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编辑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五月五(农历),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通过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使这种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续至今,形成一种传统。

2006年5月20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申报的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3。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遗产编号:Ⅹ-3

历史渊源

编辑

《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归屈原沱建立屈原祠并写下祭文,众乡亲与各色龙舟汇集于此,作为起点,进行龙舟竞渡,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的鲜明特色。自明代起,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诵楚辞或作赋,相互唱和。

主要活动

编辑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欢愉,一般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祭奠屈原贯穿节庆活动的始终,包括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等程序,端午民俗过程因此而更见完整、紧凑和鲜活。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是中国上古楚文化和端午礼俗等的活态见证,具有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它宣扬和传播了中国文人杰出代表之一的屈原之精神品格和中国文化传统精神,把传统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人性化和娱乐化,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这一节日民俗还传承了《楚辞》与其他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人物

谭国政,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序号:05-2970,申报地区:湖北省秭归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宜昌市群众艺术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秭归县文化馆(县文艺创作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宜昌市群众艺术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项目保护单位秭归县文化馆(县文艺创作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秭归县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2016年6月8日,由国家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在秭归县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屈氏后裔和当地民众一起,聚集长江边缅怀屈原。

2019年06月,“2019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暨礼拜屈原仪式”在湖北秭归县屈原祠广场举行,龙舟汉子高举龙头,一路疾奔至江边,将龙头装上船身,龙舟依次离岸向水中央划去,围着江心,绕圈盘旋。

下一篇 长江峡江号子

上一篇 续齐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