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汉语文字

骨

骨(拼音:gǔ、g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骨架相互支撑或骨头相互拼接的样子。骨的本义即人或动物的骨骼,特指人的遗骨。骨是支撑人体的主干,故“骨”可引申而指人的心、魂、品格或气质等。也可指事物内部起支撑作用的架子。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骨

拼音:gǔ、gū

部首:骨

五笔:MEF

仓颉:BBB

郑码:LW

笔顺:竖、横折、横折、点、横钩、竖、横折钩、横、横

字级:一级(编号:1523)

平水韵:入声六月

总笔画:9+0

统一码:基本区-9AA8

四角码:7722₇

造字法:会意字、形声字

结构:上下结构

注音字母:ㄍㄨˇ、ㄍㄨ

文字溯源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 字形演变流程图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图A、B、C、D的甲骨文,都是早期的“骨”字。这些甲骨文字形隶定后写作“冎”,是象形字,是“骨”字的初文。甲骨文中的“骨凡”即骨盆;“疒(病)骨”,骨生了病;“贮骨”,贮藏骨头;还有“大牛骨”。骨的形状不同,功能各异,因此字形各异。图A的甲骨文像脊骨中的一段骨架:一横画像骨,左右的小竖像骨的两头骨节粗大的地方,所以初文画作图A形,而在两骨之间用一根斜线(好比是筋)连起来,构成骨架,这就是最早的“骨”字之一。占卜是殷商王朝的一件大事,有大量龟甲和牛骨备用。造骨字时就用形状有特点的牛肩胛骨为对象。还有一部分甲骨文诸如图B、C、D等,异体极多,像一块牛肩胛骨,独体象形。楷书演变为“冎”。晚周累加肉旁成为为“骨”(古隶或省作“肎”,后别作“肯”)。篆文将上部写作“冎”。隶书、楷书将肉字写成月作骨。

骨的作用主要是支撑身体。表示骨骼主干的“骨干”一词,就喻指在总体中起重要或基本作用的人或事物。由于骨的这种支撑作用,因而出现了“傲骨”“媚骨”等词,指对人的精神起支撑作用的气质和品格。物体中起支撑作用的架子也称为“骨”,如木地板下面的以及船底中线连通首尾的支架称为“龙骨”;此外还有“钢骨”“伞骨”等。

骨质非常坚硬,故而把人不随俗浮沉、不趋炎附势的精神称为有“骨气”。古时把刚正忠直的臣子称誉为“骨鲠之臣”。

“骨”和“肉”是相辅相成,互相依附的,因此有“骨肉”之说,可以指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密切。骨肉相连,有骨有肉,才能构成活生生的丰满的机体。写文章也要有骨有肉,否则不是一篇好文章。这个骨字喻指深刻的主题思想。

只有骨没有肉就没有生命,所以“骨”字又有尸骨义。如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的“骨”是指的人死后的遗骨。

详细释义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骨头,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

bone

《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

老舍《骆驼祥子》七:“现在既有现成的菜饭,而且吃了不会由脊梁骨下去,他为什么不往饱里吃呢。”

骨骼;骨质;尺骨;肋骨

〈文言〉特指人的尸骨。

dead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朱德《三明新市》诗:“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

骨殖(shi)

〈文言〉指躯体。

torso

曹植《七启》:“乃使北宫东郭之俦,生抽豹尾,分裂貙肩,形不抗手,骨不隐拳。”

李贺《示弟》诗:“病骨独能在,人间底事无。”

〈文言〉指牲体,古代供祭祀、宴飨所用的带骨肉。

《周礼·天官·内饔》:“凡掌共羞、脩、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

《礼记·祭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

物体内起支撑作用的架子。

frame

《朱子语类》卷一二五:“惟其中空,故能受轴而运转不穷。犹伞柄上木管子,众骨所会者。”

骨架;钢骨;伞骨

指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或基本作用的成分。

frame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品酒》:“能得其真东浦水作骨而三四年陈者,已是无等等咒矣。

〈文言〉指树根。

《管子·四时》:“风生木与骨。”

〈文言〉指质地;素质。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木本》:“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

指人的品质、气概。

character

《汉书·翟方进传》:“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

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十二:“他(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骨气;侠骨

〈文言〉指书法的刚劲雄健的笔力。

苏轼《题自作字》:“东坡平时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未尝作此瘦妙也。”

〈文言〉指文学作品的理路和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文言〉比喻内心深处。

王充《论衡·自纪》:“以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

比喻话里暗含着的不满、讽刺等意思。

茅盾《子夜》九:“李玉亭不明白他们的话中有骨。”

古代新罗族按皇室、贵族的血统区分等级的一种制度。即骨品制。

《新唐书·东夷传·新罗》:“其建官,以亲属为上,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别。兄弟女、姑、姨、从姊妹,皆聘为妻。”

计时的“刻”。quarter的音译。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四章:“欧人于一时之中,分四骨,每骨三字,亦同于时数。”

副词

犹兀自。尚,还。

李莱老《倦寻芳》词:“绣压垂帘,骨有许多寒在。”

-

见例词

骨碌;骨朵

huá

动词

通“滑”。扰乱。

《庄子·达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

古籍释义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四】【骨部】古忽切(gǔ)

肉之覈①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

【注释】①覈(hé):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覈,核也。”饶炯《部首订》:“骨之于体,外肉内窍,如果之有核。”

说文解字注

“肉之覈也”注:西部而:覈,实也。肉中骨曰覈。蔡邕注典引曰:肴覈,食也。肉曰肴,骨曰覈。《周礼》:丘陵,其植物宜覆物。注云:核物,梅李之属。《小雅》:肴核维旅。笺云:豆实菹醢也。籩实有桃梅之属。按覈、核古今字,故周礼经文作覈,注文作核,古本皆如是。《诗》肴核,蔡邕所据鲁诗作肴覈。梅李谓之覈者,亦肉中有骨也。

“从冎,有肉”注:去肉为冎,在肉中为骨。古忽切。十五部。

广韵

古忽切,入没见 ‖骨声物2部(gǔ)

骨,《说文》曰:“肉之覈也。”《尸子》曰:“徐偃王有筋无骨。”亦见《史记》,又姓。古忽切。十六。

康熙字典

【亥集上】【骨部】 骨;部外笔画:0

《唐韵》《韵会》古忽切。《集韵》吉忽切,并音汨。《说文》:肉之覈也。《释名》:骨,滑也。骨坚而滑也。《灵枢经》:肾主骨,张筋化髓榦,以立身。《周礼·天官·疾医》:以酸养骨。注: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谓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淸而散。属地,浊而聚。

又牲骨。《礼·祭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仪礼·乡射礼》注:以骨名肉,骨贵也。

又姓。《隋书·骨仪传》:骨仪,京兆长安人。

又《唐书·东夷传》:新罗,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别。

又苦骨,苦参别名。

又多骨,白豆

下一篇 关节

上一篇 计算机层析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