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编辑

宋代晁补之词作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是宋代文学家晁补之所作的一首词。

该词写羁旅行役之愁。上片写景,起句场面阔大,格调豪爽,其下景色由远及近,层次分明,格调也由豪爽转入凄迷,表达了逐客的郁郁情怀。下片抒情,极言“儒冠误身”之恨和命蹇途穷之悲,接着以景托情,亦凄楚悲。全词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作者:晁补之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文学体裁:词

作品原文

编辑

迷神引1·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2,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3,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4。几点渔灯小,迷近坞5。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6。觉阮途穷7,归心阻。断魂8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9,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10。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

迷神引:词牌名,柳永自制曲,《乐章集》注“中吕调”。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三句六仄韵。2.

“黯黯”句:青山渐暗,红日西沉。3.

余霞散绮(qǐ):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4.

“使人愁”三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长安不见使人愁”。5.

坞:水边停船的地方。6.

儒冠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挎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7.

阮途穷:晋人阮籍,佯狂不羁,纵酒颓放,常驾车独游,等到路走不通了,便痛苦而返。表现对当时政治的不满。8.

断魂: 因悲伤而神情恍惚。平楚: 平远的树林。9.

竹枝歌:《乐府诗集》:“《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阮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10.

津鼓: 渡头的更鼓。

白话译文

青山渐渐被暮霭笼罩红日慢慢向西坠落,浩浩长江奔腾不息汹涌地向东流去。天空中缕缕残霞就像有花纹的罗绮渐渐散开,回首望去浩淼的烟波掩映着漫漫路途。令人忧愁的是离京城越来越远逐渐模糊,愁云惨雾暮霭沉沉中京都究竟藏在何处。几处闪烁不定的微弱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不知船坞远近。一叶船帆渐渐低垂下来,停泊在前面的江浦。

默默地回想自己的一生,独自悔恨常常为追求功名所误。自己就像阮籍那样已到穷途末路,而归隐田园的情趣却常常受阻。遥望普照千里楚地的皎皎素月,此刻竟是这样令人伤感凄楚。怨恨那如泣如诉的竹枝歌啊,为何声声愁怨为谁痛苦。凄厉的猿啼悲哀的鸟鸣声,仿佛惊动了整个岛屿。昏暗的烛光下久久难以入眠,卧听着津渡边的声声更鼓。

创作背景

编辑

自绍圣四年(1097年)起,晁补之被贬到南方监酒税。远离帝京的他,恋阙心理在词创作中多有表现。元符二年(1099年),晁补之贬信州监酒税时写下《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上阕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接着,前结四个短句是起处写景的继续和演化。从人的感情说,开始位立江滨,见青山、红日、大江,心胸为之开阔,有此壮美之景。后来,随着江水望去,“长安远,在何处”,不见长安,只见渔灯客帆,于是感到“愁”来。上阕处理景、情、意的关系,理路清楚,而运笔有起伏。有衬托,以“长安远”为中间枢纽,前后时间。场景,顿生变化,由高远绮丽转为低小出寒,反映作者迷茫的心境,而通体不高“对江山”所见,词笔极为浑成。

下阕一连四短句十六个字,倾吐出满怀衷肠,语凄清苦。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这样汪洋恣肆地抒怀,是上阕酝蓄、堆积的结果,当感情的阀门一下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自悔儒冠误”,是一句十分悲愤感慨的话。“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感丈二十二韵》)。杜诗言辞激愤,溢于纸面,政治生涯不顺利的晁补之,前句用“暗想”,后句用“自悔”,表达了词人自怨自艾的情绪。普人阮籍,佯狂不羁,纵酒颓放,表现出他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实际上也是一种远祸全身的手段。他常驾车独游,等到路走不通了,便痛哭而返。这里词人觉得他和阮籍一样,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是不可能了,而羁于谪宦,欲归又不得归。换头后这四句是词人抑郁壅塞的感情的暴发。

这首词写作者贬玉溪(信州)后,面对江山兴起的悲伧情怀。该词上阕以写景为主,有青山、红日、大江、余霞的绮丽壮景,也有几点渔火、一片客帆的凄迷景色,略寓感情。词的艺术上的成功,着重在下阕,于一泻无余倾吐衷曲后,用多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事物,层层渲染,步步加深来抒发因贬谪而产生的伦然之情,从红日暮到红烛暗,到津鼓响,时间的跨度长,调动的景物多,但写来如春蚕吐丝,条条缕缕,清晰明白,使词人的悲伦之情如见。既曲折,又明快,用古人的话说大抵是:“触景生情,复缘情布景,节节转换,稼丽周密。譬之织锦家,真窦氏回文梭也”(贺裳《皱水轩词筌》)。

名家点评

中国韵文学会词学研究会理事邓乔彬《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该词所宣泄之情较为低黯,加以层层渲染,积之更重,但措语明白,境界开阔,低咽而不失其沉雄之气。

菏泽学院鲁西南文化研究所所长潘守皎《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苏轼门人 晁补之传》:该词表达了晁补之“儒冠误身”的牢骚、并表现出晁补之对道家思想的追慕。

作者简介

编辑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时期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二年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十余岁即受苏轼赞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散文流畅,其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