作了恰当处理后形体更美,且袒露着温润的后背,姿态各异,顾盼呼应,纵横开合。那种对舞姬奏音弄乐的歌舞升平世界的再现,也变成了对人们的中国式美的姿态意趣的展示。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游刃有余,是高超技艺与良好的艺术修养的结合,不愧是刻画人物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无论任何艺术作品,刻画人物都是最难的,美术又有其特殊的规律。张明文先生对我说,积我多年刻瓷的体会,感到刻人物有三难:刻人难刻脸,刻脸难刻眼,刻人还难刻手。大师又特别强调了刻脸难刻眼。是啊,眼睛是“传神的阿堵”嘛,但张明文笔下和刀下的人物,眼睛的传神是大家公认的。你看,无论是《敦煌归真》里的舞姬,还是《湘云醒梦》、《石头记群芳》里的众仕女,其神情他都刻画得或清雅飘逸,或柔媚聪慧,眼睛都是楚楚动人的,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而为孔子或白石老人作像,则是那样形神兼备,人物透露着儒雅、敦厚、睿智的长者风度或大家气派;他镌刻的才女李清照,从“心灵的门窗”中似可窥见,或“绣面芙蓉”的少女时代那“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娇羞萌动之春情,或少妇时经历的那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离情别绪之愁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情,再借助人物的服饰语言、诗词书法,一个秀外慧中、个性独具、热切追求美好生活的古代杰出女文学家形象,便立体地活脱脱地凸显在观赏者面前。
大师: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
纪泰山铭
在刻瓷艺术界,张明文先生是大家公认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刻瓷艺术家。提起明文老师的名字,人们总是将他和刻瓷艺术的发展史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张大师是刻瓷艺术发展史的主要见证人之一,也可以说,谈张大师就是谈刻瓷芝术的发展史。其实,正如张明文先生刀下的作品那样,“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先生能够成为淄博乃至当代中国刻瓷第一人,绝非偶然,他自幼聪慧,酷爱学习。跟舅舅念过私塾,特别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兴趣甚浓。稍大点后又迷恋上绘画,只要有空就动手画画。1958年进了淄博瓷厂学制瓷工艺。厂里看他是个人才,1960年选派他上济南的山东省工业干部学校工艺美术专业陶瓷班学习。两年毕业后被派到景德镇学粉彩,回来后就从事彩绘设计,后来师多家之长。1974年从青岛学习回来后,张明文专门刻画礼品瓷和人民大会堂用瓷。他与同事一道潜心探索新的刻瓷技法,并逐渐摸索出了大写意刀法、敷彩法和微刻法,使这门新的艺术逐渐走向完善。几十年来,他个人的创作更是焚膏继晷如痴如醉精益求精,终于达到如今炉火纯青的境界。
张明文先生说,在人类古老灿烂的文明中,没有哪项能比上中国陶瓷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明之翘楚,再没有比外国人以瓷器(CHINA)来象征中国、解读中国更能说明问题的了。但是刻瓷虽然在我国至少已历经200余年,然而前人所留经验甚少。“清康熙年间,虽有艺人高手用钻刀在瓷面上刻画图案,但终因其有相当的难度,而没有留下文字技法资料,因而刻瓷传世珍品更屈指可数。”张明文遗憾地说。是啊,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中,以刻瓷的难度最高,要闯出一条自己的路谈何容易?!
他在1988年所作《刻瓷艺术与情理法趣》这篇“开创性”的刻瓷论文中,高瞻远瞩地指出,如何把刻瓷这门看似孤单的民族文化遗产引入现代文明的跑道上来,全仰仗不愿忘记过去的前辈和一往无前的后来者。中国陶瓷是一棵参天大树,刻瓷艺术是一片嫩叶。他说,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从息息相通的原理中不断实践而总结出来的。
二十年后的2008年12月12日,张明文在为《当代水墨》杂志编辑的《对话大师》一刊作序时,站在很高的视角上回顾总结了淄博刻瓷艺术:淄博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涵盖了刻瓷、雕塑、内画、彩绘四大门类,它们既各花入各眼,又抱团取暖,融于交流。尤其淄博的刻瓷艺术,承传于点滴,兴盛于当代,游历于国际艺坛之间,被媒体戏称为带“音乐”的艺术,起到了“外交官所起不到的作用”等等。刻瓷艺术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纳入工艺美术一个新的门类。
茅盾说过,“创造的元素愈多,便愈美”,张明文的作品几乎件件闪烁着创造精神,原因就在于他是把学习、继承和创造、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他感慨道,那些年、那个过程真是太艰难了,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不吃那个苦就换不来甘甜。他同记者谈到,刻瓷既要达到水墨淋漓的效果,又要追求大刀阔斧的金石味道,是十分不易的。但我一生有几个大的台阶,使我走的比较扎实,并且能够集中精力干事业。他深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直到今天,他仍然没有被“大师”的光环罩住和压住,依然是一如既往地钻研、琢磨、创新,力求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同时还带徒弟传授技艺,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他说,当初跟他学习的学员中,有十几个已经成了省级刻瓷大师,直到现在还有一人跟他学。他的夫人、大女儿、二女儿和三女婿都是从事绘画创作,现在张明文的两个女儿的刻瓷水平已经在同代人中名列前茅了。张大师说,传统艺术如何与陶瓷材料和器皿巧妙结合,如何推陈出新,都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依然在不懈地努力。他已经习惯了凌晨4点钟就起床从事创作。他说,半夜里一下子来了灵感,马上就起来捕捉住它。
大师就是大师,除了让人惊叹他的成就,更让人尊崇他的精神与品格。张明文先生已经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但他一如既往地仍然是那样钻研、探索,仍然是那样质朴、谦逊,仍然是那样执着、淡定。大概正是他的综合修养,才成就了他的今天。
有人说,大师的品格,应该是一杆标尺,它既指引艺术的方向,又标识涵养和道德的高度。大师的品格在于内修人格、外树德行,有独立之精神,有自由之思想,博爱宽容,真诚豁达,令人高山仰止。张明文先生不愧这样的大师。请看他的《福驴》画盘:一大一小、一灰一黑的两只驴,前后呼应,情趣盎然。作者用刻瓷多变的刀法,去表现版画的简朴练达,国画的淋漓墨色,写意的飞白韵味,篆刻的金石意趣,素描的点线运用,的确是一件努力寻找刻瓷独特语言的理想之作。更锦上添花的是作品的艺术内涵,请看上面配的行书自撰小诗:“胸中有海,两眼无碍。名也身外,利也身外。福民兴邦,何等自在”!您可以在欣赏简洁画面的同时,细心品味一下作者那种“不为浮云遮望眼”、看淡名利等身外物,而将“福民兴邦”放在首位的广阔胸怀,那种超凡脱俗的可贵心态。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是牛年,大师特意绘制了《福牛》刻盘作为赠礼。画面凸显国画的水墨淋漓,篆刻之金石趣味;大刀阔斧的刻瓷印记,彰显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底蕴,让人爱不释手。大师在福牛形象上方题写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事农耕耘而不居功,性情温顺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寥寥数语,不也正是作者自己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吗?!
就艺术层次而言,人品的高下,也是决定其创作格调高下的关键。北宋郭若虚说得好:“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一位大师,就像一座高山,高山之所以成为高山,一定有让人仰望的高峰。这座高峰就是他的品格。
我查了下何谓“大师”,《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定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大师是指在某一学术领域或技艺领域有很高的学问,很深的造诣,冠绝天下,受人尊敬的人。特别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能有一分平易近人之心,能够不被盛名所累,也早已是一位大师了。人说,大师感动人的永远不是他的学术,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就像李白感动我们的并不是他鸢飞戾天的意象而是他看事物的眼光。像张明文先生这样的大师们高超的学术造诣,正是他们从小就养成的、终其一生而不变的好学善学的精神成果和为人处世的风格品质。
站在最顶尖的大师们发挥的作用,在当下无疑是最重要的。有人说过,一种文化的延续,不仅在于继承,更在于要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大师往往就是能够开一代文化风气、创造文化新气象的人。更为重要的是,真正的大师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精神,往往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性,不仅能够启迪当前,更可指引未来。
2015年3月8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流行无限》栏目专题介绍了张明文大师传奇的人生经历:从一名普通的窑工历经几十年的艺术探索及人生积淀蜕变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其厚重的人文素养,精湛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造诣,谦逊平和、淡泊随心的个人品格,使我们全方位的感受到一代大师的风采。张明文大师对中国刻瓷的发掘、推广、传承做出了极其重要贡献,其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刻瓷史,不愧为“中国刻瓷第一人”的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6日和7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平凡匠心》栏目,以上下两期节目《刻瓷之美--张明文》再次专题介绍了张明文大师的刻瓷艺术成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