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小说史略 编辑
《中国小说史略》是由现代文学家鲁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这部专著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清末谴责小说为止,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后期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在论述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时,不仅从文学本身寻找其进行的线索,而且特别注意把小说这种文学现象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社会风气、学术思想等对小说的影响来进行分析,并从其相互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角度,阐明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规律。其见解精辟,材料丰富、线索明朗而清晰,给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专著取材详实,分析精当,结构谨严,脉络清楚,内容丰富,填补了小说研究史上的空白。
作品名称:中国小说史略
作者:鲁迅
创作年代:1923年
作品出处:《鲁迅全集》
文学体裁:文学通史
字数:15万9千
中国小说历来不为文人所重视,不登大雅之堂。作者将上古神话传说视作魏晋志怪小说的本源,认为小说至唐代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到宋代又有一个变化,志怪多欲取信于人,文辞也变得平实,传奇则拟古而无独创。宋以后白话小说蔚为大观,文言的拟晋唐志怪传奇,也有续作,同时也论述了各类题材小说在近代的发展。
具体地说,该书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征引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说明小说之名的起源及历代对小说的分类与态度,阐述历来轻视甚至敌视小说的“史家成见”的由来,极力鼓吹小说的重要地位。其余27篇对中国小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勾勒,先是追溯远古神话与传说,其后论述汉代小说、六朝小说、唐宋传奇、宋人话本、宋元拟话本、元明讲史、明代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话本、侠义小说、公案小说及清末谴责小说。其中第二至四篇考述从上古神话传说至魏晋问假托汉人所撰各种神仙传记的小说成型史。第五至七篇研究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及《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第八至十篇论述唐人传奇与汇辑各种故事逸闻的“杂俎”。第十一至十三篇考论宋人志怪小说、传奇、话本与拟话本。第十四至二十一篇评述元、明讲史,明代神魔小说与人情小说,附论明代拟宋代市人小说及清人选本与续作。第二十二至二十八篇论析清代拟晋唐传奇志怪、讽刺、人情、以小说见才学、狭邪、狭义与公案、谴责等七大类型小说。
题记 | 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下) |
序言 | 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上) |
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 第十七篇明之神魔小说(中) |
第二篇神话与传说 | 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说(下) |
第三篇《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 | 第十九篇明之人情小说(上) |
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 | 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说(下) |
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 | 第二十一篇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 |
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任书(下) | 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
第七篇《世说新语》与其前后 | 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 |
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 | 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 |
第九篇唐之传奇文(下) | 第二十五篇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 |
第十篇唐之传奇集及杂俎 | 第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 |
第十一篇来之志怪及传奇文 | 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 |
第十二篇宋之话本 | 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 |
第十三篇宋元之拟话本 | 后记 |
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
时代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地位卑微,历来被视为小道末流、“街谈巷语之说”,不登大雅之堂,搞学术的人也不屑于去碰小说。17世纪的金圣叹说《水浒》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史记》《战国策》,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这一眼光堪称卓然,但在他那一时代,像他那样的怪杰绝无仅有。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与它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绝不相符,反差渐渐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于是近世梁启超倡“小说界革命”,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从而把小说抬到一个高得不能再高的地位。即便当时写小说的人多了,人们也开始重视小说了,但对中国历代小说的梳理、评述和研究情况却微乎见微,更遑论专门的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写作。
基于这样的原因,前此无人对中国小说史进行系统研究,该书《序言》开宗明义地说:“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作者却自幼喜欢小说,受梁启超等人重视小说功用观的影响,大力翻译、研究域外小说,致力于古代小说的辑佚与整理,决心改变小说无史的现状,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
创作历程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作者鲁迅就开始了对古代小说的辨伪、辑佚及书目的整理,“正讹辨伪,正本清源”,先后辑校完成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及《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中所用的资料,就是从以上著作中采撷而来的。《古小说钩沉》辑校唐以前残存古小说凡36种,涵盖了《中国小说史略》从第3至第7篇的主要材料,工作耗时3年,鲁迅阅读了大量古籍,抄录了大小6000张卡片。《小说旧闻钞》辑录宋以后小说41种,参考了明清时的93种书籍凡1570卷。《唐宋传奇集》从辑录到出版历时15年,内收唐宋小说45篇。作者鲁迅耗费了大量时间系统地整理古小说资料,作者曾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自中央图书馆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而喜。”(《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1920年,作者鲁迅应邀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他把讲义油印出来散发给学生,是为《小说史大略》。《中国小说史略》便是在《小说史大略》的基础上修补增订而成,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17篇扩大到26篇,题目也改为《中国小说史大略》。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正式出版,分为上下两卷共28篇,题目也正式定为《中国小说史略》。
主题思想
《中国小说史略》
⑴作者没有将小说创作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之外,而视作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现实与思想文化的产物,故《史略》没有孤立地观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而是较早地关注小说与社会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潮流及社会风俗习惯的关系,对中国小说史的发展作了社会学与文化学的阐释。如第七篇作者从“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发展为魏晋“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的社会风气,从当时佛教、老庄思想盛行,终于在文人中形成清谈的时尚,来说明魏晋志人小说赖以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如第八篇论唐传奇的繁荣原因时,能指出当时考试重“行卷”,以至有举子将小说放人行卷,以显示其史才、诗笔与议论等多种才能的社会风习。如第十二篇论宋话本的兴起时,强调联系“民物康阜”的城市经济,“游乐之事甚多”的市民文艺的发展来加以剖析。又如第十六篇论述明代中叶神魔小说的盛行与当时社会普遍尊崇道教的风气密切相关。凡此等等,皆可洞见作者学术视野之开阔,理论修养之高超。⑵作者特别重视艺术独创性,并以是否有艺术创新作为衡估历代小说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他在《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中说:“依傍和模仿,绝不能产生真艺术”,其实作者对小说的评价亦复如此,故《史略》对那些模仿因袭、毫无新意的各种续作”皆严厉批评,如对《世说新语》的一些续作进行批评:“纂旧闻则别无颖异,述时事则伤于矫揉。”他对十余部《红楼梦》的续作亦有批评。但作者对艺术创作有新意的续作还是肯定的,如评《西游记》的续作《西游补》说,“惟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在第十二篇《宋之话本》中,作者将宋代传奇萎黄的原因归结为缺乏艺术独创,此所谓“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
艺术特色
搜罗宏富,采辑审慎
作者为撰写此书,事先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大凡版本异同存佚,作者生平经历等无不摭取辨析。早在1912年,作者就辑录了包括《幽明录》、《冥祥记》在内的汉至隋的古小说三十六种,编成《古小说钩沉》,这部分材料主要用于《史略》第三至七篇。在授课过程中,作者又编辑了《唐宋传奇集》四十五篇,逐篇分辨真伪、校订谬误、考证源流,这部分资料主要用于史料的第八至十一篇。作者还编有《小说旧闻钞》,收集宋至清末的小说四十一种,考订作者事迹、作品源流,辑录古人评语,这部分资料主要用于《史略》第十二到二十八篇。
文辞简洁,品评精到
《中国小说史略》非唯史料丰富,而且所运用的语言亦简洁而精妙。作者采用了典雅的文言,寥寥数语,入木三分。其《序言》交代使用文言的原因说,“又虑钞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省其举例以成要略”。如第八篇论唐代传奇文的艺术特色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凡此皆要言不烦,如老吏断狱,虽用语不多,而入木三分。
对比评析
《中国小说史略》常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评析小说的艺术成就,如评《红楼梦》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这样的观点在后来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作者辨别区分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的异同,亦多创见,且至今沿袭其名。
⑵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⑶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正面
胡适:在小说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析别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的精力。
郭沫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蔡元培:著述最谨严,徒非中国小说史。
冯至:这门课名义上是《中国小说史略》,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
阿英:《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不但结束了过去长期零散评论小说的情况(一直到“五四”前夜的《古今小说评林》),否定了云雾迷漫的“索隐”逆流(如《红楼梦索隐》、《水浒传索隐》,以及牵强附会的民族论派),也给涉及小说的当时一些文学史杂乱堆砌材料的现象进行了扫除(如《中国大文学史》)。最基本也最突出的,是以整体的、“演进”的观念,披荆斩棘,辟草开荒,为中国历代小说,创造性的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图。
陈平原:迄今(2000年)为止,小说家之撰写小说史,仍以鲁迅的成绩最为突出。一部《中国小说史略》,乃无数后学的研究指南。
郑振铎:我在上海研究中国小说完全像盲人骑瞎马,乱闯乱摸,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减少了许多我在暗中摸索之苦。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奠定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基础。
萧相恺:迄于今(2002年),还没有一部真正从整体上全面超过《中国小说史略》的著作出现。
钱玄同:“此书条理明晰,论断精当,虽编成在距今十多年以前,但至今还没有第二部比他更好的(或与他同样好的)中国小说史出现。他著此书时所见之材料不逮后来马隅卿(廉)及孙子书(楷弟)两君所见者十分之一,且为一两年中随编随印之讲义,而能做得如此之好,实可佩服。”
(日)增田涉:受此书(《中国小说史略》)刺激或启发,不断出现中国小说史的新发现和新研究,原著在中国小说研究上可称为是划时代的。
不足
胡适:论断太少。
刘文典:鲁迅不懂佛学,更不懂印度学术,所以他把中国的小说源流说不清楚。
刘扬忠:“总的看来,鲁迅对中国小说历史变迁,偏重于从政治文化背景上去寻找原因,而忽视了艺术形式自身发展的原因和其他文化形态对小说艺术的影响。
王平:此书的确有应补阙拾遗及辨讹疏证之处,如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似乎并未辨明《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的本质区别;再如对《水浒传》繁本、简本孰先孰后的辨析似乎也存有疑问等等。
版本 | 时间 | 名称 | 出版方 | 开本 |
讲义本 | 1920年 | 小说史大略(17篇) | 北大国文系教授会(油印本) | 16开 |
1921年 | 中国小说史大略(26篇) | 北大印刷科(铅印本) | 16开 | |
初版(第一版) | 1923年12月 | 中国小说史略(上册) | 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 | 小32开 |
1924年6月 | 中国小说说略(下册) | 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 | 小32开 | |
再版合订本(第二版) | 1925年9月 | 62中国小说史略 | 北京北新书局 | 大32开 |
订正本(第八版) | 1931年7月 | 中国小说史略 | 北京北新书局 | 大32开 |
最后修订本(第十版) | 1935年6月 | 中国小说史略 | 北京北新书局 | 大32开 |
日文本 | 1935年7月 | 支那小说史 | 日本东京赛棱社 | / |
日文本 | 1941年11月 | 支那小说史 | 日本岩波书店 | / |
英文本 | 1959年 | 中国小说史略 | 北京外文出版社 | / |
韩文本 | 1964年 | 中国小说史略 | 锦文社 | / |
备注:现《鲁迅全集》收录的《中国小说史略》为1935年6月出版的版本,以后各版也均与第十版相同。 |
鲁迅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