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安涧河 编辑

黄河支流汾河的支流

洪安涧河洪安涧河

洪安涧河,古名涧河,也作洪安河,黄河支流汾河的支流。过去以安泽县发,流经洪洞,故名洪安河。洪安上游分南北二涧,以北涧为正源,发源于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境内,流经洪洞县,至县城大槐树镇北营村西注入汾河。84.9公里(一说59,7公里 ),流域面积1122.9平方公里(一说1149.7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为1.98立方米/秒,其中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洪安涧河多年平均径流量0.59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79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径流量0.33亿立方米(1951年)。

洪安涧河是洪洞县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下游洪洞县宋代即引洪安河水灌田众议渠,下有长润渠、通津渠、沃阳渠、南沃阳渠。建国后,沿岸苏堡段建有润源渠(又名八村渠)、泽垣渠。 洪洞县也曾在洪安涧河上建设小水电站,利用水能。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洪安涧河

别名:涧河

所属水系:黄河支流汾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山西省临汾市

流经地区:山西省古县、洪洞县

发源地:古县北平镇党家山、宽坪沟

主要支流:南涧河、石壁河

河长:84.9 km

流域面积:1122.9 km²

河口:洪洞县大槐树镇北营村西

干流概况

编辑

洪安涧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洪安涧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据《水经注》记载:“涧水东出谷远山西山,西南经霍山南,又西经杨县古城(范村)北……流入于汾水”。又据《大清一统志·平阳府》记载:“涧水在洪洞南,有二源,一出岳阳县安吉岭,一出岳阳县金堆里,合二流西,至洪洞县南入于汾”。

现代地理认为:涧河正源为北支(北涧),源于古县党家山、宽坪沟,从北向南逐次汇集安吉沟河、凌云河、金堆河、松木沟河、多沟河、韩母沟河、哲才沟河、龙王沟河、水峪河、来头湾河、拦马沟河,经北平、古阳、岳阳三镇,至岳阳镇五马村与南支汇合处,长56.4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 在岳阳镇偏涧村出境,至洪洞县铁沟,流程63公里(一说58.5公里 )。 古县境内流域面积987平方公里。

北支(北涧)至洪洞县东苏堡镇南铁沟入洪洞境。流经苏堡、曲亭、大槐树3个镇,8个村庄,在大槐树北营村西注入汾河。洪洞县境内流域面积238平方公里,流程21.9公里,平均宽105米。洪安涧河总流域面积1122.9平方公里(一说1149.7平方公里 )。

洪安涧河古县古阳镇段洪安涧河古县古阳镇段

洪安涧河古县县城段洪安涧河古县县城段

洪安涧河古县县城南段洪安涧河古县县城南段

洪安涧河洪洞县苏堡镇尹壁村段洪安涧河洪洞县苏堡镇尹壁村段

洪安涧河洪洞县县城段洪安涧河洪洞县县城段

洪安涧河洪洞县县城段洪安涧河洪洞县县城段

洪安涧河入汾河处洪安涧河入汾河处

水文特征

编辑

洪安涧河流域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东高西低,黄土荒地植被保护较差。流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汛期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2%左右,降雨量大多集中在七八月,同时由于地形原因,山区常出现局部暴雨,发生洪水。因此,该河具有暴雨型和山地型河流特征,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由于无控制性工程,县城流域面积较大,一旦出现暴雨,便可形成洪水。

据东庄水文站1965年、1983年资料分析,多年平均流量为1.98立方米/秒,其中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洪安涧河多年平均径流量0.59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79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径流量0.33亿立方米(1951年)。最大洪峰流量达1690立方米/秒(1971年),但历时较短,大都在5小时左右下降。洪安河河床基本为砂砾卵石冲积而成。东庄以上为基岩河床,入洪境内为砂砾卵石河床。标高600米,入汾标高445米,平均坡降为8‰。

主要支流

编辑

洪安涧河南支,也称旧县河。发源于安泽境内,东起安泽县草峪岭,从古范寨依次汇集茨林河、草峪河、尧峪河、淤泥河、钱家峪河、韩村河;北支由高城河、上治河汇成石必(壁)河;在紫砂,南北两支河流汇合统称旧县河,至五马与涧河北支汇合,流程46公里,两支合流量为0.88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8980万立方米。

治理开发

编辑

蓄水工程

渗水崖引水蓄水工程。位于古县古阳镇凌云村葫芦巴自然庄。设计浇地2000亩。解决11个自然村,1840口人。700头牲畜的吃水。1972年动工,修建蓄水池两座,古阳1万立方米1个和野湖川3000立方米1个,防渗渠10公里,共投资30万元。1983年后因管理不善,停用。

古县原北平镇1963年竣工使用的陶瓷管道引水工程,总长30公里,流水量17公升通少,途经123个自然村,连续28年畅流。1984年建成的古阳蓄水池,是全县最大的蓄水工程,总容量1.17万立方.有效容量1万立方米。

防洪设施

上游古县境内,有:岳阳城坝。自古洪水为害.以北涧河为最。明成化二年(1466),城南冲坏。历代都有修建。清道光五年(1825)始创修护城堤百余丈,道光二十九年(1849)修补河堤60余丈,光绪二十一年(1895),石砌护城墙9丈。

古县城坝。从1973年开始,用3年时间,筑高2米至2.5米、宽约1米、长3500米的防洪坝1条,建筑石方共8050立方。1982年至1987年再次筑起内石坝,高3米.顶宽1米,总长2280米,石方为6840立方。新中国成立后,堤防工程尤为重视。北平、古阳、下冶、城关等乡镇把治理涧河作为重点,致力于堤防工程。至1975年修筑主要堤防15公里,护地2350亩,一般堤防7.1公里,护地1470亩。1978年主要堤防增为39.7公里,护地8700亩,比1975年分别增长1.65倍,2.7倍,一般堤防增为29.8公里,护田6800亩.分别比1975年增长3.19倍,3.62倍。

历史上汾河和洪安涧河,每遇大的洪水都要侵入城内,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宋仁宗时,洪洞县令李周开始在涧河北岸筑堤。明弘治十四年(1501),南门外涧河发水,洪水冲塌东城墙数堵。弘治十七年(1504)知县郑选在涧河北岸筑堤护城,长200丈,高一丈有余,后堤浸毁。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陈宗仁重新修筑,改土堤为石堤。清顺治八年(1651)和顺治九年(1652)两年连遭洪灾,知县金贵设法补修。同年,洪洞城邑绅刘衷与其族人光晋、绳伊、光最、方薄共任其役,全力筑堤,东至梗壁村西南八字堰,讫城西南隅止,堤长575丈,高8尺,宽5尺,石其外。同治八年(1874)六月,雷雨暴作,洪水冲破毁坝堤进城,城内街道以舟代步。光绪元年(1875),知县与县绅募捐钱12900缗,补修115丈,增建85丈,全修265丈。石坝基宽为0.6~1丈,上宽3~5尺,高0.5~1.3丈不等,全长462丈,从梗壁至桥头共用破石2000余方,用石灰220万斤。1975年涧河洪水曾漫过石堤坝危及城内。石塔、人民剧院一带水深一米。1977年,根据洪洞县人民政府安排,县城建局在石桥一段以石料加高堤捻一米。

灌溉工程

润源渠,又名八村渠,位于洪安河北岸,渠口设在苏堡村东红砂嘴处,引洪安河水灌田。渠道设计流速0.84米/秒,流量2.5立方米/秒,渠底宽2米,水深1米,渠深1.5米,纵坡1/750,长6公里。该渠始建于宋天圣四年(1026),是时,上有众议渠,下有长润渠、通津渠、沃阳渠、南沃阳渠,渠道紊乱,在用水管理上各自为政,每到用水紧张季节,上霸下偷,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堡二区组建水利机构,建立了润源渠水利委员会。洪安河以上s渠统一供水,用水情况有了明显好转。1951年发动群众清理润源渠,扩大了断面,增加了水流量。1956年对润源渠首次动工扩建,新增建了引水坝、进水闸、泄水闸工程,几条古渠统称润源渠。同年又进行截弯取直,废旧立新,做到清洪两用,引水流量增加到2.5立方米/秒,全长5.45公里,浇地0.46万亩。1958年虎头山工程竣工后,霍泉北水南调,由于洪安河水源不足,将蜀村以西划归霍泉灌区管理,润源渠水地面积仅剩1988亩,引水流量缩小到1.5立方米/秒。

泽垣渠,是县域较大干渠之一,1951年5月开工,1952年12月31日竣工。渠首座落在苏堡镇的东尹壁村东,引洪安河清洪水源,流量达13.7立方米/秒,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新建的较大水利工程。全渠由总、南、北、东4大干渠组成,总干渠从渠首至师村分水闸,全长6.548公里,渠底宽6米,渠道深度2.4米,共动土石方49.88万立方米,投工29.08万个,灌溉曲亭、甘亭、冯张、淹底等4乡镇0.59万亩土地。南、北、东3大干渠从1951年5月兴建至1952年2月底竣工,历经10个月,共完成土方83.278万立方米,砌石2.76万立方米,完成建筑物118件,其中:桥33座、跌水40座、斗门28座、涵洞2座、进水闸1座、鱼头1座、渡槽1座、分水闸1座、滚水坝1条、冲沙闸1座,共计投工37.66万个,投资76.56万元,灌溉曲亭、甘亭、冯张、淹底、城关5个乡镇的6.71万亩土地。1957年新开曲亭片斗农毛渠工程,1958年10月新开淹底片斗农毛渠工程,1959年进行建筑物配套,1960年泽垣渠东干曲亭以上由跃进渠取代,桥泗以南由水库南干建成后代替。

水电工程

洪安涧河上,洪洞县曾建有小水电。苏堡七头水电站,1959年建,1960年春完工,装机75千瓦;尹壁水电站,1959年建,装机19千瓦;苏堡水电站,1959年建,装机19千瓦。

下一篇 滏河

上一篇 双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