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戏 编辑

传统文艺形式

赛戏赛戏

赛戏是一种曾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的古老剧种,是融民间祭祀与地方戏曲于一体的,具有浓郁边塞地方特色的传统文艺形式,赛戏形成于宋金时期,由于其历史久远,在戏曲界有“活化石”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赛戏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晋北地区文艺汇演中,朔县赛戏班演出了 《孟良盗骨》,之后赛戏绝迹于舞台。2007年,朔州大秧歌剧团曾做尝试性恢复演出并录像。

赛戏的表演来于周之“乡傩”、汉之“象人”、唐之“大面”,曾是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宗教祭祀表演艺术。

南宋陆游《放翁诗稿》中有“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河桥看赛神”的诗句;元初杜善夫散曲《庄稼不识勾栏》中也有“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的描写。金灭北宋,元灭金,明灭元,将大量的宫廷艺人俘掳到山西、河北一带编为乐户;新的朝廷还将旧朝大臣们的家属子女发配到山西一带,贬为失去人身自由的乐户。如新编《五台县志》记载:“明洪武间,五台有乐户十五家,建文末年,又有京城官绅,被贬为乐户,逐于五台。”封建法律规定,乐户世代以伎乐为生,专演赛戏并承揽民间婚丧鼓乐。据传五台县松台村的褚家班,应县的侯家班,其祖先均是明朝官宦,因获罪被发配晋北唱赛戏。因乐户居住地区交通蔽塞,虽然在1722年~1735年(清雍正年间)就取消了乐户制度,但在辛亥革命之前,晋东南和晋北的山区还有不少乐户存在,他们按当地的风俗,每年都要在一些庙会上演出赛戏和院本杂剧。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赛戏

类别:传统戏剧

历史渊源

编辑

赛戏表演 赛戏表演

《汉书·郊祀志》中的祭祀活动就叫做“塞”,六朝以后称“赛”。历史上的晋北地区十年九旱,因此祈求风调雨顺、驱鬼逐疫、追斩旱魃的赛祀活动很多。在举行赛祀活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赛戏,这种特殊的戏剧表演活动与赛祀活动混称为“赛”。所以,民间也把它叫做“神赛戏”。清代中叶,地方戏蓬勃兴起,赛戏受到冲击,但因其演出与赛祀活动合为一体,故未被其他剧种所取代,有些台口若请其他剧种,也需赛戏开台后方能演出。赛戏由地方乐户专业演出,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组成赛戏的专业班社。乐户家的女儿不能和普通人家通婚,也不能从事其他职业,因此便登台演赛戏,使该剧种成为晋北最早有女角登台演出的剧种。晋北窗花里的旦角人物,民间不叫戏女,而叫“赛女”。

晚清到民国年间,赛戏衰落。家庭班社纷纷解体,有的改唱北路梆子或其他地方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赛戏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晋北地区文艺汇演中,朔县赛戏班演出了 《孟良盗骨》,之后赛戏绝迹于舞台。2007年,朔州大秧歌剧团曾做尝试性恢复演出并录像。

赛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12日,赛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保护单位: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和文化体育中心、武安市文化馆、涉县文化馆、朔州市朔城区民间文化艺术团。

艺术特色

编辑

赛戏的演出,有固定的台口,固定的日期,以及相对固定的剧目。赛日即祭神日期,赛台又称赛坛,专门用来演出赛戏。农村多数地方没有专用赛台,赛戏一般在龙王庙、水圣堂或当地认为神威显灵的其他庙台演出。演出的固定剧目是《调鬼》和《斩旱魃》。 赛戏表演较为粗犷、原始。除祭祀活动中特有的表演程式之外,还吸收了民间舞蹈、民间武术等表演技巧。

戏中不设龙套,有将帅没有兵丁,有皇帝没有侍从。即使皇帝下诏,亦需自己宣读。脚色只有生、旦、净,没有丑脚。有的剧设有“引事”,该脚色时而为剧情解说员,时而为剧中角色。演出没有唱腔,只有道白和吟诵,吟诵时伴以锣鼓,起断句和烘托作用。所用乐器除锣鼓外,还有镲、铙、钹等打击乐,不用弦乐。赛戏的舞台陈设很简陋,通常仅一桌二椅,一挂大幔,两幅门帘。有时也将祭祀用的旗伞、面具等挂台上搭成神棚以点缀美化舞台。服饰穿戴受经济条件所限,亦很简陋粗糙,但面具造型生动,色彩鲜艳,风格古朴。赛戏在演出中,一出戏未开演前,有两个艳装浓彩的女演员坐在台口两旁供人欣赏,称“坐台子”,俗称“压板凳”。女演员一般是班主的女儿或儿媳,她们通常侧面而坐,偶尔转脸来,如扮相俊美时,台下观众便会喝起彩来,并往台上扔彩钱。在封建社会,乐户的社会地位非常底下,乐户家庭被称为“忘八家”,乐户子女被称为“忘八”。他们不得与庶民平等,不得与外族通婚,不得参加科考,只许操乐工贱业谋生。此俗反映了封建社会乐户女子受人戏弄的卑贱地位。

赛戏整体演出活动,包括祭祀仪式、民乐吹奏、戏剧演出、广场社火、说书讲史等几个部分。其所用乐器击乐部分有:大锣、大鼓、大镲;吹奏乐器有:笙、管子、唢呐、“扁连”等;吹奏曲牌有:“将军令”、“水龙吟”、“紧八拍”、“大雁落”等十多支曲子。赛戏特有剧目《调鬼》演出时,演员要戴鬼祟面具。赛戏的砌末里,有一把系了红绸子的“竹扫帚”,是赛戏剧种的一个标志。赛戏的舞台美术非常简单,体现出它的古朴、简练和鲜明的祭祀色彩。服饰有蟒、袍、披、巾等,但质地粗糙,制作工艺较差。在演出中,服饰的穿着,砌末的运用,多有不讲究之处。赛戏特有的演出习俗,如:坐台子、吹台子、刮街、抓集、说夜书等,充分体现了赛戏的古老性、祭祀性和边塞文化的特色。

主要剧目

编辑

赛戏属吟诵体戏曲,无唱腔和唱腔音乐,只有锣鼓击乐,以断句烘托气氛。赛戏剧目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祭祀性的特有剧目,如:《调鬼》、《斩旱魃》等;另一类是一般性的演出剧目,约有六十余个,从题材上看,可分如下几种:①佛道度化。如《佛印寺》、《司马貌夜断三国》等。②历史故事剧目。如《三英战吕布》、《孟良盗骨》、《单刀会》、《出幽州》等。③其他剧目。如《双园义》、《三捉》、《陈愣子夺印》等。

传承保护

编辑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赛戏”项目保护单位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和文化体育中心、武安市文化馆、涉县文化馆、朔州市朔城区民间文化艺术团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