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面 编辑

湖北孝感市传统的风味小吃

桃花面桃花面

桃花面是湖北孝感市传统的特色风味小吃,同时山西榆次也有这种面食。桃花面有称馄饨面。是将煮熟的馄饨与面条同置一碗,加浇头(亦称臊子)而成。因馄饨皮薄,肉馅透红,浮于面条周围,宛如朵朵盛开的桃花,故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桃花面

主要食材:馄饨与面条

属性:风味小吃

特点:肉馅透红

古代妇女装饰的称谓

编辑

简介

古妇女之妆饰,又叫“红妆”,即用红粉着颊,使之艳如桃花,故名“桃花面”。红粉妆饰,在秦始皇时就已遍行宫中,所谓“红妆翠眉”,便是这时期妇女化妆的特点。到了汉朝,妇女不但在面上敷粉,颊上涂红,而且敷胸背。至隋文帝时,加以“桃花面”的美号。便一时风行开去,千百年来未曾间断。

典故

人面桃花

【出处】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一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词典解释

编辑

1. 指 隋文帝 宫中的一种梳妆样式。

唐 宇文士及 《妆台记》:“ 隋文 宫中梳九真髻红粧,谓之桃花面。”

2. 泛指美人容貌。

前蜀 韦庄 《女冠子》词之二:“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元 锺嗣成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欢》曲:“人美丽正芳年,时常笑显桃花面。”

3. 谓饮酒后面呈桃红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星桥乌鹊填,笑婵娟,金尊偏送桃花面。”

一种中药

编辑

【来】《圣济总录》卷一九○。

【组成】新桃叶75克

面粉1千克,猪肉1千克,鸡蛋、豆腐、肘子骨、白条鸡、淀粉、葱、姜、菠菜、酱油、味精、精盐、胡椒粉、料酒、韭莱、花椒、八角各适量。

桃花面的特色

色鲜味浓,营养丰富。

桃花面的做法

1.将带皮的猪肉500克下冷水锅烧沸,撇去浮沫,用小火煮至六成熟时叉出,将皮上油脂用抹布擦净,在皮上抹匀蜂蜜,放入热油锅将猪肉表皮炸成金红色捞出,再用肉汤氽泡后,捞出切成长约5厘米、厚约4毫米的片条,再将肉条整齐地摆入碗内,加葱段、姜片、花椒、八角、精盐、味精、酱油、胡椒粉、料酒和适量的水,上笼蒸熟即成红烧肉条。

2.取250克猪肉去皮,切成约4-5厘米长的像筷子粗细的肉条,加精盐入味,另将适量鸡蛋、淀粉和成糊,将肉条挂匀糊下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捞出放入碗内,加调料及适量清水,上笼蒸熟即成酥肉。

3.剩余的猪肉剁成馅,加精盐、鸡蛋、淀粉拌匀,用手挤成杏核大的丸子,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

4.豆腐切成菱形小片,放入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捞出。鸡蛋煮熟去皮。

5.汤锅上火,放入清水、白条鸡(鸡骨架也可)、肘子骨,待汤煮好后,捞去鸡(另做他用)或鸡骨架、肘子骨,放入炸豆腐、炸丸子、葱段、姜片、酱油、精盐、花椒、八角(用袋装),用小火煮至丸子、豆腐酥软。

6.面粉和成软面,制成小把拉面下沸水锅煮熟,捞入碗内,每碗一片烧肉、一块酥肉、一个鸡蛋、一个丸子、一块豆腐,然后放少许韭菜段、菠菜叶,最后把沸鸡汤浇上即成。

小贴士:桃花面在山西各地的做法略有不同,霍州喜食饸饹面,而平定喜食丸子,榆次喜食鸡蛋、烧肉等。原料根据食者喜好取舍,但基本方法大致相同。

桃花面的制作要领

面团要揉匀饧透,面条不要煮烂。

注:桃花面在各地的做法略有不同,霍州喜食饸饹面,而平定喜食丸子,榆次喜食鸡蛋、烧肉等。原料根据食者喜好取舍,但基本方法大致相同。

下一篇 花王

上一篇 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