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太公故里 编辑
姜太公故里,位于河南省新乡卫辉市西北十二公里处。太公镇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的姜氏、吕氏宗亲会都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卫辉市太公镇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姜太公故里是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姜尚(姜子牙)的诞生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
中文名:姜太公故里
地理位置: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 453141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年 全天开放
门票价格:20元
著名景点: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河南省新乡市
太公钓鱼处与太公故居
公元前1210年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生于卫辉市太公镇吕村。姜太公亦称吕太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我国西周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也是我国二百多个姓氏的血缘始祖。这个传奇色彩颇为浓厚的历史人物,单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记载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吕望、周望、吕牙、吕尚、姜望、望尚、师望、姜公、姜老、吕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个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记载着太公泉原叫“姜塬”。据《竹书纪年》上说,姜太公仙逝于“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终年一百三十九岁。葬于卫辉太公泉。
姜太公故里
姜太公故里标志由北京多样达品牌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肖红教授设计。标志以篆刻“姜”字印为主体印象,形态为瓦当形状。“姜”字的上部为“羊”,表明“姜”姓始自伏羲,羲从羊,是驯化羊而得姓。篆刻上的阙形图案,表明了姜太公“故里”的寓意。太公湖
《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今河南卫辉市)也。”历史上第一个给太公故里定位的是东汉史学家高诱在注释《吕氏春秋·首时》和《淮南子·汜论》时,两度把姜太公注释为“河内汲人”。《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沿者,东海上人。”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魏之汲邑人".(卫辉市太公镇吕村)《水经注》载:“(汲县)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常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载在《经》、《传》。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竟茂,相传云:太公故居。” 宋氏著名学者罗泌在所著《路史.发挥》中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编》载:“去汲县治北二十五里,崇岗巉岩,林木丛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庙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县志》载:“太公泉在县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余里,伏流入地。太公泉东,太公之故居也。” 清制作《水经注》附图,对太公泉为太公故里,标示明确。 权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对“太公汲人”有明确认定。《河南通志》载:“吕尚墓,在府城(即卫辉府,今日卫辉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徒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北宋宰相吕蒙正留下族谱,现在可以看到的洛阳《吕氏宗谱》沿袭先人记载《齐太公传系图》称:“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卫辉府汲县人。” 南宋时学者吕祖谦编撰的《吕氏世系谱》、朱熹在《吕氏世系谱序》中称:“商纣之际有吕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县人。” 台湾《吕氏族谱》记载:“太公于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台北市的《姜太公谱图》记载:“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县(今卫辉市)……”1990年第三届全国吕尚学术研讨会暨吕氏宗亲会在广州潮州卢岗召开,编辑出版了《吕氏族谱》,族谱写明:“太公吕尚公,河南汲县人。”西晋河内郡汲县县令卢无忌,为太公后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齐太公吕望表》,文曰:“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该碑虽已失落,但故宫博物院等处藏有不同时期的拓片。《吕望碑》,全称《修太公吕望祠碑》。该碑为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并正书。该碑虽已失,但卫辉博物馆藏有拓片,《金石萃编·卷三十二》载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卢元忌置碑僻据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阴面镌刻了尚姓参与立碑的官员和平头百姓约八十余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贵实物资料。在太公泉镇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庙内,现保存清朝乾隆巡抚毕沅立的“齐太公故居”碑。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西北地的山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卫辉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茔葬处。”
封神谷
姜太公故里
姜太公第100代孙吕梁先生,广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数十年从事文史、考古、牒谱研究工作,他经多方考证,1995年撰写了《吕尚新考》,认定:河南卫辉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广东、广西和中州吕氏宗亲会代表团云集太公墓秉诚谒拜,他们说:“卫辉太公泉是姜太公生养死葬之地,我们不愿也不会认错坟山,拜错祖宗。2001年10月台湾姜太公第101代孙姜竹先生的题词是:“河南卫辉姜太公诞生地。” 2001年10月24日—27日,《中华吕姓》座谈会在广东省潮阳市峡山东明大厦举行。广东吕炳雄先生书:“河南卫辉太公泉姜太公诞生地。” 当代太公后裔,2003年出版的《中华吕姓》主编吕心惠(河南登封人)、吕南明(广东人)、研究族史的学者浙江吕连起、吕居清、吕龙德、洛阳人吕明月、吕俊海、登封人吕林等人分别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并至太公墓前虔诚祭拜。香泉寺
著名学者李志清先生写的《姜太公故里在汲县》获中央文明办论文优秀奖,并载入房立中主编的《姜太公全书》一书。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有关人员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的封地,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考证,均未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和任何历史遗迹。他们最后来到豫北卫辉,关于吕尚是汲县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和历史遗迹。因此,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书库·吕》中认定:“卫辉市太公泉为太公故里。” 陕西宝鸡学者胥鼎的论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后裔探讨》刊登在陕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钓鱼台》一书中,载曰:“汲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外的太公泉乡前太公泉村,村里有太公泉、太公庙、太公祠、太公墓,这就是姜太公故里。”2002年农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里(太公泉)举办了中国卫辉首届太公文化节暨太公诞辰纪念大会,来自郑州、山东、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形成共识,一致认定卫辉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并定位姜太公为谋圣。专家张新斌同志2006年1月21日,发表题为:“大谋圣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证据说明姜太公故里在卫辉无可非议。2005年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战与姜太公》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实论证姜太公故里在卫辉是可信的。
上古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又称吕尚,太公望,其功业彪炳史册。
司马迁著《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者,东海上人”
《吕氏春秋》讲:东海上,乃"东夷之土".东夷指当时东方各少数民族,东夷之土,
即泛指淮河中下游这些少数民族居住之地.而安徽的临泉县正处在"东夷之土",即"东海上"之地。
(4)在1958年整挖涎河时,在姜寨集东首二里处的涎河边,挖一巨型石碑,上刻"姜尚故里"四个大字.此碑当时运至县政府保存,许多健在人都见过此碑,后来经过"文革"等运动,此碑不知去向.据专家分析鉴定,从"姜尚故里"四字的形体结构看,大致可确定是汉代碑刻.这就有力地证明,远在汉朝时,姜寨就已被确定是姜子牙的故里.姜子牙的故里在姜寨,也得到一些大型工具书的认证.《中国县市概况》"临泉"条有:"姜尚,临泉县人."《安徽人物大辞典》"临泉"条有:"姜尚,临泉县姜寨人."姜太公故里,位于 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秦楼街道办事处冯家沟村。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先秦称黄海为东海,这里曾是东夷人的家园,后来又建立过以"齐"为名的诸侯国。《孟子.离娄》: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中论.亡国》:昔伊尹在田亩之中,以乐尧舜之道,闻成汤作兴,而自夏如商。太公避纣之恶名,居于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亦自商如周。
《十七史百将传》: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先祖尝封于吕,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于周西伯。
《广名将传》卷一《吕尚》: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从其先祖封于吕,故名吕尚,字子牙。尚抱经天纬地之才,尝著有《六韬》,备言阴阳,遂为兵书之祖。
《武经七书汇解.太公六韬》:太公姜姓,名尚,字子牙,东海上人。
《汉书.董仲舒传.仲舒对武帝问》:"爱施兆民,故太公起于海滨而即三公之位。"
《圣贤群辅录》引《尚书大传》: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皆率其族曰:"盍归乎!吾闻西伯昌善养老。"
《荀子.君道》: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州,东夷古国名,也叫淳于,姜姓,在东吕之北,今山东东部。(见《世本.姓氏篇》、鲁桓公五年《左传》疏引及《通志略.氏族略》)
《战国策.秦策》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庸……。"
《后(汉)志》:"琅邪西海,太公所出,又钓于棘津,今存。"
《沂州府志》载:日照县有棘津,在城东二十里,去东海里许,旧迹尚存。
《后汉书》亦载:西海县(即海曲县,东汉改)系太公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东吕乡和棘津,位于黄海之滨,在今山东省日照市。
刘昭注引《博物记》: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
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
《元和郡县图志.密州》、《太平寰宇记.密州.莒县》:汉海曲县故城在县东百六十里,属琅邪郡,有盐官。
《博物志》曰:"此地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
《太平御览》七一引《水经注》: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以钓干周。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为帝师。
《齐乘》卷四《古迹》:海曲城,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
据《太平寰宇记》:"汉海曲城在莒县东百六十里,属琅琊郡。"西汉之"海曲"即今之日照。
清雍正《山东通志.秩祀》:诸城县县学东,祀周太公望。《博物志》:"太公居东吕乡,钓于棘津。"县城南有棘津,莒州东有东吕乡,即今之日照县也。
《续山东考古录.沂州府.补遗》:日照县,太公出于东吕乡,《路史》谓即莒国。《大清一统志.沂州府.山川》:东吕乡,在日照县东。旧志:"姜公台在县东北二十里,去海里许,旧址尚存。台旁溪水清涟,即太公钓处。"
《西海征》:今县东二十里,去海里许有姜太公故址。其旁溪水清涟,即棘津也,质之诸书,若合符节。
《炎黄氏族文化考.三邾土著为东夷炎族》:吕为莒之初文,二字通用。故莒有东吕乡、东吕里。
《博物志》谓太公望所出。汉有吕母,皆其氏族。吕者,神农所自出。当是莒县、日照、赣榆一带之土著,因皆炎族也。
《宝鸡县志》:吕尚,东海上人,姓姜字子牙,炎帝之裔,伯益(夷)之后,掌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封于吕,故姓吕。避纣乱居东海,闻西伯善养老,乃隐于渭滨。……事载《史记.齐世家》。著有《丹书》、《阴符经》、《六韬》。
《炎黄氏族文化考.炎黄二族之分》:太公即东夷之人也。太公姜姓,祖为伯陵。伯陵,神农之后,世系班班可考。是东夷为神农苗裔矣。
清光绪《日照县志.古迹》:东吕乡,棘津。原注一:
《元和志》:"海曲故城有东吕乡,本太公望所出。"原注二:城东二十里,去海里许,一名姜公台。
《日照县志.人物》:太公望,居东海之滨。
《续汉书o郡国志》琅邪西海县注:"太公吕望所出,有东吕乡。"
《元和志》、《寰宇记》、《齐乘》略同。今县东有水,曰棘津。津上有太公钓台。台侧旧有祠。
《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日照县》:日照、古东吕乡,汉为海曲县、宋置镇,金升为县,清属山东沂州府,民国隶属胶东道。古迹:棘津,在城东二十里,距海里许。太公吕尚钓于棘津,即此。
《中国人名辞典》:吕尚,周东海人,四岳之裔,本姜姓,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字子牙。
《史记.陈杞世家》说"伯夷之后至周武王复封于齐,曰太公望,陈氏灭之。"由此可知,姜太公应是东方土著,周复封姜姓于齐,是采取齐人治齐的政策。
《后汉书.郡国志》西海注引《博物志》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
《战国策》说:"太公望,齐之逐夫。"鸟恋旧林,人思故乡,落魄游子,失意宦人尤其如此。因而太公第一步归隐山东是合乎情理的,非常自然的。
《山东古国考》、《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是"东海上人";
《吕氏春秋》也说是"东夷之士"。可见太公的原籍为山东。
《路史.国名纪》因说:"而太公乃出东吕,吕,莒也。"清代考据家阎若璩进一步提出:姜太公故里为山东莒县东吕乡。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也说:"太公是山东土著的姜姓,是无可怀疑的。" 又据世界卢氏源流研究会案内资料记载,姜太公的出生地是日照。卢氏为姜氏后裔。现经美国考古专家组同山东大学联合考察认证,在四千年前,日照市两城镇(距市区十八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而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发达地区,才能造就一代"武圣"姜太公。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