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敏 编辑

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

任中敏任中敏

 任中敏(1897-1991)名讷,号半塘,别号二北,江苏扬州人,我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学家、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首批博士生导师。

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得到曲学大师吴梅赏识,遂专攻词曲。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至扬州、南京等地执教,继至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词曲。1923年任教于苏州东大学,寓居吴梅家,尽读词曲善本。后执教于镇江中学、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等校。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1980年调回扬州工作,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任中敏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500多万言。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并横向梳理了 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任中敏

别名:二北、半塘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97年6月6日

逝世日期:1991年12月13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词曲学家、戏曲学家

主要成就: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

职务:博士生导师

生平简介

编辑

任中敏,名讷,字中敏,号二北,生于1897年6月6日,其名与字取自《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任中敏少年聪慧,6岁开始识字,15岁考入常州第五中学,19岁转入扬州省立八中。1918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与他一同考入的,有他的扬州同乡朱自清,以及罗常培、张煦等。

任中敏就读北大的第三学期,受到词曲主讲教授、曲学大师吴梅教授的赏识,开始专攻词曲。1920年夏,24岁的任中敏从北大毕业,先后执教于南京省立第一中学、江苏第五师范、江苏第八中学等,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此后,屡遭困厄,长期失去教育学生的资格。生性刚强的他刻苦自砺,不屈不挠地开展学术研究。居住在成都焦家巷一间阴暗狭小的房间里,他白天背着装有热水瓶、旧日历纸片的背篓往图书馆读书,晚上整理所抄录的资料,凌晨时伏案写作。在中国的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但任中敏却使它成为其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

1955年,任中敏完成并出版了《敦煌曲校录》和《敦煌曲初探》两部著作。1962年前,任中敏以“右派”和“历史反革命”的身份,撰就了《唐戏弄》《教坊记笺订》《唐声诗》《优语集》等4部书稿。“文化大革命”毁掉了他的全部手稿,包括篇幅达数百万字的《唐宋燕乐集成》,但他利用劳动改造的余暇发愤编著了《敦煌歌辞总编》。这些著作开创了唐代文艺学的研究新领域,创立了“任氏散曲学”,使他成为饮誉海内外的词曲学大师和近代散曲研究奠基人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中敏的学生蒋南翔恢复工作,出任教育部长,随后到扬州考察。戴步瀛、童伯璋等从外地赶到扬州,在扬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前见到老同学。当时正是“落实政策”的高潮,他们向蒋南翔反映说:“我们风风雨雨几十年都过来了,但老师还在四川受苦,希望落叶归根,完成最后六本著作。”蒋南翔回京后即与时任中宣部部长兼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商量,先将任老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研究员作为过渡,然后回扬州。1980年,84岁高龄的任中敏回到阔别40余年的故乡,到扬州师范学院任教,自此开始了他学术研究和传道授业师者生涯的又一段辉煌。

人物年表

编辑

1897年(1岁)1897年6月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农历丁西五月初七日)出生于淮安。原名讷,字中敏,号二北、半塘,以字行世。

1902年(6岁)入私塾。后入淮安西坝集小学。

1909年(13岁)小学毕业。举家迁回扬州毓贤街牛录巷。

1912年(16岁)入常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同班同学有瞿秋白、李子宽(《大公报》创办人)等。

1915年(19岁)因参与学潮,被开除学籍。是年,娶妻严氏淑英。

1916年(20岁)入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至暑假毕业。夏,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同期考入的有常州五中毕业生张太雷等。同年,丧父、丧妻。

1917年(21岁)考入北京大学国文学门。同乡朱自清考入哲学学门,与先生同舍,相处甚密。同班有罗常培、张煦(怡荪)等。先生志趣在词曲,受到曲学大师吴梅的赏识。第三学期分专业时,先生选了词曲专业。

1919年(23岁)参加“五四”运动,围攻赵家楼,并遭当局拘捕。

1920年(24岁)北大毕业。返乡任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国文教员。

1921年(25岁)先后在扬州江苏省立师范第五师范、南京江苏省立第一中学任教。读江南图书馆藏书。是年再婚,妻程纫弦。

1922年(26岁)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南方大学。

1923年(27岁)转入复旦大学教词曲。在沪期间,曾攻读于商务印书馆渊芬楼和东方图书馆。

1924年(28岁)寓苏州吴梅先生室。尽读吴梅“奢摩他室”词曲珍本,受到吴师悉心指教。于散曲研究大有进益。遂摘录大量资料,并写学习心得,整理成《读曲概录》一稿。后回扬州故居,用3000元银元广搜图书,名书斋为“感红室”,以纪念原配夫人严淑英。又题书斋壁曰“从此读书写字”,立志潜心学问。

1925年(29岁)赴广州,在广东大学执教一学期。旋应上海民智书局之聘,返沪任该局编辑,又任中原书局编辑。编辑小学语文读本,并编元曲选本《荡气回肠曲》(开明书店出版),署名王悠然。

1926年(30岁)由上海民智书局经理林焕庭介绍加入国民党,并推荐至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出版科科员、科长。

1928年(32岁)胡汉民当选为民国立法院院长,先生任其秘书至1930年。当时同事者有刘芦隐、王养冲、徐天一、王镜吾、杨传毅等。同年,著《革命与腐化》一书,由民智书局发行。

1929年(33岁)与妻程纫弦协议离婚,仍负责赡养。程曾为护士,先生因病住院,住院期间与之相识,生一子名任有愈,而两女皆早夭。在宁期间与同事王镜吾之妹王志渊恋爱。时王为上海美专学生。

1930年(34岁)因先生发表言论揭露抨击官场腐败,使胡汉民政治上颇为被动。胡汉民劝其弃政从文,谓其性格耿直,不宜服务政界。先生遂往镇江执掌省立镇江中学(时蒋南翔为镇江中学学生)。同年与王志渊结婚。10月,编著《新曲苑》34种由中华书局出版,署名任二北。二北寓意北宋词、北曲。

1931年(35岁)编著《散曲丛刊》15种由中华书局出版,内有专著《作词十法疏正》、《散曲概论》、《曲谐》等,正式提出散曲学的概念。《散曲丛刊》与《新曲苑》广搜前人曲学研究资料,且有理论建树,为近代散曲学奠定基础。先生遂与王国维、吴梅等被尊为近代戏曲研究奠基人。著作《词曲通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著将词曲合并作比较研究,深受学界重视。

1932年(36岁)在镇江中学鼓励支持抗日学潮,并撰文《革命与反革命》,因而开罪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被迫辞职。后往南京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并担任训育主任。

1934年(38岁)应胡汉民之邀赴广州创办仲元中学(邓仲元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国民党早期革命家),任教导主任。校长刘芦隐。

1935年(39岁)在香港加入胡汉民新国民党。是年8月《词学研究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6年(40岁)胡汉民逝世。先生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

1937年(41岁)于南京栖霞山创办汉民中学,任教导主任。按此前有创办汉民学院之议,由孙科、梁寒操、居正等人发起。“七七”事变后,募捐大受影响,不得已而先办汉民中学,梁寒操为董事长,南京市政府秘书长王漱芳任校长,先生任教导主任。开学七周,淞沪失守,日军逼近江阴。11月,先生率全校师生西迁,一路艰辛,经豫、鄂、湘、黔诸省,于次年2月抵桂林。择定于穿山脚下兴建校舍,以“志愿师”自命。随后又增设小学部。

1940年(44岁)先生任汉民中学校长,以詹菊农为教导主任。

1941年(45岁)经梁寒操劝说,汉民中学改国立,直属教育部,时教育部长为陈立夫。先生办学以严明著称:严格管理,严格招聘教师,要求学生“严正考试,严正做人”,律己亦十分严格。如独子任有愈即曾因过失而除名。在桂期间,和梁漱溟(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唐现之(省立图书馆长)、张尔暄、张建夫、李任仁、柳亚子、陈劭先、尹瘦石等交往甚密。学校亦得到李济深、黄旭初帮助甚多。先生崇拜孙中山、胡汉民,每逢孙、胡生日、忌日,便举行展览、演讲会。先生擅篆书,喜自画印章,曾自署“伯叔之间”(邓石如字顽伯,赵之谦字捐叔,二人皆晚清篆书大家)

1944年(48岁)日军逼近桂林。先生率全校师生500余人避入黔东榕江,抗敌扰、抗洪灾、抗饥饿,艰苦卓绝,课业不辍。

1945年(49岁)日本投降。汉中师生安全返校,无一伤亡。因原校舍被日军焚毁,遂锐意恢复。3年余,扩校园约至27公顷,建教室宿舍28座,辟体育场,建图书馆、大礼堂,购图书5万余册,仪器设备皆丰,为广西地区各校之冠,而严格管理亦他校所不及。

1946年(50岁)不愿参加重新登记注册,自动脱离国民党组织。

1948年(52岁)因办学成绩斐然,获国民党奖金3000万元,交公。

1949年(53岁)国民党迁至广州。先生赴粤港向孙科、何应钦、朱家骅杭立武陈立夫等人要求划拨教育经费。陈立夫说“已非其时”,孙科只是搪塞;但何应钦给了一笔钱,侨商巨擘胡文虎亦有资助。先生在邹海滨家会见于右任,于说:“你不干研究,搞教育可惜了。”其实,先生并没有停止学术研究,只是出于责任,坚持办学而已。解放军南下前夕,先生辞去校长之职,只身赴重庆。后学校被军管,改名桂林第一中学,并欢迎先生回校执掌校务。

1950年(54岁)寓居重庆布后街,以摊贩为生。后移家至成都焦家巷,乃以卖笋豆、卖字文为生。

1951年(55岁)经西南军政区统战部介绍,由西南军政文教部决定为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4年(58岁)著作《敦煌曲初探》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署名任二北。

1955年(59岁)参加肃反运动,接受隔离审查半年于滨江楼。著作《敦煌曲校录》,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

1956年(60岁)肃反结束,免于刑事处分。

1957年(61岁)被划为右派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

1958年(62岁)著作《唐戏弄》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为回避政治方面的嫌疑,署名任半塘。“半塘”亦寓意从词曲研究转向隋唐五代文艺研究。

1959年(63岁)被判处行政管制两年,留校控制使用,保留教授职衔,工资待遇不变,但不准上讲台。

1960年(64岁)在资料室工作,参加“苏轼研究资料汇编”。

1961年(65岁)撤销管制处分。

1962年(66岁)摘除右派分子帽子。同年中华书局出版《教坊记笺订》。该著是研究唐代音乐文艺的纲领性文献。在时间上涵盖初盛唐,伎艺上兼及音乐歌唱舞蹈戏剧百戏,调名则包含敦煌曲的大部分。它全面考证了曲名所反映的史实。系统考察了曲名与各种文艺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曲名流。

1963年(67岁)摘除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完成《声诗三稿》和《优语集》的写作。

1966年(70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先生受长期冲击:抄家,批判,取消任课资格,停发工资。一度摆小摊于四川大学门前以示抗议。

1975年(79岁)恢复工作。从事敦煌歌辞搜集研究。

1978年(82岁)借调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兼职研究员,居北京锣鼓巷福祥胡同3号,继续研究敦煌歌辞,一度欲赴日本搜集有关研究资料。

1980年(84岁)经教育部蒋南翔部长介绍,回到故乡扬州,任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词曲研究室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1年(85岁)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是年不幸跌断髋骨,卧床数月。修订《优语集》的基础上增加自周至近代优伶妙语计355则,有“优语史”之称。

1982年(86岁)所著《唐声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著以追溯源流、辨明格调、建立理论的综合研究方法,探求了唐代诗乐及歌诗状况,纠正了唐诗研究重文不重声的偏向。其上编为理论部分,兼表历史;下编为曲调考证,注明154处诗调之异同。有探明唐人诗歌真相,理清声诗与汉魏六朝乐府及宋词元曲之锁链关系的效应,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史研究的空白。是年,所著《唐戏弄》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出版。该著以充分的史料标举唐代已经成熟的唐戏说,否定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于宋以前是“中国戏剧的胚胎时期”、“不具备真正的戏剧形式”的观点。其特点在于:围绕戏剧全面考察唐代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以“竭泽而渔”的方法广搜数据,从而得出合乎历史事实的结论。该著受到学术界普遍推崇,日本学者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文化人类学方面贡献最大的是任二北的《唐戏弄》。”

1984年(88岁)著作《唐声诗》获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荣誉奖,《唐戏弄》获首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荣誉奖。

1985年(89岁)首届博士生王小盾同学毕业,学位论文题目为《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词研究》。答辩委员会由王季思、唐圭璋、王运熙、孙望、龙晦、金启华及先生组成,王季思为主任。

1986年(90岁)招收第二届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元杂剧研究。是年90华诞,友人徐沁君、谭佛雏等教授为之寿。谭佛雏诗云:“巴蜀维扬,九十星霜;半生事业,敲锣卖糖。”

1987年(91岁)《敦煌歌辞总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著作辑录敦煌歌辞1300余首,是迄今搜罗最广的敦煌歌辞集。

1988年(92岁)担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唐戏弄》获第二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93岁)招收第三届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散曲学研究。

1990年(94岁)合著《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由蜀书社出版。《敦煌歌辞总编》获第三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1991年(95岁)获国务院“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敦煌歌词总编》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12月7日突发脑溢血,经苏北人民医院和南京有关方面专家会诊,抢救无效,于13日4时45分逝世。

论著目录

编辑

《散曲之研究》任二北 《东方杂志》第23卷第7号,第24卷第5、6号1926年4月〜1927年3月

《元名家散曲六种》任二北 上海中原书局1926年

《南宋词之音谱拍眼考》二北 《东方杂志》第24卷第12号1927年6月25日

《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年〜194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 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重庆中华书局初版1945年1月、沪再版1947年1月

《词曲集论四种》任讷 广州国立广东大学铅印本

《曲录补正》任二北 《国闻周报》

《研究词集之方法》任二北 《东方杂志》第25卷第9号1928年5月

《国学方法论丛》(分类篇)台北学人文教出版社1979年10月

《校补“阳春白雪提要”弁言提要》任二北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周刊4卷37期1928年7月

《研究词乐之意见》任二北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周刊4卷39期1928年7月25日

《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年〜194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革命与腐化》任中敏 上海民智书局1928年

《增订词律之商榷》任二北 《东方杂志》第26卷第1号1929年1月

《词学论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7月

《词曲合并研究》任二北 《新民半月刊》第3期1929年8月

《词曲合并研究概论》任二北 《清华周刊》第32卷第8、9、10期1929年12月

《词学论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7月

《词曲通义》任中敏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2月,商务《中国新书月报》第1卷8期1931年、1935年5月第2版

《常州词派之流变与是非》任二北 《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第1卷第3期1931年6月

《荡气回肠曲》王悠然(任中敏夫人笔名)上海大江书铺1931年

《散曲丛刊》十五种任中敏 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台北中华书局1964年4月

《北曲选》任讷 《国风》半月刊3卷4、5、7期,1933年7月10日(按:此为常芸庭所编《三家曲选》之一种)

《词学研究法》任二北 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1935年8月、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6月第1版、1944年5月第2版

《新曲苑》三十四种任二北 上海中华书局1940年

《散曲集丛》(与卢前合作)任中敏 商务印书馆1941年

《曲话丛编》(与卢前合作)任中敏 世界书局

《曲选》卢冀野编选 任中敏校 重庆国立编译馆初版1944年5月

《敦煌曲初探》任二北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11月

《唐戏述要》任二北 《文学遗产》增刊第1辑1955年4月

《敦煌曲校录》任二北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5月,《全唐五代词汇编》(下册)台北世界书局1967年5月、台北盘庚出版社1978年10月

《唐代能有杂剧吗》任二北 《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1956年第二期

《戏曲、戏弄与戏象》任二北 《戏剧论丛》第1辑1957年

《简单的几点说明》任二北 《戏剧论丛》第2辑1957年

《与俞平伯先生商榷李白的〈清平调〉问题》罗蔗园、任二北《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55期1957年5月5日

《唐声诗之范围与定义》任二北 《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1957年第3期(总6期)

《驳我国戏剧出于“傀儡戏,影戏”说》任二北 《戏剧论丛》第1辑1958年

《唐戏弄》任半塘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本1982年

《教坊记笺订》任二北 中华书局1962年,台北宏业书局1973年1月

《萧衍、李白“上云乐”的体和用》任半塘 《中华文史论丛》第2辑1962年11月

《关于唐曲子问题商榷》任半塘 《文学遗产》1980年第2期

《优语集》任二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

《敦煌歌辞研究在国外——纪念敦煌学发展六十年》任半塘 《文学评论丛刊》第9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5月

《敦煌学在国内亟待展开第三时期》任半塘 《江海学刊》(南京)1982年第1期(总79期)

《唐声诗》(上、下)任半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敦煌歌辞研究年表》任半塘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任中敏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敦煌歌辞总编》(三册)任半塘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坚决废除“唐词”名称》任半塘 《词学》第六辑(夏承焘先生纪念特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上下)任半塘、王昆吾编著 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

《竹枝考》(代序)(节录声诗格调初稿)任半塘 《历代竹枝词》(第1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

《感红室曲存》任中敏著 许建中、杨栋辑考《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出版图书

编辑

《散曲从刊》

作者名称 任中敏

作品时间1930

散曲总集。收散曲著作15种,有元人选本2种,元人专集4种,明人专集5种,清人总集1种,编者论著3种。编者对各书均写有提要,校订讹谬,按谱断句;有的还附有序跋或评论,于原书的版本、体例及作者生平、艺术表现多所考述。编者论著对散曲理论、历史发展及作家作品的论述也较允当。有1930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

《新曲苑》

作者名称 任中敏

作品时间1940

1940年中华书局聚珍仿宋排印本。全书十二册,收录元、明、清、近代的戏曲论著三十四种,均为前此出版的戏曲理论史料如《读曲丛刊》《曲苑》所未收者。多辑自元明以来的戏曲论著、曲集、杂论、丛书、曲韵等书籍,并另立标题。

《敦煌曲校录》

作者名称 任中敏

作品时间1954-11

《中国戏曲理论丛书》之一种,与任氏的《敦煌曲校录》为姊妹篇,是作者对敦煌所出唐、五代乐曲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敦煌曲初探》

作者名称 任中敏

作品时间1955-5

作者在前人整理敦煌曲词的基础上加以增补校订,共得五百四十五首,分成普通杂曲、定格联章、大曲三类,每首后有详细校语,书前有《卷子编号一览表》,《后记》对唐代大曲的情形略加论证,并作补校若干,本书校录成果基本纳入作者新著《敦煌歌辞总编》中。

敦煌歌辞总编

作者名称 任中敏

作品时间1987-12

作者将歌辞分类排比,按年代先后排列,对每首歌辞的调名、题目、年代都作了详细的考校。

唐戏弄

作者名称 任中敏

作品时间1958

全书论述唐代戏曲情况甚详,目的如著者云:“并非考源,特向有志考源,从事考源者,介绍比两宋更提前三百四十年之种种实际资料,及王史(按指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来,四十余年,学者于此已存在之种种分歧意见,而促其于此一事,重新体认,重作结论耳。”书中论述就各家之说多有辨驳,并提出多种新见。

查看更多书籍

个人轶事

编辑

申硕得博,绝无仅有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开始恢复。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1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学位制度的创立。与此同时,国家开展了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的审核批准工作。

扬州师范学院接到通知后,试报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任中敏教授为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长蒋南翔主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会讨论时,复旦大学朱东润教授说:“扬州任老不当博导,我们不好意思当博导。”北京大学余冠英教授附议:“我也有同感。”最后委员会一致同意,批准扬州师范学院设立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这是中国首批文科博士点之一,任中敏先生也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凭借词曲学、戏曲理论和敦煌学等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早已蜚声海内外的任中敏先生,已是85岁高龄了!这个意料之外的博士点,为1992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以来,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

这可能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也是一段尊崇学术、正本清源的学林佳话,但其背后却饱含着时移世易、岁月蹉跎的辛酸与无奈。

不要从此君王不早朝

1983年,任中敏的首位博士生王小盾到校报到,投入先生的门下。任中敏对他要求严格,要求他“每年至少工作三百六十天,每天至少工作十二小时”。同时他手书一纸,贴在墙上:“博士研究生到毕业时必须遵守部颁标准,能于拿出学术研究上的某一种创造性的成果。”以此提示学生:要抓紧时间,养成紧张读书的习惯。

学校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逸闻,有一年,王小盾的爱人来看他,任先生破例允许王小盾第二天可以推迟一个小时上课。次日,他在家等到7点半,王小盾还没有来,他就拄着拐杖,到王小盾的宿舍前敲击窗户,朗声喊道:“不要从此君王不早朝!”

2017年任中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校举办学术论坛,王小盾教授在大会发言里深情回忆:“他本人就是用小跑的步伐度过一生的,我必须适应他的生活节奏。另外,他已经87岁了,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并不确定,所以他有强烈的紧迫感。实际上,他让我每天早晨陪他散步,也出于这种紧迫感。他的本意是:每天给我一次鞭策,使我不至于成为宰予。”

抬得起头,过得了江

据王小盾回忆,任先生有两句话经常挂在嘴边,一句是“不能抬不起头,过不了江”,敦诫学生勤勉奋学,另一句是:“扬州人不是豆腐。”“任先生用这两句话告诉我,扬州师范学院培养的博士生,其水平决不能低于上海(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王小盾记叙道,“这反映了任先生的自我要求,也反映了任先生的一个指导思想:要让学生永远有提升的空间。”

晚年的任中敏,常常在扬州师范学院拄着拐杖,铿锵有力地说:“扬州人不是豆腐!抬得起头,过得了江!”传递一位极真实极传统的国学大师及教育家的疾言厉色。也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开启并奠定了中国散曲学、中国唐代文艺学。他的煌煌巨著《唐戏弄》被海外汉学界称为中国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九十岁时,任中敏先生题赠《扬州师院报》一幅行书:“在信赖环境,追随大流的前进中,我们每人再争取自觉自动,以蔚成扬州原是全国文化名城之一的荣誉!”如此的胸怀与大器,温和而激励,平易而笃定。这种充满积极能量的温情话语,与他“扬州人不是豆腐,抬得起头,过得了江”的黄钟大吕不同,却在精神上一以贯通。

任中敏晚年时期,学校为抢救、传扬他的学术,先后为他配备了多名助手。20世纪80年代后期,扬州师范学院成立以他为名誉所长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成为他的集体助手。当他以90岁高龄招收第二届博士生季国平时,成立了以任中敏为组长,李坦、胡忌为副组长的博士生指导小组。他招收的第三届博士生李昌集,则由徐沁君、谢伯阳两位教授协助指导。

任教之余,任中敏对《敦煌歌辞总编》进行了细致的编校和补订,1987年他90岁那年,这部煌煌巨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庆祝会上,任中敏回忆30余年来撰著《唐艺发微》的经过,风趣地说:“我这后辈子就是干的敲锣卖糖!”在场的著名文艺理论家谭佛雏教授即兴在签名簿上留言:“巴蜀维扬,九十星霜;半生事业,敲锣卖糖。”任老阅后大喜,请书法家书写成条幅悬挂于客厅最显眼处。

下一篇 港埠

上一篇 江西采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