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编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Army Medical University) ,位于直辖市重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高校, 是“红色军医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传承者、“白求恩精神”的发源地,也是陆战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医学科技创新高地、军队预防医疗保健基地、军队卫勤重要战略支撑和红色军医文化传承阵地。
学校由原第六、第七军医大学合并而成,第六军医大学前身系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和原国立中正医学院,第七军医大学前身为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陆军军医大学以第三军医大学为基础,整合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西部战区陆军乌鲁木齐综合训练基地军医训练大队和西藏军区第8医院,形成重庆、石家庄、呼图壁、日喀则四地办学格局,校本部定在重庆,对外仍可称第三军医大学。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占地9079亩,下设11个本科专业,以及8个军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下辖6所附属医院,“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0余人次 。
中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外文名:Army Medical University(陆军军医大学)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简称: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
创办时间:1954年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医药类
学校特色:全国重点大学2110工程(1995年)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
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现任领导:耿德文(政委)、王生成(校长)
专职院士数: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本科专业:11个
硕士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
博士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
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11个(三级学科)
院系设置:8个院系
校训: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校歌:《陆军军医大学校歌》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30号(400038)
院校代码:90012
主要奖项: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最高军事医学奖“狄贝克军医奖”国际烧伤伊文斯奖
知名校友:黎磊石、黎介寿、黄志强、樊代明
学校前身
第六军医大学
1946年,创建松江军区医学院;
1947年,创建合江地区卫生学校;
1949年,松江军区医学院、合江地区卫生学校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卫生学校;
1949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
1949年,南昌医学院、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医学院。
1950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医学院;
1951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学院;
1952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大学。
第七军医大学
1941年,建立太岳军区卫生部卫生教导队;
1944年,更名太岳军区卫生部看护训练班;
1946年,更名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卫生学校;
1948年,更名中原军区四纵队卫生学校;
1948年,中原军区四纵队卫生学校、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中留开封部分)合并组建中原大学(医学院);
1949年,中原大学医学院分出,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
1950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卫生部医科大学;
1951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医学院;
1951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学院;
1952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
合并至今
1954年,第六军医大学并入第七军医大学。
1965年,野战外科研究所并入。
1969年,迁往上海,1975年迁回重庆。
1975年,第七军医大学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9年,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成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
2004年,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原解放军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部分)分出,移交地方建立成都医学院。
2013年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7年6月10日0时,第三军医大学划归陆军建制领导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陆军军医大学正门
2019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与西南大学签署军民融合医学发展合作协议。
2020年1月24日晚,医疗队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停机坪集结。 除夕夜,由陆军军医大学抽调精干医务人员,组建的150人医疗队连夜从重庆出发,飞赴武汉支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2020年5月1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
2023年7月8日,由重庆大学发起,联合陆军军医大学等单位组成的重庆市青年科学家创新联盟在渝成立 。
院系专业
第三军医大学正门
截止2024年1月,学校下设基础部、公共卫生与军事预防医学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心理系、高原军事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医学影像系、护理系9个院系部和研究生管理大队、干部轮训大队、卫勤训练大队3个大队,1个学员旅、以及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所综合性教学医院。共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
序号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具体专业 |
---|---|---|---|
1 | 医学 | 基础医学类 | 基础医学 |
2 | 临床医学类 | 临床医学 | |
3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 预防医学 | |
4 | 药学类 | 药学 | |
5 | 医学技术类 | 医学检验技术 |
师资力量
截止2023年2月,学校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5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5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博士生导师277名、硕士生导师376名,教育部和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8个。
类别 | 名单 |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3名) | 王正国、程天民、蒋建新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2名) | 孔祥复、卞修武 |
教育部高校创新团队(4个) | 严重创伤细胞保护机制和干预研究(黄跃生),蛋白质抗原的识别、应答及其调节(吴玉章),代谢性血管病发病机制及其干预靶点的研究(祝之明),严重创伤致肠稳态失衡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杨桦) |
资料来源: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止2014年,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军队院校优质课程3门,国家级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团队1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3个。
类别 | 名称 |
---|---|
特色专业 |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病理检验、预防医学、法医学、高原军事医学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 军事作业环境损伤与医学防护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 军事作业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精品课程(2门) | 核、化学武器损伤防治学(程天民)、内科学及野战内科学(钱桂生) |
军队院校优质课程(3门) | 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王正国)、内科学及野战内科学(钱桂生)、核、化学武器损伤防治学(程天民) |
国家级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团队(1个) | 免疫识别、应答及调控研究创新团队(吴玉章) |
重庆市级教学团队(3个) | 内科学教学团队(钱桂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应大君)、外科学教学团队(麻晓林) |
教学成果
截止2024年1月,“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先后主编并入选“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6部,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入选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5篇,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1篇。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程天民等)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医学基础类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黎海蒂)、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的创建与教学实践(程天民) |
学生成绩
在校学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每年公开发表论文上百篇;参加国家和军队各类竞赛活动获奖144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3项、一等奖38项,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接连捧得优胜杯,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连续三年居重庆高校首位;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90%以上,参加国家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均高于全国重点院校平均水平。
学科建设
截止2024年1月,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类别7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重点培育学科4个,军队“双重”建设学科专业领域3个,军队首批重点临床专科22个和陆军重点培育专科3个,重庆市“一流学科”6个,9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ESI前1%。3个医学主干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成功入选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类别 | 名称 |
---|---|
国家重点学科(13个) | 免疫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传染病)、外科学(烧伤)、外科学(野战外)、外科学(普外)、外科学(泌尿外)、外科学(胸心外)、外科学(骨外)、外科学(神外)、外科学(整形)、军事预防医学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消化系病)、眼科学、卫生毒理学 |
博士后流动站(7个) | 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特种医学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9个) |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军事装备学等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11个) |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军事装备学、口腔医学、药学、军事后勤学、公共管理学 |
专业学位博士(13个) | 临床医学、儿科学、内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麻醉学 |
专业学位硕士(19个) |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麻醉学、急诊医学 |
资料来源: |
对外交流
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先后派出教师2900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考察访问,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主(承)办国际大型学术会议10多次。
学校于2000年启动“海外学者交流计划,每年一届,2003年改为每两年一届,每届邀请10-12名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回校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和科技合作与协作活动。前四届会议主要以邀请学校留学人员和与学校有合作意向的海外华人学者为主,以举办“海外学者生命科学与医学学术报告会”为载体,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技人员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2006年在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开展试点,由吴玉章教授负责会议的学术组织工作,把“第五届海外学者生命科学与医学学术报告会”和“第七届分子与细胞免疫学国际论坛”结合起来举办,主题为分子与细胞免疫学进展,于2006年11月18~22日顺利举行。
2008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第六届海外学者交流计划”
2010年12月,学校第七届海外学者交流计划暨神经科学前沿主题论坛顺利召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2年04月,学校第八届海外学者交流计划暨生物医学高层论坛首场报告会顺利召开。
社会评价
时间 | 排名 |
---|---|
2020年7月 | “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66位 |
科研机构
截止2024年1月,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8个,军队专科研究所、专科(专病)中心27个,军队重点实验室11个。 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生物激波实验室、亚洲最大的低压氧舱群、中国最大的轨道式生物碰撞实验室、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军唯一的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中心、全军唯一的机动卫勤力量训练基地和全军唯一的卫生列车训练基地。
类别 | 名称 |
---|---|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 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 | 战创伤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
全军重点实验室(11个) | 烧伤基础研究、复合伤研究、战(创)伤研究、分子免疫学(开放)、呼吸病研究、交通医学、高功率微波、高原军事医学、全军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中心 |
全军医学专科研究所(7个) | 烧伤、野战外科、呼吸内科、肝胆外科、传染病、复合伤和免疫学 |
全军医学专科技术中心(10个) | 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眼科、肿瘤诊治、心血管内科、肾脏病、胸外科、战创伤、健康教育和“三优” |
全军教育训练基地(2个) | 现代战(创)伤救治和军事预防医学 |
资料来源: 注:表单不全 |
科研成果
奖项 | 项目 | 第一完成人 |
---|---|---|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难治性白血病诊治新策略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 张曦 |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 | 唐康来 |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蛋白质抗原工程技术的创立及其应用 | 吴玉章 |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与新技术及推广应用 | 周华东 |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现代战伤早期救治创新理论、关键技术及器材装备 | 刘良明 |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战创伤感染诊治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 蒋建新 |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在代谢性血管病中的作用与机制 | 祝之明 |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1.1类原创新药——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 | 邹全明 |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 | 卞修武 |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肝脏移植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和临床应用 | 董家鸿 |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严重烧伤一体化救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黄跃生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宋治远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研究 | 肖颖彬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平原及高原战创伤休克救治关键技术与急救器材研究 | 刘良明 |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机制与防治策略 | 黄岚 |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医用生物传感器检测理论及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 府伟灵 |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颅脑战创伤救治关键技术与战救器材研发 | 冯华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创伤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易患机制与诊治措施 | 蒋建新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战创伤复杂性骨缺损救治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 | 许建中 |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国数字化人体数据集的建立 | 张绍祥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王宇明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严重烧伤救治新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黄跃生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 | 高钰琪 |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 宋波 |
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96L044项目 | 宁竹之 |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严重烧伤早期损害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 杨宗城 |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手部创伤修复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 张绍祥 |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高血压病心血管重构和功能异常的调控研究 | 祝之明 |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 | 黄志强 |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 杨宗城 |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放烧复合伤关键环节的治疗及其理论基础的实验研究 | 程天民 |
参考文献: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24年,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72万册,中英文电子期刊2万多种。有各类数据库30余个,引进有Web of Science、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ScienceDirect、Springer、LWW、OUP、Nature、ScienceOnline、Cell Press 、EMBASE、BIOSIS Previews、Medline、CBMdisc、中国知网的期刊及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网上报告厅等为代表的国内外重要数据库。
学术期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为半月刊。主要刊载国内外医学领域(军事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所取得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新方法。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3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先后20余次获全国、全军、教育部和省、市优秀科技期刊一、二等奖,2003年、2005年两度被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2008、2009、2010、2011连续4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2010连续2届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校徽
原第三军医大学校徽
校训
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校歌
《陆军军医大学校歌》 作词:王晓岭 作曲:刘青 我们从战火中走来, 神圣的名字是红十字盾牌; 历史悠久、名师荟萃, 医学殿堂培育英才。 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白求恩精神彰显风采; 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与打仗同行,与胜利同在。 我们向高峰勇攀登, 引领一流是不变的情怀; 忠诚使命、姓军为战,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白求恩精神彰显风采; 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 与打仗同行,与胜利同在 | 校歌歌谱 |
原《第三军医大学校歌》 作词:程天民、高福锁 作曲:刘青 长江之滨,嘉陵江畔,屹立着中国军医的殿堂, 医学之星,军旗之光,光荣传统源远流长。 跨越松辽,决战太行,汇合于西南大后方。 名师荟萃,群星灿烂,我们纵横在科学的海洋。 求实创新,勤奋献身,奋勇前进,前进三医大!大道康庄,大道康庄! 巴渝大地,歌乐山下,屹立着中国军医的殿堂, 育人为本,桃李芬芳,科学发展指引方向。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救死扶伤。 质量取胜,特色取胜,攀登医学高峰,铸造新辉煌。 求实创新,勤奋献身,奋勇前进,前进三医大!大道康庄,大道康庄! |
职务 | 名单 |
---|---|
校长 | 王生成 |
政治委员 | 耿德文 |
副校长 | 李玉祥 |
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 于晓东 |
负责副校长兼教育长工作 | 黄春基 |
姓名 | 职务 |
---|---|
黎磊石 |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成果多位于国际前沿,培养无数顶尖学生,被称为一代医学宗师。曾任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统称“黎氏三院士” |
黎介寿 | 著名普外科学专家,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在静脉营养学方面有着非凡建树,曾于1994年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人同种异体移植术,在国内外普通外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志强 | 现为解放军总医院及军医进修学院主任医师、特级专家、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葛宝丰 |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现任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
樊代明 | 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总体组专家,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
程天民 | 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三医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卞修武 | 人体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 |
日期 | 荣誉名称 |
---|---|
- |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
上一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飞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