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石阡木偶戏) 编辑

贵州省石阡县地方传统戏剧

木偶戏(石阡木偶戏)木偶戏(石阡木偶戏)

木偶戏(石阡木偶戏),贵州省石阡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阡木偶戏是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各民族中的一种民间傀儡戏曲剧种,鼎盛时期的演出范围辐射到全县各地及周边湘、鄂、渝、黔等省边区的各民族中。石阡木偶戏其远祖可追溯到汉魏以远的“刻木人像”的“傀儡”,为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据口传资料,大约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传入,至21世纪初已有7代传人。石阡木偶戏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石阡木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92。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木偶戏(石阡木偶戏)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Ⅳ-92

申报地区:贵州省石阡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历史渊源

编辑

地理环境

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地区,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小县。秦代曾在其境内设立夜郎县,其境内有汉族、土族、苗族等13个民族,是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地方。其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多地下热泉,自然生态保存相当完好,亦有“热泉之乡”的美誉。这里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早在秦代即在县境内置夜郎县。石阡境内有汉仡佬侗苗土家等13个民族,古代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表现出特有的开放心理。石阡木偶戏正是植根于这样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之中。

历史背景

石阡木偶戏,“石阡”是指“贵州东北石阡县”。如其他木偶戏一样,石阡木偶戏源自中原,木偶戏南传过程中先从中原传入江南,再从湖南的辰溪传入石阡,时间大约是清中叶,至21世纪初有200多年的历史。从第一代传人算起,至21世纪初已经传了七世。

石阡木偶戏

清晚期至20世纪50年代是石阡戏的兴盛时期,当时戏班众多,每班少者七八人、多者十余人,主要有泰洪班、天福班、太平班等五班,演出范围从石阡县扩展至周边各地及湘、鄂、黔、渝等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后,戏班主要有汤山的兴隆班、花桥的泰洪班,但兴盛程度远不如前。石阡木偶戏在选定继承人时要求严格,既注重才艺又注重人品。整体来说,石阡木偶戏所用的舞台较小,周边主要以帷幕遮挡,台前悬挂书有汉字的小幅长旗帜,幕后最多可站立四人,表演时要将木偶高举过头顶。

文化特征

编辑

艺术特色

石阡木偶戏表演时的用具制作精美。石阡杖头木偶所用的兵器、衣冠、道具等都是为其量身制作的,在做工上十分考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服装制作方面多取用色彩明艳的面料,根据木偶的大小逐一定制,在艳丽的色彩外又增加了一份整齐。木偶擅长表演武打等激烈的动作。石阡杖头木偶中的男(武将)、女(武旦)武角是其一绝,男性武角以“非凡气度”见长,多身披银亮的战甲,脸上有垂胸的长须,背后有威武的“飞虎旗”,手持长柄的红枪或关公刀,动作粗犷豪放;女性武角以“英气明丽”见长,多身着凤冠霞帔,头上有近一人高的雉尾,动作细腻利落。石阡木偶戏以表演武戏见长,除此之外,为了娱乐大众有时也会掺杂历史闹剧。石阡杖头木偶在表演各种动作时讲求干净利落,艺人经过数代的积累和筛选将各种木偶人物的动作简洁化,于精湛中突显准确和犀利,没有因为繁多的戏服而影响动作表演。

表演特色

石阡木偶戏在剧种上归属于湘剧,表演时使用的唱腔是湘剧中的“辰河高腔“。如果从唱腔的角度对石阡木偶戏表演时所用的剧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高腔剧目”和“平弹剧目“两种,强烈的地方腔调使其在音调表演方面拥有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在高腔的表演过程中始终以唢呐伴奏,与之相应的曲牌有十几个之多,比较常用的有【山坡羊】【大汉腔】【小汉腔】【红纳袄】等,与之相应的剧目有30多种,经常表演的有《古城会》《过五关》《九龙山》等。这些“高腔剧目”大多反复出现打斗场景,属于戏迷喜闻乐见的“武剧”行列。石阡木偶戏的戏班人数不多,成员全都是甘溪、万安、北塔、晏明、花桥等乡村的男性公民,多是师徒关系或父子叔侄关系。这些戏班除了木偶、服装、道具等要自备外,戏篷等也要自带。

唱腔

石阡木偶戏的唱腔分“高腔”和“平弹”两种,据艺人付银洲介绍,高腔由唢呐主奏,平弹以二胡主奏,但由于各戏班琴师的相继辞世,主奏音乐已经失传,仅存锣鼓间奏,在表演实践中“高腔”与”平弹”相互联系,但并不混用。艺人们往往跟据不同的剧目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唱腔进行表演。

曲牌

石阡木偶戏的高腔属曲牌体唱腔,据说拥有【大汉腔】【小汉腔】【锁南枝】【柱云飞】【平牌子】【刮骨令】和【风人松】等一百多个曲牌,经常使用的曲牌有【大汉腔】【小汉腔】【柱云飞】等。

1、【大汉腔】

在石阡木偶戏的表演实践中,【大汉腔】主要用于帐中议事,调兵遣将等场合,.为生角经常使用的唱腔,唱词句体为长短句式,总体上,第一句为四字句,节律为第二句为七字句,节律为三四,第三句为五字句,节律为二三,第四句为七字句,节律为二二三,第五句为三字句的词组,句前有“哎呀”、“哇呀”等感叹词。如“哎呀,众三军”等大汉腔押脚韵,第一句起韵,第二、四、五句押韵,一般为“un”“en“韵,有时,根据不同的故事内容,词体的结构,节律韵律均会在主句体的框架内有所变化。

2、【小汉腔】

【小汉腔】往往与【大汉腔】协同使用,紧跟在【大汉腔】之后,多为文武将帅领令时演唱,从角色行当的角度看,适用于生、净两个行当,演唱时,生角用“徽声”,净角用“莽声”,即胸声和喉音联合发声,高亢有力。【小汉腔】的词体结构为六句体的整齐句式,七字句,词体节律为二二三,【小汉腔】押脚韵,第一句起韵往往一韵到底,在具体运用时,【小汉腔】的韵往往与前面【大汉腔】同韵。

3、【柱云飞】

【柱云飞】的词体结构为长短句式,共五句,首句前有-至三字的叫板,定出曲牌的情感基调,第一句为四字句,二二节律,第二句为七字句,四三节律,第三至五句,均为五字句,二三节律。其韵律特点是:押脚韵,一韵到底多为“in”“en”韵。色彩伤感而凄,多用于“孝戏”,表现思母念母等情感,有的也用于“撰本戏”,以反映报国忠君思想。【柱云飞】适用于生、旦、净、丑各行当之中,尽管各行当均有特定的发声方法,但在演唱时,都采用其声,听起来十分真挚。“平弹”戏的唱腔为板腔体。石阡木偶戏原本没有板腔体唱腔,是20世纪20年代,“泰宏班”第六代班主付银洲在外地巡回演出时学习并引进的。《石阡文化志》称:其曲牌(板式)有【南路】【北路】【二簧】【慢板】等数十个,【南路】板式大部分已经失传,仅存【扣扣板】。【北路】板式保存相对完好,有【一字】【慢二流】【快二流】【三流】【导板】【滚板】【哭板】等,其中以【一字】为基本板式,其余均为他的变体。

版式

1、基本板式

石阡木偶戏“平弹”【北路】的基本板式叫【一字】。其唱词为上、下七字句的对应性结构,如此叠加形成一个完整的唱段。每句唱词押脚韵,其基本规律是第一句起韵,第二、三、四句押韵,之后作为上句的单数句,可以换韵,偶数句归韵。唱数句归韵。唱句的节律与古代巴蜀一带“竹枝词”同出一辙,均为二二三的结构。

2、变化板式

如前所诉,石阡木偶戏“平弹”【北路】在【一字】的基础上形成了【二流】【三流】【导板】【滚板】【哭板】等不同的变化板式,各变化板式虽然出自【一字】,但音乐形态各有特点,适合表现不同的情绪色彩,具有不同的功能。

代表剧目

编辑

石阡木偶戏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演出时有“高腔戏”“评弹戏”之分,代表剧目有《二进宫》、《长板坡》、《过五关》、《梨花招亲》、《薛仁贵征东》、《封神》、《周氏拜月》、《周氏当绢》、《香山》、《九里山》、《书馆相会》(《书馆逢》)、《屯土山》(《徐州失散》)、《白马坡》、《赐马挑袍》、《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古城会》(《斩蔡阳》)、《马跳檀溪》、《三顾茅庐》、《三闯挡夏》、《取长沙》、《芦花荡》、《单刀会》、《薛仁贵打摩天岭》、《梨花斩子》、《磨房会》、《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两狼关》、《双斩子》、《闹东京》(《四姐下凡》)、《雪梅教子》(《断机教子》)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石阡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主要体现于:

1、是古代杖头傀儡在黔东地区的遗存。

2、研究黔东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证之一。

3、是研究黔东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

4、对高腔、平弹的传播学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

5、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

6、通过对石阡木偶戏的表演方式、身段、场合、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中国木偶艺术的发展。

7、对石阡木偶戏剧目在民间的传播研究,有助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的研究。

8、石阡木偶戏蕴含的丰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径。

传承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各种先进娱乐形式的广泛传播,石阡木偶戏原来的观众群体逐渐转移视线,失去了对木偶戏的兴趣。此外,石阡木偶戏主要以传统形式的曲目为主,缺乏新鲜内容,天长日久便难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本身缺少创新和改进,是石阡木偶戏丧失观众群体的原因。据统计,还会表演石阡木偶戏的只有3位耄差艺人,年轻人为了谋取生计都不愿意从事木偶戏的学习和表演,加之旧的传统习俗规定只有男性才能学习木偶戏,于是导致石阡木偶戏的人力资源处于消亡的险境。由于失去了观众和市场,石阡木偶戏的表演活动基本处于停止状态,术偶、道具、乐器、服装等都是从前的旧物,已经破损不堪,需要及时的修补和更新。与器物的损坏相比,剧目、曲牌、唱腔、表演技艺的处境则更为危急,随着艺人的离世,许多技艺已经失传,如果再不进行及时的整理开发,不久的将来,石阡木偶戏这一艺术形式便会从中国大地上彻底消失。

传承人物

付正华,男,侗族,1930年3月出生,贵州石阡人。2008年2月15日,付正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石阡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为贵州省石阡县。

饶世光,男,仡佬族,1944年4月13日出生,贵州石阡人。2008年2月15日,饶世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石阡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为贵州省石阡县。

保护措施

2014年,由原石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秀忠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石阡木偶戏》正式出版。该书是一本从历史渊源及根植环境到杖头造型及唱腔音乐、从艺术表演到戏曲剧目、从传承到保护、从关注到期盼介绍石阡木偶戏的读物。

2017年8月30日,石阡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木偶戏传承实践基地、贵阳木偶剧团石阡教学培训基地在万寿宫挂牌成立。这不仅是石阡木偶戏的福音,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福音。

2018年开始,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好石阡木偶戏,石阡县花桥小学将木偶戏引入校园,通过定期邀请传承人到学校为学生及老师指导授课、学校自行安排兴趣活动课、大课间集体展示等方式,让石阡木偶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得以弘扬。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石阡县文化馆获得“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石阡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演出

2012年,石阡木偶戏在成都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暨国际木偶节上演出。

荣誉表彰

2012年5月27日至6月3日,石阡木偶戏剧目《三讨荆州》和《古城会》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联合大会暨国际木偶节上,经过由中国国内外木偶艺术家组成的评委会认真评审,最终斩获该届木偶节“最佳传承奖”荣誉称号。

2017年7月3日,石阡木偶戏剧目——《三讨荆州》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礼堂由贵州省残联、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第九届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首场比赛(曲艺类)上,获得二等奖。

下一篇 山南门巴戏

上一篇 安顺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