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 编辑

鲣鸟目鸬鹚属鸟类

鸬鹚鸬鹚

鸬鹚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 别名鱼鹰或水老鸦。 身体呈流线型,下体较扁平,颈长而柔韧,翅宽长且钝,脚强健有力并置后。虹膜红色;喙灰黑色;脚黑绿色; 周身几乎全部黑色而具有绿褐色的金属光泽;繁殖期头后具白色丝状羽,下胁处有一白斑,非繁殖期这些特征消失。幼鸟体羽为褐色。

鸬鹚在国外广布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外的其他大洲。在中国各地的适宜生境都有分布,北方多为夏候鸟,南方为冬候鸟或留鸟。 以各种鱼类为食,也食两栖类、甲壳类、头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存在群体捕食或者合作捕食行为。 标准繁殖周期为19—20周,在季节性气候条件下,一般每年成功繁殖1次, 窝卵数为1—6枚,淡蓝色,长梨形,孵化期为28—32天。

鸬鹚已纳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Cormorant

别名:鱼鹰﹑水老鸦

中文学名: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sp.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鹈形目

科:鸬鹚科

属:鸬鹚属

命名者及年代:Brisson, 1760

形态特征

编辑

鸬鹚是中到大型的海鸟。形体最小的是侏鸬鹚,体长45厘米,体重340克;最大的是弱翅鸬鹚,体长100厘米,体重5千克。在1850年灭绝的眼镜鸬鹚(Phalacrocorax perspicillatus)体型也相当大,体重平均达6.3千克。多数鸬鹚,包括几乎所有的北半球物种,主要有深色的羽毛,但一些南半球的物种是黑色和白色,少数(生活在新西兰的如点斑鸬鹚)羽行相当丰富多彩。许多物种在脸上的肌肤有颜色(在眼线与喉部的皮肤),可以是明亮的蓝色、橙色、红色或黄色。通常在繁殖季节变得更鲜艳。该物种的鸟喙长而薄,常大声呼叫。它们的脚有四个脚趾,之间有蹼。这些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鸬鹚鸬鹚

代表物种普通鸬鹚,夏羽头、颈和羽冠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并杂有白色丝状细羽;上体黑色;两肩、背和翅覆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羽缘暗铜蓝色;尾圆形、尾羽14枚,灰黑色,羽干基部灰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色,缀绿色金属光泽;颊、颏和上喉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后缘沾棕褐色;其余下体蓝黑色、缀金属光泽、下胁有一白色块斑。冬羽似夏羽,但头颈无白色丝状羽,两胁无白斑。虹膜翠绿色,眼线橄榄绿色,眼周和喉侧裸露皮肤黄色,上嘴黑色,嘴缘和下嘴灰白色,喉囊橙黄色,脚黑色。

栖息环境

编辑

栖息于沿海海滨、岛屿、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

生活习性

编辑

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它们是沿海生活的而不是海洋鸟类,在内陆水域有生活区域。鸬鹚的原始祖先,似乎一直是淡水鸟,从最古老的家族的栖息地判断。它们的范围在世界各地,除太平洋中部岛屿。

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飞行较低,掠水面而过。休息时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呈垂直坐立姿势,并不时扇动两翅。尽管这些鸟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水中,但它们不具备其他海鸟的防水油,所以必须花很多时间晒自己的翅膀。

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

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北美。从北美东北海岸和格陵兰岛西部到冰岛、法罗群岛、英伦三岛、北欧,往东到萨哈林岛、日本,往南到中欧、非洲、东欧、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繁殖在北半球北部,越冬在繁殖地南部。

该属种类

编辑
鸬鹚(39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英文名称

命名者及年代

1.

长尾鸬鹚

Phalacrocorax africanus

Reed Cormorant

J. F. Gmelin, 1789

2.

欧鸬鹚

Phalacrocorax aristotelis

European Shag

Linnaeus, 1761

3.

蓝眼鸬鹚

Phalacrocorax atriceps

Imperial Shag

King, 1828

4.

双冠鸬鹚

Phalacrocorax auritus

Double-crested Cormorant

Lesson, 1831

5.

南美鸬鹚

Phalacrocorax bougainvillii

Guanay Cormorant

Lesson, 1837

6.

南极鸬鹚

Phalacrocorax bransfieldensis

Antarctic Shag

Murphy, 1936

7.

美洲鸬鹚

Phalacrocorax brasilianus

Neotropic Cormorant

J. F. Gmelin, 1789

8.

坎岛鸬鹚

Phalacrocorax campbelli

Campbell Island Shag

Filhol, 1878

9.

南非鸬鹚

Phalacrocorax capensis

Cape Cormorant

Sparrman, 1788

10.

暗绿背鸬鹚

Phalacrocorax capillatus

Japanese Cormorant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11.

普通鸬鹚

Phalacrocorax carbo

Cormorant

Linnaeus, 1758

12.

毛脸鸬鹚

Phalacrocorax carunculatus

Rough-faced Shag

J. F. Gmelin, 1789

13.

铜鸬鹚

Phalacrocorax chalconotus

Bronzed Shag

Gray, 1845

14.

奥岛鸬鹚

Phalacrocorax colensoi

Auckland Islands Shag

Buller, 1888

15.

冠鸬鹚

Phalacrocorax coronatus

Crowned Cormorant

Wahlberg, 1855

16.

皮岛鸬鹚

Phalacrocorax featherstoni

Pitt Island Shag

Buller, 1873

17.

黑脸鸬鹚

Phalacrocorax fuscescens

Black-faced Cormorant

Vieillot, 1817

18.

印度鸬鹚

Phalacrocorax fuscicollis

Indian Cormorant

Stephens, 1826

19.

红腿鸬鹚

Phalacrocorax gaimardi

Red-legged Cormorant

Lesson & Garnot, 1828

20.

南乔治亚鸬鹚

Phalacrocorax georgianus

South Georgia Shag

Lonnberg, 1906

21.

弱翅鸬鹚

Phalacrocorax harrisi

Flightless Cormorant

Rothschild, 1898

22.

岩鸬鹚

Phalacrocorax magellanicus

Rock Shag

J. F. Gmelin, 1789

23.

科岛鸬鹚

Phalacrocorax melanogenis

Crozet Shag

Blyth, 1860

24.

小斑鸬鹚

Phalacrocorax melanoleucos

Little Pied Cormorant

Vieillot, 1817

25.

岸鸬鹚

Phalacrocorax neglectus

Bank Cormorant

Wahlberg, 1855

26.

黑颈鸬鹚

Phalacrocorax niger

Little Cormorant

Vieillot, 1817

27.

黑喉鸬鹚

Phalacrocorax nigrogularis

Socotra Cormorant

Ogilvie-Grant & Forbes, 1899

28.

哈岛鸬鹚

Phalacrocorax nivalis

Heard Shag

Falla, 1937

29.

查岛鸬鹚

Phalacrocorax onslowi

Chatham Islands Shag

Forbes, 1893

30.

海鸬鹚

Phalacrocorax pelagicus

Pelagic Cormorant

Pallas, 1811

31.

加州鸬鹚

Phalacrocorax penicillatus

Brandt's Cormorant

Brandt, 1837

32.

点斑鸬鹚

Phalacrocorax punctatus

Spotted Shag

Sparrman, 1786

33.

麦岛鸬鹚

Phalacrocorax purpurascens

Macquarie Shag

Brandt, 1837

34.

侏鸬鹚

Phalacrocorax pygmaeus

Pygmy Cormorant

Pallas, 1773

35.

邦岛鸬鹚

Phalacrocorax ranfurlyi

Bounty Islands Shag

Ogilvie-Grant, 1901

36.

小黑鸬鹚

Phalacrocorax sulcirostris

Little Black Cormorant

Brandt, 1837

37.

红脸鸬鹚

Phalacrocorax urile

Red-faced Cormorant

J. F. Gmelin, 1789

38.

斑鸬鹚

Phalacrocorax varius

Pied Cormorant

J. F. Gmelin, 1789

39.

凯岛鸬鹚

Phalacrocorax verrucosus

Kerguelen Shag

Cabanis, 1875

繁殖方式

编辑

繁殖期4-6月。通常以对为单位成群在一起营巢,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基本形成。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悬崖上、离岸的小岛或码头、湖边、河岸或沼泽地中的树上,有时一棵树上有近10个巢,也有在湖边或河边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岛上营巢的。巢由枯枝和水草构成,亦喜欢利用旧巢,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修理旧巢和建筑新巢。每窝产卵3-5枚,白色、淡蓝色或淡绿色,呈卵圆形、钝卵圆形或尖卵圆形,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赤裸无羽,大约在孵出2周左右,身上才被满绒羽,同时飞羽和尾羽开始长出。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经过亲鸟约60天的喂养,幼鸟才能飞翔和离巢,3年左右性成熟。

保护级别

编辑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相关文化

编辑

在中国很多地方,人们称鸬鹚为乌鬼,以形容这种鸟不像鲣鸟那样傻,而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在中国,很早就有人开始驯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

鸬鹚鸬鹚

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鸬鹚整齐地站在船头,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个脖套。当渔民发现鱼时,他们一声哨响,鸬鹚便纷纷跃入水中捕鱼。由于带着脖套,鸬鹚捕到鱼却无法吞咽下去,它们只好叼着鱼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夺下后,鸬鹚又再次下潜去捕鱼。在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鸬鹚的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

鸬鹚不仅是捕鱼的能手,古代还常常把它作为美满婚姻的象征。结伴的鸬鹚,从营巢孵卵到哺育幼雏,它们共同进行,和睦相处,相互体贴。大家熟悉的《诗经》中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的学者认为诗中的“雎鸠”就是鸬鹚。当然不管雎鸠是不是鸬鹚,鸬鹚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就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

鸬鹚涎,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鸬鹚涎具有化痰镇咳的作用。而在《中国医学大辞典》 中更是专门有鸬鹚涎丸一方,主治小儿百日咳,其主材便是鸬鹚涎。

相关报道

编辑

2023年10月28日消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丹河湿地公园,是一座以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为主的多样性生态公园。这两天,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大批鸬鹚时而觅食嬉戏,时而展翅盘旋,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生态画卷。

每年的10月初到11月底,大批鸬鹚都会在这里停留,随后它们中的大部分会继续南下,剩下的会选择在丹河湿地公园过冬。

下一篇 大杜鹃

上一篇 刺儿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