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股弦 编辑

河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四股弦四股弦

四股弦,四股弦又名五调腔、四根弦,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巨鹿县,流于邢台巨鹿、邯郸魏县、河南安阳等地区。

2008年6月7日,四股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巨鹿四股弦和魏县四股弦和安阳四股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四股弦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94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巨鹿四股弦

编辑

名录介绍

四股弦又名五调腔、四根弦,是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巨鹿县,流于邢台巨鹿、邯郸魏县、河南安阳等地区。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五腔弦、五调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19世纪初,由山东临清传入邢台,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丝弦、武安平调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四股弦。

四股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近200年历史,其间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这段时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陷入低潮,1949年后重又得到复兴。

四股弦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他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云、张春山、马凤仙等,尤其是马凤仙影响最大。代表性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等。

表演形式

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巨鹿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主要剧目有《忠保国》、《打鸾驾》、《拴娃娃》、《天赐禄》、《贺后骂殿》、《斩姚琪》、《二进宫》等。四股弦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辅以少量曲牌,由唱腔、伴奏和曲牌三大部分组成。四股弦唱腔中,宫调式居于主导地位,徵调式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宫、徵两种调式在唱腔中,多数情况是各自独立使用,但也有的唱段是同时使用了两种调式,其具体情况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宫、徵两种调式的相互连接;另一种是在徵调式唱腔中存在着徵、宫两种调式的交替现象。

音乐组成

四股弦伴奏是构成四股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文乐伴奏、武乐伴奏两大部分。文乐伴奏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乐伴奏则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等。

曲牌分类

曲牌系四股弦音乐中纯器乐演奏部分。按其演奏时所用主要乐器的不同共分弦笛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类,弦笛曲牌主要用于过场和动作的伴奏,唢呐曲牌主要用于武将的行军作战。四股弦使用的各种器乐曲牌大多是一曲多用,可根据需要用于不同的场面,如、、、、、等,也有一部分是专曲专用。四股弦以四胡为主奏乐器,四股弦的乐器在伴奏过程中,和其他剧种完全不同,其方式不是保调方式,而是在整个伴奏过程中,四胡、板胡、二胡、笙、笛则是各行其道,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自然复调的伴奏方式。

四股弦剧种的表演行当生、旦、净、丑四行齐全,但在唱腔方面各行当间并无根本区别,仅有男腔和女腔之分,男、女腔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常用音域方面的不同,男腔略低,女腔略高。在实际演唱时,生、净、丑行各类角色从男腔,旦行各类角色从女腔,演唱方法以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或真假混合声。

传承意义

四股弦有极高的包融性,兼收并蓄,具有各家之长,又不失其个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发展历程

四股弦剧从诞生到今天已有近200年历史,其间从1920年到抗日战争这段时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陷入低潮,1949年后重又得到复兴。

四股弦剧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它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风云、张春山、马风仙等,尤其是马风仙影响最大。

四股弦剧在邢台、山西都曾产生过巨大轰动效应,它的足迹遍布鲁、豫、冀等地。代表性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邢台市四股弦剧团是演出该剧目的专业团体,现有演员40余人,剧目30余出。

魏县四股弦

编辑

魏县四股弦源于山东菏泽(曹州)一带,最早以民间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的。约1867年春,从山东来了一位乞讨艺人,名叫李成太,路过大名,到魏县乞讨,因会拉四弦,与魏县艺人瞎冬记、陈玉相结合,吸收当地小调,于清同治九年(1871年),在魏县北坡头村创建了河北第一个四股弦童子班。该剧种属于板腔体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文场主要用四弦胡、二胡、京胡、竹笛、笙等。四股弦的一些表演艺术和唱功调式等,曾经吸收了乱弹、河北梆子、京剧、武安平调等剧种的艺术营养,都渐渐渗透到这一剧种里,大量的外来营养,使其在表演风格、演唱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生、旦、净、末、丑行当日益健全。

北坡头村四股弦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表演生动、活泼、粗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善于塑造朴实高亢各种英雄人物的独特艺术风格。

北坡头村原有四股弦剧团3个,专业四股弦演员200多人,现直接从业戏剧人员100多人,兴盛时期全村男女老幼几呼人人会唱戏,个个都董戏,人们在平时说笑,红白喜事上用语全是四股弦戏剧的词,临村人戏说:“北坡头村连公鸡叫都是四股弦腔调”。

安阳四股弦

编辑

源于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山东省中东部。四股弦又名五调腔,吸收了二夹弦、河北梆子、丝弦、武安平调、落腔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四股弦。

四股弦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善于塑造朴实高亢的英雄人物。豫北地区老话常说“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

安阳解放初期,四股弦剧团演员文化水平较低,学员学戏全靠师傅口传心授,以心领神会为主,粗浅的脚本靠口授。通俗的道白,易懂重复的旋律,严重制约了剧种的发展。

1976年,我市重新恢复四股弦剧团,文化局领导将我调入该团,先后担任音乐唱腔设计、舞台艺术总监及乐队队长。为扭转被动局面,古装戏刚内部开放,我和团里部分业务骨干赴北京学习中国京剧团的《逼上梁山》,连夜抄剧本,移植并设计唱腔,加夜班教唱腔、合乐、响排、彩排,在安阳大剧院演出,大获成功。该剧在安阳大剧院连演一月,每天3场,场场爆满,在我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后移植曲剧《卷席筒》,在我市红光剧场及鹤壁中山剧场每天演出4场。四股弦鼎盛时期时,票房价值较高的优秀节目有《白蛇后传》《追鱼》《呼家将》七本和《少国公》三本等剧目。在1984年现代戏会演中,由程广林编剧,荣祖民导演,杨树立设计音乐唱腔的《苦梅逢春》获我市专业戏剧会演一等奖。

1988年以后,受影视艺术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戏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而年轻艺人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并在剧团中享有威望的很少。这些原因使四股弦的发展举步维艰,濒临危机的状况难以改变。由于剧团衰败,被合并到豫剧团。目前,我市只有民间个体的草台戏班,他们为发展弘扬四股弦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2010年,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剧种四股弦,我市创作了混声合唱《安阳颂》,当年由紫薇艺术团赶排演唱并赴北京参加中国第十届国际合唱节。在北京国际合唱比赛的大舞台上,男声的二本嗓甩腔赢得专家、各国合唱团队和现场所有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比赛荣获优秀奖第一名,并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厅参加展演。安阳的四股弦终于登上国际大舞台并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