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秋 编辑

著名人文科学学者、教授、编审

李汉秋李汉秋

李汉秋,男,1939年4月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协原节庆委员会主任,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创会会长,中华父亲节促进会会长,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和建设中华节日体系。2004年起,以全国政协提案建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放假,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李汉秋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39年4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生地:福州

代表作品:《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

简介

编辑

李汉秋李汉秋

李汉秋,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人文科学学者、教授、编审,因在社会科学方面有突出贡献,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研究《儒林外史》和关汉卿的专著20余部。1988年中国关汉卿研究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出版关于《儒林外史》的专书15部,关于关汉卿的专书4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书已逾40部。

建言立论

编辑

李汉秋李汉秋

1989年,奉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任部长,是第七、八、九、十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志在弘扬中华文化。在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一直为如何安邦治国而建言立论。自1991年起,连续十余年,他年年在全国政协会议和各种报刊上建言加强道德建设,并且随这项工作的进展,不断提出新的具体建议。

例如1995年秋在全国政协“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他提出四条建议:建立全国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建构基本道德规范,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大纲,编撰全国统一的《新三字经》。

只过六年,前三条就陆续实现了。其中第二条,建构基本道德规范,他锲而不舍地呼吁了近10年;早在1992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就书面提出,1994年他以“建构新道德规范”为题,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上分别发表文章,1997年和2001年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表书面呼吁。

李汉秋1996年就在《人民政协报》和《中华工商时报》上建言“法治、德治双管齐下……相辅相成”;2000年春他又在《光明日报》上倡议“法治、德治并举,以法彰德,以德辅法,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统一。”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李汉秋倍受鼓舞,继续为贯彻此治国方略而努力。

2006年在全国政协全体大会上讲《弘扬仁义礼智信》,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致力于振兴传统节日,建设中华节日体系,是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节庆中华协作体顾问、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

近十几年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作,出版有关道德建设的书十余本,在新时期首创用“三字歌”的形式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范例,所著《新三字经》风靡全国,日本国也翻译出版。国家图书馆收藏其著作已逾30部。建议将孟子诞辰日定为中国母亲节。

成就

编辑

李汉秋李汉秋

李汉秋1939年4月生于福州市,1955年福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至1989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1978年,“文革”后第一次评职称时,破格越级评为副教授;1986年评为教授。1984年中国《儒林外史》学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8年中国关汉卿研究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出版关于《儒林外史》的专书15部,关于关汉卿的专书4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书已逾40部。获奖中有四个“首届”:1989年个人的“古典小说戏曲多层次教学”获首届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这是我国教育领域惟一一项等同于国家科技奖的国家级奖励。《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获首届(1978-198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获首届(1978-1986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1989年获首届安徽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因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自1992年起就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教授为李汉秋的《儒林外史研究》、《儒林外史鉴赏辞典》题写书名。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卢嘉锡院士题写中堂称赞李汉秋“江汉秋阳通典籍,汉宫秋月谙词章”。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张岱年教授评价李汉秋:“《外史》《红楼》深解味,汉卿实甫真知音”。李汉秋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儒林外史》研究专家,2001年出版的《儒林外史研究》获得很高评价,现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的一项重点项目,50万字的书稿已完成。

出版图书

编辑

新三字经

作者名称 李汉秋

作品时间1995-3

1994年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编撰《新三字经》的提案在光明日报刊出。1994年8月7日,李汉秋主编、主撰的《新三字经》在《光明日报》发表。《新三字经》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经过多次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反复修改...

儒林外史研究

作者名称 李汉秋

作品时间2001-9-1

《儒林外史研究》是2001年09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汉秋。

信-仁义礼智信

作者名称 李汉秋

作品时间2007-4-1

荣获奖项

编辑

1989年个人的“古典小说戏曲多层次教学”获首届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这是我国教育领域惟一一项等同于国家科技奖的国家级奖励。

《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获首届(1978-198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获首届(1978-1986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

参与执笔中宣部组编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读本》,此书已获2001年国家图书奖。

1989年获首届安徽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2年起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

2007年获文促会首届“弘扬中华文化奖”。

2008年获首届“节庆中华奖——个人贡献奖”。

推进儿童德育

编辑

李汉秋 李汉秋

李汉秋认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1994年3月上旬,全国政协大会一开始,他就提出编写《新三字经》促进儿童德育的倡议,这立即得到《光明日报》等几十家报刊的报道支持。这年8月7日《光明日报》刊出他主撰的《新三字经》经文,海内外反响极其热烈,台湾的一些大报第二天就发表评论。

社会各界纷纷来函来电,那年“何梁何利”终身成就奖4位得奖大科学家就有两位来函,钱学森信中说,读了《新三字经》“感其重要性”。人文学界泰斗张岱年先生来函称许《新三字经》“是深思熟虑之作,甚佩甚佩”。

歌唱家马玉涛女士热情洋溢地写出她的欣喜,她要求她的外孙每天背诵一行(4句)《新三字经》,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一位儿孙满堂的老人将《新三字经》作为家庭读书会和知识竞赛的内容……到1995年3月初《新三字经》全书出版,深受欢迎,引发了波及全国的“新三字经热”,反映了全民族对儿童德育的空前重视。

李汉秋的《新三字经》已被日本人翻译出版。李汉秋说日文译者大口良人并不知李汉秋何许人,他偶然看到这本书,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因为书里的道德内容“都是我小时候从父母和小学老师那里常常听到的”,“我们日本人的祖先也从远古以来一直非常喜爱这种中国故事。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这种古代中国的道德故事作为封建思想的象征从日本社会被驱逐了。”他觉得对这种情况应当进行反思,他认为“这本《新三字经》讲的伦理思想,对现代日本儿童的思想成长也是必要的。”

李汉秋认为,经济全球化要求造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高度文化素养的人,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文化素质关系到国家民族在新世纪的综合国力,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根据《纲要》的精神和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他重新修订了《新三字经》,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月份重版。

发展传统节日

编辑

传统节日中寓托着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是活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中的典礼和仪式,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剂,其中包含了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国家的感情,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很多年以来,我们国内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不怎么过传统节日了。除了春节以外,大多数人不在意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七夕这些节日具体在哪一天,当然也谈不上过这些节。这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试想,将来大多数人都去过洋节了,把中国传统的节日忘得一干二净,这多可怕!我在2003年3月中曾经向中央领导面陈要重视传统节日的问题,当时着重谈了“七夕”,因为那些年年轻人中盛行过“情人节”,“七夕”是中国的“情侣节”,而且有那么好的典故,有那么好的寓意和传统,为什么舍近而求远呢?

况且,2008年奥运会召开前,正是“七夕”这一天,这实际上和我们所提倡的“人文奥运”的精神非常吻合,所以我当时提出,要重视“七夕节”。

九九重阳节。重阳节原来是登高、赏橘。九在个位中是最高的,九又跟长久谐音,所以九就是高、长、远,高就是高寿。所以重阳节本身在传统节日里就含有祝您健康长寿、尊老爱老的含义在里面。

80年代,联合国一个决议,就提请各个成员国自己定一天做老人节,我觉得联合国这个决议是非常好的,又要突出敬老这个主题,又照顾到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在1989年定重阳节作为中国的老人节、敬老节,这个也定的非常好。把中国重阳节原有的敬老尊老内涵提炼出来,在敬老节这个主题下会产生新的习俗,这也是一种对传统节日的发展创新,适应了当前社会老龄化的需要。

2005年,我受中央文明办的委托,主编了《我们的节日》一书,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是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了。同时,民间也越来越认同。2005年8月11日新华社转载了我关于“七夕”为中国情人节的倡议,据说第二天国内有100多家报纸转载。据报道,当天有七千七百多对情侣登上武夷山的九曲溪畔的鹊桥。这些既是意想之中的,又都是意想之外的。

下一篇 关汉卿名剧赏论

上一篇 霍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