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河 编辑

起源于湖北省石首市的河流

华容河华容河

华容河,又名调弦河,有资料称又叫“沱江”、 “沱水”,是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一条河流。起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弦口,流经华容县,最终注入东洞庭湖,全长约55公里,华容河在湖南省内的流域面积为1128.8平方公里。

河流的形成与演变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隋唐时期,华容河是一条小溪,后因荆江水位上涨和河道南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河流。华容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分洪和漕运功能。宋朝时,因荆江水位上涨,河道南移,华容河开始分江入湖。清朝中后期,河流逐渐淤塞,水运功能衰减。1958年,为解决围湖造田问题,湘鄂两省商定堵塞调弦口,华容河成为内河。此后,河流淤塞严重,几乎成为死河。2007年,国家启动洞庭湖区综合治理工程,2008年水利部批准的治理方案中,包括调弦河的整治和新建提水泵站,以保障沿河地区的供水水源。华容河的治理和开发,对于改善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华容河

别名:调弦河

地理位置:湖南省华容县

流经地区:石首市、华容县、君山区

发源地:湖北省石首市调弦口(长江流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

河长:55公里(一说60.5千米)

面积:1128.8 km²

入湖口:钱粮湖农场旗杆嘴(今称六门闸)

干流概况

编辑

华容河华容河

华容河,又名调弦河。起于湖北省石首市的调关镇调弦口

历史上的华容河与调弦河经历了相同的命运,屡塞屡通。唐宋以前,荆江之水浩浩荡荡经调弦河进入洞庭湖,不仅缓解了水患,而且还给两岸百姓带来了航运灌溉之利。至南宋年间,偏居一隅的宋宁宗赵扩欲以江南之力抗御金兵中原之师,下令在荆楚之地挽湖建垸,并将湖区民田收归官府。为抑制水患,调弦穴口奉命堵塞。不料几年之后,被堵塞的调弦河、华容河不仅没有为民众带来幸福和安宁,反而因为长江流水不畅,导致江水冲垮堤坝,席卷村庄,原来辛辛苦苦挽筑的民垸毁于一旦。 明洪武元年,调弦穴口完全被泥沙所湮塞,两岸的堤防也百孔千疮。至明隆庆年间,官府召集民众再一次疏通调弦河、华容河。由于水流通畅,此后多年江流安澜,两岸百姓无水患之灾。在咸丰十年(1860年)前,华容河是从县城经花子坟、县河口,于九斤麻入洞庭湖。1852年藕池决口后,华容河故道为藕池河所夺,被迫东流改道为现状。

1958年,湘鄂两省人民政府因当时形势需要,修钱粮湖农场,下令将调弦河堵塞(堵口建闸)。是年冬,湖南方面在调弦河口堵口建闸的同时,还在下端出口旗杆咀堵口修建了相同结构的6孔总宽为18米的排水闸,因其有6个闸门,故称六门闸(现属岳阳市君山区)进入东洞庭湖。至1959年冬,调弦河、华容河实际上变成了两头可以封死的内河、成了平原水库。自此,南下的长江水被调弦口闸封住,华容河成为内河,河段严重淤塞,几乎失去了调水蓄水功能,昔日百舸争流的情景日渐消失。华容被描述为“头顶长江水,脚踩洞庭波”的典型的水乡泽国也一去不返。

下一篇 松西河

上一篇 南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