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理论 编辑

中医学术语

经络理论经络理论

经络的发现和经络学说的形成最迟是在五千年甚至七千年以前,何以见得?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名称、数目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直接对应,而天文学、民俗学、考古学等领域最新成果证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等知识诞生于六七千前年以前。剖析古人对经络的阐释,展现经络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询并证明经络诞生的原理,对比这两类事物的功能与特性,就能够诠释经络实质,解开经络之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经络理论

外文名: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theory

所属领域:中医学

历史记载:《黄帝内经》

发展历史

编辑

经络学说从远古时代留传下来,主要是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素问·徵四失论》说: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这些全都是人所共知,医生所遵循使用的。所谓“全都是人所共知”,说明古人都知道经络是什么,就像人们对手脚与胳膊腿的了解一样,用不着多作解释。如果古代医家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就不会建立起完整系统的经络学说了。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在宋代以前,就把《黄帝内经》对经络实质的完整解释逐渐遗失了。比如从汉代到宋代,专门论述气血在人体经络运行规律与针灸原理的《灵枢》九卷,就已经是仅以残本传世,到北宋元7950八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灵枢》遗失的部分才又失而复得。但是受语境和语法变化的影响,后世人已经无法全面正确地了解《黄帝内经·灵枢》对经络的解释了。所以,对经络实质的诠释仍然被埋没着。

明代医学大家李时珍先生《奇经八脉考》指出:阴经阳经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其流溢之气,进入奇经,相互灌溉,在内温煦脏腑,在外滋润腠理。奇经统共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称之为奇经。

李时珍先生回答了什么是“奇经八脉”,也回答了“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但是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起问题,也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受中医经典曾经散轶与失传的影响,经络学说逐渐掺杂了一些曲解误说。要想澄清这些误说,诠释经络的实质,就需要结合与经络相关的古代中国天文学、气科学等知识,对经文进行认真分析。

经络特点

编辑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中医—西医,同医不同一》介绍了中医“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

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见图1)。

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

《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像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

《素问·调经论》记载了经络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五脏的本质、现象与规律,全都由经脉隧道体现出来。经脉隧道运行气血,如果血气不和,百病就千变万化生发出来。所以要遵循经脉的运行规律。注文解释说:隧,是潜伏的通道。经脉潜伏运行而不显现,故称之为经隧。血与气,是人生命的活力所在。邪气侵袭它,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则发生变化而出现病患。然而经脉,是能够决定死生,治疗百病,调整虚实的,所以要慎重地予以对待。

《灵枢·脉度》分析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跻脉、督脉、任脉的走向与尺寸,指出:这些经脉是气血运行的大的隧道。经脉为内里,别出旁络者为络脉,由络脉再分之,别出旁络的为孙络。邪气盛而有瘀血的可刺其孙络出血,人体血气盛者用泻法,人体血气虚者可以饮食汤药予以补养。同时还强调:经脉之气不能够不运行,如同水之流动,如同日月之运行而不能休止,阴脉荣养五脏,阳脉荣养六腑,如圆环之无端,无法计量它的环周次数,终而复始地循环往复。流溢的精气,在内灌溉五脏,在外濡养筋骨、肌肉、皮肤。

《灵枢·根结》介绍了经脉与天地之气阴阳变化相互感应,及其根据脉搏频率推断脏腑盛衰,预测患者死期的规律:岐伯说:天地之气相互感应, 寒暖之气相互推移, 阴阳之气相互变化, 哪一个少哪一个多?阴气是偶数(— ―), 阳气是奇数 (——)。如果发病在春夏, 是阴气少, 阳气多的季节……如果发病于秋冬, 是阳气少, 阴气多的季节……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道经脉的起止,针刺的道理则无从谈起。……人体经脉气血,一昼一夜五十环周的次数,以运行五脏之精气,不与此数相应的称为“狂生”。所谓能够达到五十环周次数的,五脏就能够全都禀受精气的灌注与营养,这可以诊察寸口的脉搏,计算其脉动次数。如果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五脏全都禀受精气。四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一脏气衰。三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就是两脏气衰。二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三脏气衰。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四脏气衰。不满十至中有一次歇止的,是五脏之气都已亏虚。其主要内容在《灵枢·终始》篇中。所谓五十至中没有一次歇止的,就是正常,由此可以知道五脏的盛衰。如果脉搏忽快忽慢,是五脏之气衰败,可以预测出病人的死期将不会太远了。

以上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像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

经络的气血运行与二十八宿同度

《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所以说,正中午时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时阴气隆盛为“重阴”。故太阴主宰人体内里,太阳主宰人体外表,各自运行二十五度,以昼夜来划分。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以后而为阴气衰减,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行于阳分之气开始。正中午时阳气隆盛,日西斜时行于阳分之气衰减,日落时行于阳分之气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夜半时阴阳之气大会合,万民全都睡卧,称为“合阴”。早晨行于阴分之气尽而阳分开始受气,如此无休无止,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中焦亦并列于胃中,在上焦之后。它的功能是吸收精气,泌去糟粕,蒸腾津液,化成精微,上注于肺,再化为血液,以奉养全身,这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所以能够独行于经脉之中。血与气,是异名同类,营气卫气,都是精气。血,是有活力的气。

所谓气血“异名同类”,是指在人体内,气靠血而存在,血靠气来运行。没有血,气就不能出入升降于人体;没有气,血在人体就失去活力。《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养育,血主滋润。”“夫荣养人体者,是阴血,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肺宣发施布血,输泄在肾,灌溉于全身,滋养百脉,所有经络由此而生养。然而血由气所统帅,所以说气主养育,血主滋润,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灵枢·海论》说:黄帝问岐伯说:我听您讲授针刺方法,从不离开营卫血气。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您能够将十二经与四海相应合吗?岐伯回答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全都注入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统共这四者以与四海相应。这段引文中所讲的“四海”,实质上是指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这四个方位的整个天地。即营卫血气十二经脉与天地之气相应和。比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通常中医学界虽然也知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但是却因为当时已经不清楚这些知识的空间背景是指整个天地,而把“十二经水”解释成“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就又把中医学所讲的“天地”局限在了中华大地,如此是无法正确诠释经络实质的。

《灵枢·五十营》运用地球自转一周,反映在天球上,是天球大圆二十八宿绕大地旋转一周的规律,来说明营气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同时以铜壶滴漏的方法来合和经脉长度: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每宿占三十六分,共计一千零八分。人气运行一周,经脉上下前后左右二十八脉,总长一十六丈二尺,直接对应天之二十八宿。铜壶滴漏以一百刻计算,用来划分白天与黑夜。人一呼,脉搏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运行三寸;一吸,脉搏也跳动两次,营气在脉中也运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息”,营气运行六寸。每日营气运行五十周次,则能保证身体健康。

这四段引文的意思是,人体由饮食入胃而生成气血,气血即是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在经脉之内、之外同时运行。气血运行的通道——换句话说,人体经脉的长短,包括每一条经脉的长短,是根据一呼吸——“息”的时段来进行测定,而且,由“息”测定的气血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与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数是相同的。

经络的测定与命名是根据气的阴阳消长

中医学不仅把十二正经与一年十二个月直接对应,而且把十二正经与一日十二个时辰直接对应。这种对应的原理的根据是天地之气的阴消阳长,阳长阴消(见下表)。

十二支

十二经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现代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临床应用

编辑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可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诊断方面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症候。治疗方面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即根据经络来选去腧穴或选择不同治法及药物。

经络诊法

《灵枢·经水》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这些都是就经络部位进行诊察的方法,如审查、指切、推循、扪摸、按压,以及对局部寒温和气血盛衰现象的观察。《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亦即此意。“切循而得之”本身就是检查经络的基本方法。

分经辨证

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已经络为纲,按经络来分析病症,即成分经辨证。《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络,筋有经纪,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指出皮肤分部,筋肉的有起有结,骨骼连属和长短,都是以经脉为纲纪,并以此来分析锁发生的不同病症。

循经取穴

“经气”行于经络中,经气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又称“神气”,经络所属的腧穴就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所在。经络各有所属腧穴,腧穴除有分经之外还有不同的类别,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经络的分布既有纵向的分线(分行)关系,还有横向的分部(分段)关系,这种纵横关系结合有关腧穴其意义更明显。因而按经络远道取穴是循经,按经络邻近取穴也是循经。

药物归经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宋、金以来,如医家张元素(结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方便。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

经络不仅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临床上说明人体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故《医学入门》说:“医而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下一篇 脓包

上一篇 中医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