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城遗址 编辑

赵邯郸故城赵国宫城遗址

赵王城遗址赵王城遗址

王城是战国赵王的宫城所在地,位于邯郸市区西南郊,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是已知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建王城于此,至公元前228年赵亡于秦,共经历了159年的繁华历史。赵王城的建筑布局,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建筑讲究对称的基本格局,对后世都城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曾经的岁月里,赵王城扮演了春秋战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郸崛起成为秦汉时期中国五大都市的雄厚物质基础。赵王城里曾经上演过众多流传千古的故事: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文臣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武将廉颇攻城野战,所向披靡。此外,毛遂自荐、联楚抗秦、围魏救赵、邯郸学步、将相和等历史典故也都发生在这里。

赵王城之东北,有大北城,为当时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城址已湮没,现尚有插箭岭、照眉池、梳妆楼、铸箭炉等遗迹。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赵王城

地理位置:邯郸市

占地面积:5120000 m²

开放时间:全天

气候条件:春秋

景点级别:龙台

著名景点:龙台

历史沿革

编辑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建王城于此,历经8代国君,前后计158年。该城址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近方形,边长1420米,四面城墙保存完整,残高3--8米,内有5座大夯土台。

龙台龙台

位居中部偏南的龙台,是赵王城的重要建筑,台基东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它与以北的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两侧保存有面积宽大的多处夯土建筑基址。

东城面积小于西城,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四面城墙大部分完整,内有三座夯土台,以南北两个将台为大,传为赵王阅兵点将之处,其它也是高大建筑基址。北城面积大于东城,东西最宽处1410米,南北最长处1520米,为不规整方形,地面只保存了部分夯土墙址,地下墙壁址完整。遗址西部的夯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它与西墙外侧的夯土台东西相对,也是一组高大的建筑群基址。

龙台是赵王城的主体建筑基址,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当年它是一组回廊环绕、重檐迭嶂、高耸入云的高大建筑。著名文学家刘邵在《赵都赋》中描绘了赵王城的盛况:“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天造,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赵王城的恢弘气势。

考古发掘

编辑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有关考古人员就对战国时期赵邯郸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经过1950年代以来的文物普查与考古试掘,基本上查清了王城范围内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1954年《邯郸——战国时代赵都城址的发掘》考古报告发表。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数年间,河北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赵王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测绘,同时对城垣、夯土台及门阙进行了解剖发掘,搞清了城垣本体建筑及其防雨排水附属设施的形式、结构和功能,同时取得了多项重要收获:城垣墙体表面处理痕迹、防雨排水附属设施与内外城壕等几项内容的重要发现,2023年为止还是东周城市考古的孤例;西城4号城门阙,是已知考古实证所见最早的城门阙实例,对研究中国早期阙台建筑的结构和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2004年到2005年年对赵王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测绘,同时对西城南垣和东城东垣进行了解剖发掘。

此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2007年到2008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对赵王城西南1500米处的郑家岗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发现了南城垣的外围壕沟系统。

2010年,在邯长铁路扩建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研究所对北城西垣的地下部分进行了解剖发掘。

2011年,赵王城遗址城垣建筑考古已经结束。勘察与发掘取得了多项收获,搞清了城垣本体建筑及其防雨排水附属设施的形式结构与功能,发现确认了赵王城的内外壕沟系统。城垣墙体表面处理痕迹、防雨排水附属设施与内外城壕等几项内容的重要发现,还是东周城市考古的孤例。

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邯郸市赵王城文物管理处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赵王城西城三号夯土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在北台南坡,发现了空心砖垒砌的台阶,共计发现20级,每级台阶由3块空心砖整齐并列组成,每块空心砖长约85.7厘米,宽约33.5厘米,高约16.5厘米。考古人员还发现,每块砖上都有精美的“米”字型纹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有序排列,特别是当多块砖码在一起排列成台阶时,颇有后现代极简主义的风格。

建筑结构

编辑

作为赵王城防御屏障的城垣建筑系统,依结构及功能可分为三个建筑单元:城垣本体即墙体部分,包括基座、主墙、附加墙等;城垣内侧防雨排水设施,属于城垣保护性的附属建筑设施,包括散水、铺瓦、排水槽等;城垣外侧防御壕沟系统,亦应属于城垣的附属建筑设施,包括内壕和外壕。

赵王城遗址在东周列国都城址中的保存情况最好,是研究东周城市考古的重要实例标本。

出土文物

编辑

2012年,文物工作者经多次挖掘和考据发现大量陶器、砖瓦等战国时期遗物。出土的大量战国文物包括陶器、建城所用砖瓦、居民日常用具和货币等。出土的陶器多为泥质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纹饰有绳纹、弦纹、云雷纹、米格纹,部分陶片有“邯亭”戳记。建城所用砖瓦则为陶筒瓦、板瓦、瓦当、空心砖,另有排水槽和水管等。日常用具则发现了豆、盆、罐、铁铲、石夯锤等。出土货币上刻有铭文“甘丹”、“明”、“白人”和“安阳”等字眼。

赵王城出土的瓦当材质多为泥质灰陶,分为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两种。半圆形瓦当没有纹饰,直径17.5厘米,厚度为1.3厘米。圆形按纹饰可分为素面瓦当和有纹饰的瓦当,其中赵邯郸故城王城遗址内出土最多的为素面瓦当,其次为绳纹瓦当,其余有纹饰的瓦当较少,但正因为少,显得这些纹饰瓦当更为珍贵。

赵王城出土的瓦当直径在12厘米至23厘米之间,厚度为1厘米至2厘米。这些较少有纹饰的瓦当,诠释了“大争时代”里赵国人来自屋檐的浪漫。

考古表明,赵王城圆形有纹饰的瓦当纹饰多达五种,分别是绳纹,山形纹,外圈饰有卷云纹、内圈有四个花瓣纹的卷云花瓣纹,外圈饰有变形的卷云纹、内圈为圆球状卷云球状的云变形纹和外圈有三个奔跑的动物、内圈有类似四叶草的三鹿逐草纹。这些纹饰虽然没有汉代瓦当纹饰的丰富,但其内容展现的都是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图景,这在以战争和杀戮为标志的时代里显然尤其浪漫和珍贵。

下一篇 贾偃

上一篇 郑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