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堂记 编辑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篇文章

大雅堂记》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着重阐述了作者对杜甫诗歌的认识,也是作者诗歌创作的主张,即“无意于文”。文章虽是说理,反复论说中,有着很强烈的感情,在申明杜诗之“意”的同时,申明其所以名为“大雅”的缘故。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大雅堂记

出处:《山谷集》

作者:黄庭坚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编辑

大雅堂记

丹棱杨素翁(1),英伟人(2)也。其在州闾(3)乡党有侠气,不少(4)假借(5)人,然(6)以(7)礼义,不以财力称长雄(8)也。闻余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刻石藏于蜀中好文喜事之家,素翁粲然(9)向余请从亊焉。又欲作髙屋广楹庥(10)此石,因(11)请名焉。余名之曰“大雅”,而告之曰:

由杜子美来四百年,斯文委地(12),文章之士随世所能(13),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14)者,况家室之好耶!余尝(15)欲随欣然会意处笺以数语,终以(16)汩没(17)世俗,初不暇给(18)。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为文,夫(19)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20)能咀嚼其意味,闯然(21)而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22)矣;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则思过半(23)矣。

彼喜穿凿(24)者,弃其大旨(25),取其发兴(26),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27)皆有所托(28),如世间商度隐语(29)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素翁可并刻此于大雅堂中。后生可畏,安知无涣然冰释(30)于斯文者乎!

元符三年(31)九月涪翁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

杨素翁,北宋丹棱人,赠散朝大夫。南宋史学家李焘岳祖父。2.

英伟,英俊奇伟,卓尔不凡。宋人常用语。司马光《赠崔尉之官巢县》:“君为太学生,气格已英伟。”蔡绦《西清诗话》:“欧阳公一代英伟。”按:此句乃黄庭坚对杨之称许,结合上下文看,“英伟人” 理解为“义侠之士” 为妥。3.

州闾,州,旧时行政区划;闾,里巷、邻里。州闾即“乡里”。4.

少,音“稍”,略微、稍微。《战国策·赵策·触詟说赵太后》:“太后色少解。”5.

假借,宽容、原谅。《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6.

然,表转折,相当于“但”“ 但是”。7.

以,介词,相当于“凭”“ 靠”。8.

长雄,有的版本作“雄长”。“ 称长雄” 大致相当于“享有很高威望。9.

粲然,笑容灿烂貌。宋刘克庄《贺新郎·叙谪仙为宫教兄寿》:“供玉齿,粲然笶。”10.

庥,庇荫、保护。11.

因,于是。12.

委地,委,抛弃。《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委地”:“ 谓毫无价值。《庄子·养生主》“如土委地。”13.

随世所能,能,本指智能之士,此处指影响一代潮流之俊秀。“随世所能” 谓追随当时诗坛的时尚人物。14.

升……堂,即“升堂入室”。《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未有升子美堂者”,谓远未达到杜诗的境界。15.

尝,曾经。16.

以,介词,相当于“因为”。17.

汩没,本义是“沉浮”,引申为“沉湎”。18.

初不暇给,谓忙不过来,没有闲暇时间。即所谓“应接不暇”也。19.

夫,发语词,无义。20.

安,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21.

闯然,此处是很顺当的进入的样子。22.

深,此处是“艰深” 之义。23.

思过半,谓省力一半,即“事半功倍”也。24.

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亊物硬说成有某种意思,即“牵强附会”。25.

大旨,主旨,即主要精神。26.

发兴,本义是托物起兴,因事感发,此处指此兴等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27.

物物,名词迭用,前一字衍变为“每一”之意。如“人人”指每一人,“事事”指每一亊,“物物”谓每一物。28.

托,寄托、隐射。29.

商度隐语,“商度”,宋时口语,相当于“揣度”、“揣测”,参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隐语,隐语诗,宋时很流行。见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隐语》。“商度隐语”,即今所谓猜诗谜。30.

涣然冰释,冰释,像冰一样融化,比喻嫌隙、误会完全消除。“涣然冰释”,此处指疑惑完全消除,一下子豁然开朗的样子。31.

元符,北宋哲宗年号,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

白话译文

丹棱杨素翁,是一位英俊奇伟的义士,(他做事很较真),在当地乡里之间很讲豪侠之气,对待别人的过失,他一点也不肯宽容,但只凭礼义却从不依仗财势(欺凌弱者)而享誉一方。听说我想把杜甫在东西川和夔州写下的诗篇全部书写下来,刻成诗碑,存放在蜀中喜好诗文者家中,素翁便欣然向我请求承担此事。并打算修一高堂广厦来陈列这些诗碑,于是请我为之命名。

我替此屋取名叫“大雅堂”,并对他说:“自杜甫以来四百年间,诗风颓丧,文人墨客受当世流俗影响,大都随波逐流,即使是杰出的才俊,其诗作也远未达到杜诗的境界,更不要说那些喜好诗文的一般士子了!我曾经想根据我对杜诗的领会,动笔写几句,但终因整天被俗亊羁绊,没有闲暇时间。(即便我如愿写了),但杜诗的精妙之处乃在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如果不是广泛地涉猎《诗经》,熟悉《国风》《雅》《颂》,深刻领悟《离骚》《九歌》的人,怎么能咀嚼、理解杜诗的内涵和意味,从而顺利地进入到诗歌创作的正确门径呢?因此,如果青年学子自己去摸索,就会觉得很艰深,很吃力;假如进入大雅堂的人,能够按照我这个观点去探寻它,就会亊半功倍,省力多了。

那些喜欢穿凿附会的人,抛弃了杜诗的主要精神,一味地在比兴和技巧上夸夸其谈,认为杜诗中所涉及到的林泉人物、花鸟鱼虫,每一样都有所寄托,有所指代,就像当世很流行的猜诗谜的一样,(一一对号入座),那么,杜诗就毫无价值可言了。”

素翁可把这篇记一并刻在大雅堂中。后生学子是不可小看的,怎么能料定后之登大雅堂者对这碑上的诗文没有豁然贯通的人呢!

元符三年九月黄庭坚(涪翁)书

创作背景

编辑

据史料记载,宋朝眉州丹棱人、被封为“朝散大夫”的杨素,希望在北宋巴蜀诗坛重振杜甫宏远雅正的诗风,设想在比较闭塞的家乡建设一处标志性的文化建筑,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

杨素的想法与江西诗派领袖、被贬谪到黔州(今重庆彭水)的黄庭坚不谋而合。杨素专程请黄庭坚手书杜甫两川夔峡的诗作,由能工巧匠刻碑三百余方,并在丹棱城南三里高庙沟修建高屋,庇藏所刻诗石。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九日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以记其事。

作品鉴赏

编辑

这篇文章着重阐述了作者对杜甫诗歌的认识,也是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主张,即“无意于文”。“意”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杜甫诗歌石刻之名为“大雅”的要旨。“无意于文”并非是说杜甫诗中无“意”,相反,正是要强调杜甫诗中之“意”,而告诫学杜诗者要从“无意于文”而进入。也就是说,学杜诗,不在于文字,不在于声律,而在其内蕴情感,人格精神。学者若能感受,体会杜诗的情感与精神,下笔自然有神。这就叫“无意而意已至”。

文章虽是说理,反复论说中,有着很强烈的感情,在申明杜诗之“意”的同时申明其所以名为“大雅”的缘故。

作者简介

编辑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宋代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宋哲宗时曾任著作佐郎。其诗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书法。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下一篇 大雅堂

上一篇 谒金门·示知命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