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豫时间 编辑

物理学术语

弛豫时间弛豫时间

弛豫时间,即达到热动平衡所需的时间。是动力学系统的一种特征时间。系统的某种变量由暂态趋于某种定态所需要的时间。在统计力学和热力学中,弛豫时间表示系统由不稳定定态趋于某稳定定态所需要的时间。在协同学中,弛豫时间可以表征快变量的影响程度,弛豫时间短表明快变量容易消去。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弛豫时间

外文名:relaxation time

领域:物理学、天文学

定义:弛豫过程所需的时间

简述:达到热动平衡的时间

相关:核磁共振的弛缓

基本信息

编辑

这个系统可以是具体或抽象的。

弛豫时间弛豫时间

比如弹性形变消失的时间可称为弛豫时间,又比如光电效应从光照射到射出电子的时间段也称为弛豫时间,政策实施到产生效果也可称为弛豫时间。

其中在原子物理学:

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一点阵或纵向弛豫时间,t2为自旋一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准平衡过程是实际过程进行的足够缓慢的极限情况.这里的"缓慢"是热力学意义上的缓慢,即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弛豫时间远小于过程进行所用的时间,就可认为足够缓慢。

弛豫时间(relaxation time):

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受到外界瞬时扰动后,经一定时间必能回复到原来的平衡态,系统所经历的这一段时间即驰豫时间。以τ表示。实际上弛豫时间就是系统调整自己随环境变化所需的时间。利用弛豫时间可把准静态过程中其状态变化“足够缓慢”这一条件解释得更清楚。只要系统状态变化经历的时间Δt与弛豫时间τ间始终满足,则这样的过程即可认为是准静态过程。弛豫时间与系统的大小有关,大系统达到平衡态所需时间长,故弛豫时间长。弛豫时间也与达到平衡的种类(力学的、热学的还是化学的平衡)有关。一般说来,纯粹力学平衡条件破坏所需弛豫时间要短于纯粹热学平衡或化学平衡破坏所需弛豫时间。例如气体中压强趋于处处相等靠分子间频繁碰撞交换动量。由于气体分子间的碰撞一般较频繁(标准状况下1个空气分子平衡碰撞频率为6.6×109次/秒),加之在压强不均等时总伴随有气体的流动,故τ一般很小,对于体积不大的系统其τ约为

s,量级甚至更小。例如转速n=150转/分的四冲程内燃机的整个压缩冲程的时间不足0.2s,与

s相比尚大2个数量级,可认为这一过程足够缓慢,因而可近似地将它看做准静态过程。但是在混合气体中由于扩散而使浓度均匀化需要分子作大距离的位移,其弛豫时间可延长至几分钟甚至更大。

我们可利用声速来简便地判别τ的数量级,由于系统受到外界的力学扰动后,该扰动将以声波方式在系统内来回传播,我们可预期该声波传送几个来回后即可达到新的平衡态。若系统的线度为L,声速为c,则

弛豫时间例如:若L=0.3m,c=300m/s,则τ为

的数量级。

分析

编辑

在经典物理中,电场中的粒子可以在电场作用下作加速运动,即

然而,自由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在晶体内运动却不能满足这个简单关系。首先,自由电子的静止质量和运动质量不同,公式中的质量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质量

; 另外,电子在晶体内最终会与原子发生碰撞,改变运动状态。这个碰撞会趋于降低电子从外电场获得的加速度,但电子的最终速度始终是增加。

每次碰撞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我们称为驰豫时间г;每次碰撞的速度增量平均,我们称为漂移速度。

作用

编辑

处在稳定外磁场中的核自旋系统受到两个作用,一是磁场力图使原子核的磁矩沿着磁场方向就位,另一是分子的热运动力图阻碍核磁矩调整位置。最后磁矩与稳定磁场重叠并达到—个动平衡,此时沿磁场方向的磁化强度最大,而与磁场垂直方向的磁化强度平均为零。如果原子核系统再受到—个不同方向的电磁场作用,磁化强度就会偏离原来的平衡位置,产生与原磁场方向垂直的横向磁化强度,同时与原磁场平行的纵向磁化强度也将减小。当这个电磁场去掉之后,核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并不能维持下去,而要向平衡状态恢复。人们把向平衡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弛豫过程。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这个过程遵循指数变化规律,其时间常数称为弛豫时间。

弛豫过程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即达到热动平衡所需的时间。热动平衡 即因热量而导致的动态平衡

分类

编辑

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

t1为自旋一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纵向磁化强度恢复的时间常数T1称为纵向弛豫时间(又称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t2为自旋一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横向磁化强度消失的时间常数T2称为横向弛豫时间(又称自旋-自旋弛豫时间)。

核磁测井主要通过研究岩石孔隙中流体的弛豫过程了解岩石的储集特性。因此,弛豫时间是核磁测井研究的主要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