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徙木立信 编辑
徙木立信(拼音:xǐ mù lì xì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徙木立信(徙:迁徙;信:信用)指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取信于民,在国都集市南门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会重赏将木头搬至集市北门的人,后有人将木头搬至北门,商鞅立刻重赏了他。后比喻说到做到,取信于人。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中文名:徙木立信
拼音:xǐ mù lì xìn
近义词:一诺千金
反义词:言而无信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
注音字母:ㄒㄧˇ ㄇㄨˋ ㄌㄧˋ ㄒㄧㄣˋ
语法结构:主谓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徙木立信”。
战国时期,商鞅被秦孝公提拔为左庶长。秦国有四种庶长,分别是大庶长、左庶长、右庶长、驷车庶长,这四种庶长既是官职也是爵位,算是高级官员。除了左庶长,其他三种庶长必须由王公贵族担任。
商鞅在起草好一系列新法文件即将颁布时,担心百姓不相信,为了使秦国百姓相信法律的公信力,于是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商鞅派人在国都的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并当场宣布,凡是能将这根大木杆搬到北门的,就赏十镒黄金作为奖励。大木杆周边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都是来看热闹的。没有人相信搬一根木杆就能赚十镒黄金,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老百姓不信任政府,怕其中有诈,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搬大木杆。
商鞅于是说:“我宣布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镒黄金!周围的百姓像开水一样沸腾了起来,突然一位壮汉从人群里冲了出来,扛起大木杆大步流星地向北门奔了过去。
商鞅与围观的人群跟随着壮汉的脚步,来到了北门。壮汉到了北门后,将大木杆扔下,顾不及擦汗就气喘吁吁地向商鞅说了一个字:“钱!”商鞅当即给了壮汉五十镒黄金,用以表明言而有信,令出如山。壮汉高兴得手舞足蹈,跟中了彩票大奖一样,果然是大力出奇迹。
商鞅“徙木立信”的事在秦国广泛传播,为秦国政府赢得了巨大的公信力。商鞅让百姓明白了只要听从政府的号令,肯努力干活,就会得到奖励。
金钱有价,信用无价。商鞍“徒木立信”的历史故事充分说明诚实守信是实行法治的前提条件。法治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不是独立的,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而诚实守信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法治社会中道德秩序和法律的共同发展,同时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也为法律提供了道德基础和价值导向。
成文用法
“徙木立信”比喻说到做到,取信于人。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姜蕴刚《中国古代社会史》:“你看商鞅在秦之主张是如何的泼辣徙木立信,便是要加强人民对於政府威权之认识,这是说明徙木不是为什么物质劳力的价值,而是政府的威信便是价值。”
张君劢《张君劢集》:“秦时商鞅变法,有徙木立信之事。可知有法而不行,不但政府难见信于人民,同时人民对于法律之信仰,也就渐渐消灭下去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