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核 编辑

晶胚形成晶核的过程

当液相过冷至实际结晶温度后,经过一段孕育期,在液相内部开始出现许多有序排列的小原子团,称之为晶胚。当晶胚达到某一临界尺寸后,就成为可以稳定存在并自发长大的晶核,这一过程称为形核。

液相结晶过程中,晶核的形成方式有两种:均匀形核(均质形核或自发形核)和非均匀形核(异质形核或非自发形核)。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形核

外文名:nucleation

含义:晶胚形成晶核的过程

应用:结晶

形核简介及分类

编辑

与凝固一样,固态相变的形核也有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两种。均匀形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是指新相晶核在母相基体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若新相在母相基体中某些特殊区域择优地形核,则为非均匀形核(heterogeneous nucleation)。这些特殊的区域包括异质核心以及母相晶体中已存在的零维、一维和二维缺陷等。

无论是均匀形核还是非均匀形核,晶胚能否成为晶核,由相变驱动力和相变阻力共同决定。

任何相变过程,都存在促进和抑制相变进行的矛盾因素。凡是相变过程导致体系自由能下降的因素都是相变驱动力。反之,使体系自由能上升的因素就是相变阻力。

固态相变的驱动力有:(1)新旧相之间的体积自由能差;(2)母相晶体中存在的各类晶体缺陷。

固态相变的阻力有:(1)新相形成时出现的相界面能;(2)新旧相之间的弹性应变能。

形核过程

编辑

与晶体相比,液体中的原子空间状态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原子排列的无序性,二是原子位置的不固定性。原子排列的无序性使得液体的密度通常低于固体,但对大多数金属材料而言,熔点附近液体的体积仅仅比晶体大2%~4%。这意味着液体中存在一些原子之间像同态(晶体结构)那样的密排原子团簇。由于液体中原子位置的不固定性,液体中的原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这些密排原子团簇通常也是不稳定的,不断形成,而又瞬间消亡。

随着液体温度的下降,一方面液体密度的提高使得密排原子团簇数量更多、体积更大,另一方面原子运动速度的下降也使得液体中的原子团簇相对更稳定。当液体温度下降到熔点以下时,过冷液体中有可能形成一些能稳定存在的密排原子团簇。这种团簇称为“晶核”,而在过冷液体中形成晶核的过程称为(凝固)形核过程。

均匀形核

编辑

均匀形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是指在均匀的单相体系中,晶核的形成概率处处相同的形核方式。当临界晶核形成后,母相中的原子逐步扩散到核胚上,使其成为稳定晶核并长大。

我们知道,液相中存在很多近程有序的原子团,这些原子团不是固定不动、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热运动激烈的原子瞬时在此处聚集形成近程有序的原子团,瞬时又消散而运动到别处形成新的原子团,使得液相中的这种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处于瞬间出现、瞬间消失、此起彼伏、变化不定的状态中,仿佛在液相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极微小的同态结构一样。我们把这种不断变化着的近程有序原子集团称为结构起伏,也叫相起伏。

在液相中,每一瞬间都涌现出大量的尺寸不等的结构起伏,这些结构起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孕育成为液相结晶的核心,称为晶胚。其中那些能够继续稳定长大的晶胚,就称为晶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晶胚都可以转变为晶核,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尺寸的晶胚才能稳定存在并自发长大而成为晶核。人们常用形核速率来描述核的形成。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形成的晶核数称为形核速率Iv影响形核速率的因素主要有:单位体积的母相中,形成rk的晶核数目nk;单位时间内,母相中转移到晶核上的原子数目f0。

f0又与以下因素有关:晶核周围近邻的原子数s;原子的振动频率v;原子跳出平衡位置能激活能ΔGm;原子的跃迁成功概率P。

形核速率Iv可表示为Iv=nkf0。将上式带入

如《形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示意图》所示:%20

形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示意图

非均匀形核

编辑

非均匀形核(heterogeneous nucleation)是指借助于界面、微粒、裂纹及各种催化位置而形成晶核的方式。晶核的产生要形成新的液固界面,这需要消耗能量。如果晶核依附于已有界面,则高能量的晶核与液体界面就被低能量的晶核与基底界面所取代。由此看来,非均匀形核应该比均匀形核容易。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