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嘴鹈鹕 编辑
斑嘴鹈鹕(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为鹈形目鹈鹕科鸟类,又名“淘河”、“塘鹅”。栖息于沿海海岸、江河、湖泊和沼泽地带,以鱼类等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蛇等。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的分布状况不确定。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留鸟,分布于中国华东及华南沿海从江苏至广西、云南南部、海南岛。山东偶尔有过境记录。然而这些记录均可疑,可能与卷羽鹈鹕有混淆。在中国可能已绝迹。
中文名:斑嘴鹈鹕
拉丁学名:Pelecanus philippensis
别名:花嘴鹈鹕、犁鹕、逃河、淘鹅、塘鹅、淘河
外文名:Spot-billed Pelica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鹈形目
科:鹈鹕科
属:鹈鹕属
种:斑嘴鹈鹕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9
保护级别:近危(NT)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的体形比白鹈鹕和卷羽鹈鹕都小,体长为134-156厘米,体重5千克以上。嘴长而粗,呈粉红的肉色,上下嘴的边缘具有一排蓝黑色的斑点,这也是它与卷羽鹈鹕的区别之一。虹膜为白色或淡黄色,具有不明显的褐色。喉囊的颜色也与白鹈鹕和卷羽鹈鹕不同,为紫色,脚为黑褐色。夏季的羽毛上体为淡银灰色,后颈的羽毛为淡褐色,较长而蓬松,像马鬃一样,到枕部则更为延伸,形成短的冠羽。飞羽主要为黑色,尖端色泽较淡。下体的羽毛为白色,腰部、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等处都缀有葡萄红色。冬季头部、颈部、背部的羽毛为白色;腰部、下背、两胁和尾下覆羽也是白色,但露出黑色的羽轴。翅膀和尾羽为褐色。下体均为淡褐色。
注:斑嘴鹈鹕图册网址
斑嘴鹈鹕 | 鹈鹕 | |
---|---|---|
体量 | 体长为134-156厘米,体重5千克以上 | 成年鹈鹕体长约1.7米左右,翼展可达3米 |
特征 | 嘴长而粗,呈粉红的肉色,上下嘴的边缘具有一排蓝黑色的斑点,这也是它与卷羽鹈鹕的区别之一 | 体型较大,雄性个体大于雌性;嘴形宽大直长,舌小,舌部肌肉发达;颈细长,飞行或休息时,颈部弯曲;全身羽毛密而短,羽色白色、桃红色或浅灰褐色。翅膀宽大,翼展较宽,扇翅有力 |
图片 | 斑嘴鹈鹕 | 鹈鹕 |
栖息于沿海海岸、江河、湖泊和沼泽地带。
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善游泳,飞翔力亦强,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亦常在水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伸得较直,嘴斜朝下。
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蛇等。
斑嘴鹈鹕
分布于缅甸、印度、伊朗、斯里兰卡等亚洲南部国家一直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广东、福建、云南和台湾及海南岛等东南沿海一带。
结群营巢。通常营巢于湖边和沼泽湿地中高大的树上。巢相当庞大,用树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3-4枚,卵乌白色,大小为81-83mm×47-58mm,平均79mm×53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斑嘴鹈鹕指名亚种(拉丁学名: Pelecanus philippensis philippensis )
斑嘴鹈鹕新疆亚种(拉丁学名: Pelecanus philippensis crispus)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年1月14日)二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