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年 编辑

中国画家

刘伯年刘伯年

刘伯年(1902-1990年),名思若,又名迁,字伯年,后以字行。晚署伯俨、道元,所居先后称明远楼、半阁、今是楼,四川崇庆人。曾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顾问。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刘伯

国籍:中国

籍贯:四川崇庆

出生日期:1902年

逝世日期:1990年

人物生平

编辑

刘伯年(1902-1990年),名思若,又名迁,字伯年,后以字行。晚署伯俨、道元,所居先后称明远楼、半阁、今是楼,四川崇庆人。刘伯年家境贫寒,幼年失怙,凭着自己的努力,于弱冠之年考入成都的四川美术学校。父亲去世前曾教过刘伯年一些画技,但那只停留于一个川西县城帮人家画像的层面,但启迪了他的心智。进入美校后刘伯年的眼界大开,方知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自美术学校毕业,他觉得自己还只学得绘画的基础,他要继续深造。他最敬佩吴昌硕的写意花卉,对昌硕把篆书的用笔与篆刻的运刀,以及把书法的章法和体势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崇拜得五体投地。从报上看到吴昌硕等名家为救济战争孤儿而举办慈善义卖书画展的消息,刘伯年决定前往上海拜吴昌硕为师,到中国东部这个最具开放精神的大都市熔炼一番。

刘伯年出川正好遇上军阀混战。他所乘客船行驶至川鄂交界处的巫山县,眼见得出了巫峡就进入湖北地界,殊料却被盘踞于川东的军阀截下。比土匪略好一些,军阀不公然劫财,但他们好抓壮丁,24岁的刘伯年正是他们要抓的对象。占据码头的团长见刘伯年细皮嫩肉的,便盘问他可是读书人。被抓壮丁的吃了几顿饱饭,穿上土布军装就送去战场当炮灰,刘伯年明白这层意思。他赶紧说自己是大学生,还会画画。那川军团长咧了嘴就笑,就把刘伯年送给了他的上司——川东军阀刘森部下的一个师长。师长驻扎在巫山县城里,军务都有副师长和参谋长操持,他就好抽大烟和品川菜。那师长也不要刘伯年写字画画,就问他会烧炒川菜否。刘伯年说会,师长就留他在师部的小厨房。

刘伯年画作

刘伯年知道,军阀们脾气都大得很,若只说大话,他就会掏枪毙人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刘伯年在读四川美校时还真学过厨艺。读过不少书且具有艺术家的潜质,刘伯年手中的厨艺自然比那只会烧菜的高出一截。他取了副官给的菜单,入厨房仔细料理了食料,经一番烹饪,那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川菜就端到了长官面前。那师长毕竟是见过世面的,坐下一品尝即知此人厨艺高明。从此刘伯年就当了师长的小灶厨子,专门伺候师长和他的姨太太们。师部上下都把刘伯年当成个识字的大厨,可他志不在此。两个月后的某天,乘部队移防的混乱,刘伯年换了便装,一溜烟跑到码头,往船老大手中塞了几块光洋,躲在船舱里。自航船从吴淞口进入黄浦江,刘伯年一直站在桅杆边眺望。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渐次映入眼帘,刘伯年心情有些忐忑,不知偌大的上海如何容纳自己。他在十六铺码头上了岸,先找家旅馆住下,把自己收拾干净,然后打听清楚吴昌硕家地址。想吴昌硕是画水墨画写书法刻印章作旧体诗的,刘伯年就穿了套长衫前往北山西路吉庆里的923号。那是一套三上三下的新式石库门弄堂房,刘伯年拍拍黑漆大门上的门环,有人开门时他闻到了一股檀香味。外门开了一条缝,门内的人问找谁,刘伯年恭恭敬敬地说是来找吴昌硕。门内的人迟延片刻后说对不起,吴昌硕老先生已经去世两个月了。刘伯年嘀咕说这怎么可能呢。那门内的人即是吴昌硕的长子吴东迈。见来人斯斯文文的且一脸痛苦,于是吴东迈让他进了门,引他穿过天井。客厅的正墙上挂着吴昌硕的照片,条案上点着香火摆着供品,到此时刘伯年方知吴昌硕真的过世了。吴东迈做了个送客的手势,刘伯年往回走时突然感到悲痛万分,回身拜倒在吴昌硕像下泣不成声。一位年龄稍长者从厢房里过来,扶起刘伯年说不要打扰主人家,找一个地方说话去。后来刘伯年得知,那人就是王个簃。

王个簃将悲伤中的刘伯年引入一家茶楼,细细询问后得知刘伯年是四川崇庆人,曾就读于四川美校,因慕吴昌硕大名来沪拜师。

刘伯年是卯足了劲来上海的,拜师不着,心情很是郁愤,他就将这郁愤移情至笔墨的挥发上。只因他学过绘画,基本功甚好,社会阅历又丰富,他很快在新华艺专脱颖而出。主持国画系的王个簃自然对刘伯年极为赏识,给予他全额奖学金,还将他的作品推荐至上海书画界。王个簃的真诚感动了刘伯年。他将对吴昌硕的尊崇转移至王个簃身上,转而拜王个簃为师,成了吴昌硕的徒孙。当昌明艺专开学,刘伯年就随王个簃转学,靠老师的扶携资助得以完成学业。刘伯年立意继承缶翁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全能型创作,其大写意花鸟和篆刻颇得吴派艺术真谛。

当清末民初的上海对赵之谦和徐三庚代表的前海派和任伯年代表的海派感到审美疲劳时,吴昌硕的书画印横空出世。在吴昌硕和王一亭等新海派的书画作品全面占领上海艺术品市场后,吴门弟子们写得再好画得再好,如无创新,那只能被边缘化。在那个年代,刘伯年还认识不到这条艺术规律。他从昌明艺专毕业后就被裹挟在边缘地带逐浪沉浮。大约度过了初入艺坛的艺术家都可能经历的窘迫的十年后,刘伯年迎来了他的人生机遇,只是不是书法绘画而是他亦擅长的川菜。

1937年,一位四川籍徐姓老板在上海浙江中路附近开设了一家有五开间门面的蜀腴川菜馆。川菜馆装潢呈浓厚的民族风情,二楼有十余间包厢,这在当时算是一家大菜馆了。只可惜徐老板一味强调四川特色,所聘请的大厨将川菜中的麻辣做到极致,直把前来品味的南北商客和上海本地士绅吃得如大热天的狗儿一般吐出舌头直喘粗气。那经营的状态就可想而知了。开张了三个月,等周转资金捉襟见肘时,徐老板只得辞退了大厨另觅高明。徐老板在申报上刊登了招聘启事,刘伯年读到广告,缘于生活窘迫又受那高薪的诱惑,于是前往应聘。

因为是同乡,徐老板很正式地接待了刘伯年。当问及如何变通口味时,刘伯年侃侃而谈,说必须根据上海人的口味对传统川菜进行改良,要以轻麻微辣,在鲜香咸酸甜五味基础上,调和出七滋(麻、辣、咸、酸、甜、香、酥)八味(轻麻、微辣、椒麻、腴香、家常、怪味、红油、蒜泥)。上海地处湿热带,气候宜人,海岸线又长,物产丰富,山珍海味,土特产应有尽有。刘伯年又提出应根据货特点,因地制宜推出用“北菜川烹、南菜川味”的制作方法,做到口味浓而不腻,淡而不薄。他还强调要注重刀工,在技法上有块、片、条、段、丝、丁、圆球、剞花,分别形态,使成菜不但入味,还丰富多样,引人入胜。刘伯年主张在烹制鱼翅、海参、鹿肉、蹄筋、驼峰等高档原料时,采用干烧烹调技法,以微火慢烧,收汁亮油,成菜后色泽红亮,味香醇厚,汲取南菜之长又区别于南菜味偏清淡的做法,自成一格。同时也要兼顾大众消费,如粉蒸肉、回锅肉、鱼香肉丝、干烧鳜鱼、干煸鱿鱼丝、陈皮牛肉、怪味鸡、五柳鱼丝、酸辣汤等也要突出滋味鲜香醇厚、清辣微麻的特色。

徐老板的原意是要聘一位能擅长川菜又能变通本地口味的大厨,殊料招来的是位经理级人物。徐老板算识得人才,决意自己隐退而让刘伯年掌管川菜馆。刘伯年当上蜀腴川菜馆经理后亲自延聘大厨,亲自下厨房研制新菜品,要求厨师们不断创新改良。他的营销理念——根据上海人的口味以及十里洋场太太、夫人、小姐、文人、雅士等怕辣、怕麻、怕油等要求,烹制一些不麻不辣的川菜,以清鲜雅淡来满足这些食客的口味而大获成功。刘伯年又适时推出干烧鱼翅、明珠鲜鲍、白汁鱼肚、蝴蝶海参、鸽蛋肝膏、凤尾燕窝、开水白菜、鸡蒙竹荪、鸡豆花、椒盐蹄髈、一品豆腐金狮刀鱼、锅贴豆腐等改良川菜。一时间蜀腴的川菜风靡上海。

刘伯年在经营川菜馆大放异彩的同时,他结识了前来蜀腴就餐的画家张大千和张善孖兄弟。由于是同乡同道且意气相投,刘伯年与张氏兄弟结为好友。在蜀腴川菜馆的生意平稳周转后,刘伯年抽出时间与张大千兄弟作绘画艺术的切磋交流。在随张大千游学的过程中,刘伯年喜取其工笔重彩技法,尤其是人物画,其意境远绍宋元。刘伯年那工意相兼、不为门派所限、咫尺小品或盈丈巨幅、无不挥洒自如并臻佳妙的画格亦为张大千所欣赏。张大千于是让刘伯年临摹宋元人作品或根据诗情画意杜撰宋元明各代画家作品,题款钤印后当古画流向社会。刘伯年对宋人的作品揣摩得非常透彻,无论是在线条还是在设色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对应性,摹画得惟妙惟肖。

刘伯年在担任蜀腴川菜馆经理期间还认识了云起楼的老板严惠宇。严惠宇为江苏镇江人,出身富商,幼读私塾,后攻读政法,曾任扬州法院书记官。定居上海后历任上海金城银行副经理,大东烟草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华东煤矿公司董事长,四益农产育种场常务董事与总经理等,成为上海颇具影响的实业家之一。日寇侵华期间,严惠宇拒不与日伪当局合作,为避免文物流失海外,在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慈惠北里26号开设一家古玩店收购文物,名为云起楼。严惠宇还兼具孟尝君遗风,在云起楼雇佣了一批书画家,代表者为潘君诺和尤无曲。云起楼与今天的大多数古玩店无异,也是以藏养藏,既收藏也经营书画。严惠宇收藏文物有其原则,一是避免“怀璧获罪”,特别贵重的文物一般不收,以免惹祸。二是不只看画家的名头,而是看东西好坏。热名头者价位高,造假亦多,一般不收。冷名头者市场暂不走红则收购之。这与刘伯年的志趣亦相投。

如果说刘伯年拜师王个簃完成了绘画学习,随张大千游学拓宽了眼界,跟严惠宇学到了鉴赏文物,如字画的修缺补残及装裱等,亦因年龄相仿,与潘君诺和尤无曲成为好友。刘伯年先与潘君诺和尤无曲一起切磋画艺,后来,他干脆辞去蜀腴川菜馆经理,到云起楼做了个职业画家,与潘君诺和尤无曲并称为云起楼“三剑客”。这段时间是刘伯年绘画的黄金时期。1945年,他的作品就已获选参加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的美术作品展览且广泛获得好评。

1983年冬,刘伯年以81岁高龄在上海举办个展,深获好评。上海文史研究馆、西泠印社、上海美术家协会分别聘其为馆员、社员、会员。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又延聘他为顾问并两度应邀赴香港讲学。正当他拟回久别的故乡办一大型书画印展览时,忽患脑血栓入院,终因不治而离世。

主要作品

编辑

刘伯年所作《今是楼艺概》已付梓行世,而《中国绘画史初探》则迄未出版。

下一篇 珠玉词

上一篇 钱瘦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