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多斯·赫胥黎 编辑
阿尔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年0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 于1894年出生于英国南部名门世家。英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祖父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作家托马斯·赫胥黎。父亲伦纳德·赫胥黎是《康希尔杂志》编辑、传记作家。母亲是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的侄女。
中文名:阿尔多斯·赫胥黎
外文名:Aldous Huxley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
出生日期:1894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1963年11月22日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美丽新世界》
阿尔多斯·赫胥黎
阿尔多斯·赫胥黎,又译作阿道斯·赫胥黎,阿尔多斯·赫胥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就读于伊顿公学。十七岁时因严重眼疾休学。由于健康原因,他未能和同龄人一样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是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他是一位多产的英国作家,共写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自191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燃烧的轮子》(The Burn一sngwheel),1920年出版短篇故事集《地狱的边缘》(Limbo),192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黄色的克洛姆宅》。“反乌托邦”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193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他对人类生活中的矛盾具有超人的预见力。尽管一次眼疾几乎让他视力全失,但在学习了盲文后,他逐步开始写作,先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并在20年代成为一个明星人物。《美丽新世界》让他名留青史。
阿尔多斯·赫胥黎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阿尔多斯·赫胥黎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赫氏的著作之所以引人关注,在当时就为他赢得世界性的声誉,时过半个多世纪以后,仍为世人看重,一方面是因为“他清晰描绘了二十世纪人类整体精神中理性与道德的缠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在众多作品中表现的“非凡的预见性”。他不仅预言人类胚胎研究,还预言了“虚拟现实”“休闲工业”、用电视来管理老年人病房;在小说中,他甚至描述了人工授精生产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文明,人类像白蚁一样重建自己的生活,人们不再信上帝,而是信“福帝”——即寓意汽车大王福特。人天生被分为五个等级,低等级的人,从胚胎状态就培养他们从事底层艰苦的工作,并依靠一种叫“索玛”的药品来保持精神愉悦——他们将终生如此,永无改变。一切以往的文明都被否定,莎士比亚的作品成为禁书。《奇妙新世界》中的人物,大量引用莎士比亚戏剧来说话,显然别有深意。他的预言固然令人震撼,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即使当时他的作品已为人注目,可是在此后二十世纪的历史中,这些预言仍有不少成为现实。他的思想超越时人,目光所及,既看到了人类的命运,也洞烛人性的幽微。
阿尔多斯·赫胥黎
赫胥黎被称为一位“有着持之以恒探索精神的作家”、在当时文坛上“无人可与之比肩的知识分子”、在艺术和科学多种领域内颇有建树的多面手以及有着吸收一切知识为己所用的文人。(《赫胥黎传》,435页)赫胥黎的思想不仅远超同时代人,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他的抱负很大,他是要“理解那不可理解的整个宇宙的机关”。赫胥黎的这种智慧,一直灌注到他的散文之中。学者布兹称阿尔多斯·赫胥黎是“一位愤怒的理想主义者,一位身处科学时代的博学多识、笃行不倦的学者”,他在散文中“运用他在科学、艺术、历史方面广博的学识解决现实问题”。我们知道,英国文学有其伟大的散文传统,有“培根式智慧的小品、斯威夫特式犀利的檄文、艾迪生式机巧的时评、兰姆式亲切的随笔、卡莱尔式慷慨激昂的告诫、切斯特顿式自嘲的幽默、奥威尔式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可见英国散文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朱虹,《最后一幅素描——世界经典散文新编·欧洲卷·英国》前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上面列举的这些作家的特点,几乎都可以在赫胥黎的散文随笔中找到化入其中的色素,可以说,赫胥黎散文是英国散文传统的最好的呈现者。只是赫氏学识更加渊博,涉猎范围更广,探讨了许多前人未曾探讨的问题。赫胥黎的散文,有一部分带有强烈的社会批评色彩。例如《革命》一文,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费边主义提出质疑。他揭露西方社会的弊端,其根本症结是随着富裕而来的精神空虚,其结局也许是一种“虚无主义的破坏”。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他游览耶路撒冷,由缅怀古迹而联想到人类的苦难,“历史的循环无非是破坏和重建”,但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灾难也愈加深重。愈来愈多的人口所造成的压力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场灾难,比历史上苦难的总和还大得多。他只能以破坏与创造是事物循环的规律来安慰自己(《历史的循环》)。阿尔多斯·赫胥黎
作者在诸多作品中表现出的批判精神,和英国文学特别是英国散文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即“嘲讽精神”相关。这有两个重要的思想支点,一是社会层面的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二是与社会相对应的“自然主义精神”。和多萝西·华兹华斯、赫德逊、戴维斯等人的散文一样,赫胥黎的散文中也有不少游记。像当时的许多西方人一样,赫胥黎的确非常热爱旅行,《漫游的鸟儿》《旅人的眼光》《荷兰风景》等,都是记述他关于旅行的见闻和思考。这些作品从另一个大的角度描述了另一个世界,表达了作家对自然的一种态度,同时也表达出对人本身的态度。而从另一方面讲,因为这些英国作家热爱自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距离,这样才获得了一种反观社会、反观人性的立场。而获得了一种反观的支点,才可能有一种超脱的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为英国散文赢得了一种洒脱的精神。《水滴的音乐》中还有一类文章,是作者对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的评论,如《爱德华·托马斯》《在热带的华兹华斯》《回忆劳伦斯》等,也很有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有的文章还表达了作者的美学思考。另外,《舒适》一文,也曾在刚才提到的那本“世界经典散文”中出现,译者是周珏良。同一本集子中,也同时收有《水滴的音乐》译者倪庆饩的另外三篇译作,分别是狄更斯、赫德逊和斯蒂文森的散文,只不过用的是笔名“林荇”。倪庆饩译介英国散文长达50年,对这些作家的散文不仅了解深入,而且生发出一种情愫。但这种感情并未影响他对作家的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所以,关于赫胥黎散文最简明中肯的评介,应该还是译者倪庆饩的文章(《赫胥黎及其散文》,《中华读书报》2017年2月8日)。
阿尔多斯·赫胥黎
智慧如光,照亮人类的命运;知识如水,涵养智者的身心。有大智慧的人,很少不是博学者。赫胥黎的智慧,离不开他一生的好学不倦。他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与28卷《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为伴,即使是长途旅行,也把它带在身边。《水滴的音乐》中文译稿其实早在13年前就已译就。一开始是译者找不到出版社;到2011年,现在这家出版社知道有此译稿,联系到译者准备出版,但其时赫胥黎的作品版权尚未过五十年保护期。现在此书出版,对广大读者实在是个好事。
中文译本
早在194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潘光旦翻译的《赫胥黎自由教育论》,两年后,上海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任道远翻译的《科学、自由与和平》,并作为书局《新中华丛书·学术研究汇刊》中的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阿·赫胥黎的小说《奇妙新世界》多个中文译本出版。这期间,内地还出版了他的短篇集《神秘的微笑》,长篇《旋律的配合》,并再版了《赫胥黎自由教育论》等;台湾地区则翻译出版了《天才与女神》《众妙之门》等书。不过,这些还只是这位天才作家一生著述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他一生写了50本书,包括11本小说。所以,这本《水滴的音乐》,仍然可以让我们增加对这位作家的新的认识。
阿尔多斯·赫胥黎
通常说到赫胥黎家族,都把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也就是《天演论》的作者,作为第一代。第二代伦纳德·赫胥黎,也就是阿尔多斯·赫胥黎的父亲,是一位传记作家。阿尔多斯的母亲则是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的侄女。到了第三代,也就是阿尔多斯这一辈,英才批量出现。阿尔多斯的长兄朱利安·赫胥黎是一位科学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1946—1948),弟弟安德鲁·赫胥黎则于196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阿尔多斯是在这样一种极为深厚的文化学术气氛下成长的,人们称之为英国传统的精英家族,也有人把他们看作是书香门第。阿尔多斯在伊顿中学毕业后,入牛津大学学习。他原来想继续祖父的事业,从事生物医学研究,但因为眼疾,不得不改学文学。1916年他的第一部著作出版。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认为,阿尔多斯·赫胥黎是“融科学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人,也是这支离破碎的世界最需要的人”“这世界是一面砸碎了的大镜子,我们每个人手上拿着一小块变形的碎片。他的责任就是把这些碎片重新拼起来,至少在他努力之下,人类又成为一个整体”。
参与纪录片
时间 | 作品 | 导演 |
---|---|---|
2002年 | Hofmann's Potion | Connie Littlefield |
2018年 | 三摩地 第2部 非你所想 | Daniel Schmidt |
参考资料:
幕后作品
时间 | 作品 | 备注 |
---|---|---|
2022年 | 岛 | 编剧 |
2020年 | 美丽新世界 | 编剧-原著作者 |
2002年 | Stardust | 编剧 |
1998年 | 美丽新世界 | 编剧-原著作者 |
1996年 | Au théâtre ce soir | 编剧 |
1993年 | Drug-Taking and the Arts | 编剧 |
1980年 | 美丽新世界 | 编剧-原著作者 |
1979年 | 小阿基米德 | 编剧 |
1978年 | Effetti speciali | 编剧 |
1975年 | Ten from the Twenties | 编剧 |
1971年 | Eyeless in Gaza | 编剧 |
1971年 | 卢丹的恶魔 | 编剧 |
1966年 | Mona Lisan hymy | 编剧 |
1964年 | 周三剧场 | 编剧 |
1955年 | ITV剧场 第一季 | 编剧 |
1955年 | Matinee Theatre | 编剧 |
1954年 | Climax! | 编剧 |
1953年 | Das Lächeln der Gioconda | 编剧 |
1952年 | TV de Vanguarda | 编剧 |
1951年 | 爱丽丝梦游仙境 | 编剧 |
1950年 | Prelude to Fame | 编剧 |
1948年 | 情天劫 | 编剧 |
1943年 | 居里夫人 | 编剧 |
1943年 | 简爱 | 编剧 |
1940年 | 傲慢与偏见 | 编剧 |
参考资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