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眠画罗汉记 编辑

明代文学家黄淳耀作品

李龙眠画罗汉记李龙眠画罗汉记

李龙眠画罗汉记》是明代文学家黄淳耀创作的散文。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李龙眠画罗汉记

作者:黄淳耀

创作年代:明代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概况

编辑

作品名称:李龙眠画罗汉记

作品原文

编辑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1),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2),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3),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4)。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5),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6),目皆下视,口呿不合(7)。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8)。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9),共舁一人以渡(10)。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11),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12),缬纹皆见(13)。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14),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15)。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16)。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17),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18)?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19),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20),当即此意。

注释译文

编辑

作品注释

(1)漫灭:磨灭看不清。

(2)值:遇到。

(3)跽(jì)两膝跪着,上身挺直。

(4)哂(shěn):微笑。

(5)踞:倚靠。

(6)策杖:扶着拐杖。

(7)呿(qū):张口。

(8)承以首:顶在头上。

(9)鬅鬙(péng sēng)头发散乱的样子。

(10)舁(yú):抬。

(11)伛偻(yǔ lǚ):驼背。

(12)喙(huì):嘴。

(13)缬(xié)纹:皱纹。

(14)跣(xiǎn):光脚。

(15)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

(16)锡:锡杖。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行。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高僧的传说。

(17)作止语默:活动、休止、说话、沉默。

(18)警发:警示、启发。

(19)太清楼:北宋真宗藏书画处。吕真人:吕洞宾。相传为八仙之一。俨若:很像。孔:孔子。老:老子。

(20)轻扬:超脱尘世的样子。

作品译文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只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而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真是令人奇怪。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作品赏析

编辑

这篇文章选自《黄陶庵先生全集》卷七。李龙眠,即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擅长画山水佛像。文章描绘了李龙眠所画的一幅十八罗汉渡江图,按“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三种类型,一一勾勒出画中人物的不同神态和动作以及相互关系,生动地展现了画家的艺术功力。结尾点明画家的用意,是要说明十八罗汉渡江像平常人一样艰辛,并不像人传说的那样有“锡飞杯渡”的本事。读此文,使人如见原画,又了解了画家的寓意和笔法特色。

语言品味

1.“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

此句描写背负罗汉渡江的童子的状貌神情,刻画细致入微──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抿得紧紧的,仿佛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徒手渡江已是艰辛,更何况是背负一人而渡呢?真是不堪其重啊。

2.“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老人在一个已经渡江的罗汉的帮助下正在登岸,嘟着嘴,皱纹毕现,其神情正与“貌老”相合。渡江艰难加之年老,所以更见艰辛,嘟着嘴,眉头紧皱,仿佛用尽全身气力,神情刻画十分形象。

3.“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这位已渡江的罗汉,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这种渡江后的怡然自得,与未渡者和方渡者怕渡江、苦渡江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了渡江的艰难。

作者简介

编辑

黄淳耀(1605—1645),原名金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1643年(崇祯十六年)进士,不受官职,家居。1645年(弘光元年)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自缢。门人私谥为贞文先生。著有《陶庵集》、《山左笔谈》。黄淳耀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3岁读千字文,5岁读四书五经,14岁县试名列前茅,17岁补博学弟子,人称“黄家千里驹”。由于诗文出众,受到“嘉定四先生”中程嘉燧的欣赏,并推荐给常 黄淳耀像熟大诗人钱谦益家执教蒙馆。黄淳耀十分痛恨华而不实的八股文,与门人陆元辅组织“直言社”,倡导经世之用、言之有物的文章,名重一时。崇祯十六年(1642)中进士,因生性耿直,不满朝廷黑暗,不愿做官,宁愿返乡教书,淡泊一生。

1644年,清兵入关,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强令汉人剃发蓄辫:“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激起强烈反抗。1645年闰六月,嘉定各地自发组织乡兵抗清,共推乡贤侯峒曾、黄淳耀为领袖。侯、黄领导义军守城廾日,杀清江南提督李成栋之弟李成林,至七月四日,终因寡不敌众,城陷。侯峒曾不降,投叶城自尽。黄淳耀上吊自裁于西林庵,留下绝命书:“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异日夷氛复靖,中华士庶,在见天日,论其世者,当知予心!””死年41岁,其弟黄渊耀随兄而去,仅22岁,门人私谥贞文。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无等法师含泪用笔在一旁写下“留碧”两字。黄淳耀死后,其弟子陆元辅将其遗像悬挂於书房,朝夕瞻拜,终生不辍。

黄淳耀精研经籍,造诣深粹,诗文旧然成家,间有感讽时政之作,著有《山左笔谈》、《陶庵集》。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评其诗“浑然天成,绝无懦响”。黄淳耀崇拜陶渊明,故有陶庵号,文章质朴淡雅,如《李龙眠画罗汉记》、《顽山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被人推崇,有的还入选学生课本。钱大昕曾赞言:“公之文章,青天白日;公之心地,寒冰颢月。”

淳耀善书,法颜真卿,亦工绘事。

下一篇 叶池

上一篇 黄渊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