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 编辑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аде́ев,1901年12月24日一1956年5月13日),苏联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代表作品有《毁灭》《青年近卫军》等。法捷耶夫出生于特维尔省基姆拉市。1912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期间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19年,在远东参加工农红军。1921年,秋进入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2年,创作中篇小说《泛滥》崭露头角。1924年,后受党派遣,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莫斯科担任党的领导工作。1927年,开始在莫斯科从事文学活动;同年,创作长篇小说《毁灭》。卫国战争爆发后,担任《真理报》和新闻通讯社记者。1946—1954年,担任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1949年10月,率领苏联文化代表团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6年5月13日,因不堪重病和精神抑郁自杀。
法捷耶夫
1912年,开始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期间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开始参加布尔什维克的地下活动;秋天,正式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次年,化名布雷格,在远东加入工农红军游击队;秋天,与表兄伊戈尔回楚古耶夫卡村,转到别符兹涅尔领导的游击队。1920年4月,在与日本干涉军的战斗中负伤,赴布拉戈维申斯克担任人民革命军第二阿穆尔旅政委。
1921年3月,出席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同年秋进入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兼任莫斯科河南岸区党委及“红色联盟”工厂党委工作。
1922年,创作中篇小说《泛滥》,开始崭露头角 ;1924年,中断矿院学习,前往北高加索参加库班一黑海州委工作;5月,当选为克拉斯诺达尔区委书记。年底,到顿河罗斯托夫任《苏维埃南方报》编辑。1925年,担任北高加索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理事会成员。
1926年,担任“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理事会执行局成员。1927年起,开始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运动;同年,创作长篇小说《毁灭》,该作品以国内战争为题材,描写了共产党员的战斗生活。
1929年9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和《黑色冶金业》 。前者描写了一个不开化的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变化,后者则反映了苏联工业战线的斗争。
1937年,发表《谢尔盖·拉佐》,这是其首次发表特写作品;次年,先后发表特写《谢尔盖·拉佐是怎样牺牲》《米哈伊尔·瓦西利耶维奇·伏龙芝》。1939年,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担任《真理报》和新闻通讯社记者,同肖洛霍夫采访加里宁战线 ,发表战斗相关政论文章和特写。1944年,出版特写集《封锁时期的列宁格勒》;1945年,创作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歌颂了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次年,被授予斯大林文学奖。
1946年,开始担任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 。1949年10月,率领苏联文化代表团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并创作随笔散文《在自由中国》。次年,担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被赫鲁晓夫政府以疗养为名解除作协总书记职务,保留理事会主席。
1956年3月,编写文集《三十年间》 ;5月13日,在不堪重病和精神抑郁的情况下,在家中开枪自杀,享年54岁 。苏联政府曾宣布法捷耶夫死于酗酒,直到1990年其绝命书被公开才揭开真相。
作品体裁 |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中篇小说 | 《泛滥》 | 1922年 |
中篇小说 | 《逆流》 | 1924年 |
长篇小说 | 《毁灭》 | 1927年 |
长篇小说 | 《最后一个乌兑格人》 | 1929年 |
长篇小说 | 《黑色冶金业》 | 1929年 (未完成) |
特写 | 《谢尔盖·拉佐》 | 1937年 |
特写 | 《谢尔盖·拉佐是怎样牺牲的》 | 1938年 |
特写 | 《米哈伊尔·瓦西利耶维奇·伏龙芝》 | 1938年 |
电影剧本 | 《彼列科普》 | 1940年 |
特写 | 《破坏的恶魔与建设的人》 | 1942年 |
特写 | 《大卢基》 | 1943年 |
特写集 | 《封锁时期的列宁格勒》 | 1944年 |
长篇小说 | 《青年近卫军》 | 1945年 |
散文 | 《在自由中国》 | 1949年 |
文学评论 | 《论鲁迅》 | 1949年 |
作品集 | 《三十年间》 | 1956年 |
参考资料: |
家庭
法捷耶夫的父亲亚历山大·伊几诺维奇当过乡村教师,母亲安托尼娜·拉季米罗芙娜是位医生。1905年,父母离异。母亲与维尔诺(今维尔纽斯)的社会民主工党成员斯维季奇结婚,继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为后备役军医,1917年因瘟疫去世。母亲在二月革命中支持布尔什维克党,被选为县农民大会代表。
主题思想
法捷耶夫的早期作品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它们都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以共产党员的战斗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 。卫国战争时期,法捷耶夫的作品以政论和特写为主,善于运用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残并歌颂了苏联人民的英勇斗争。
艺术手法
法捷耶夫创作初期,尚没有找到鲜明准确表达新内容的艺术形式,受到当时流行的“破碎的散文体”影响,用的是一种没有从属句子的形式主义语言,都是一些三、四个字一句的短语。又受超自然比拟法的影响,如把人比作“一块野兽的肉"、“虱子”、“牡鹿”等,对于读者来说不易理解。后来逐渐改变这种手法,到《毁灭》出版时,这种手法已经没有明显表露 。创作中后期,法捷耶夫在记叙中常插入抒情和议论,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强烈的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格外鲜明,主题更为突出。法捷耶夫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把严格的现实主义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分析、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抒情笔调进行了有机的统一。
法捷耶夫的作品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的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文学家、教育家鲁迅 评)
斯大林的“工具人”
法捷耶夫生活照
法捷耶夫年轻时极其热爱布尔什维克党,把斯大林视为党的化身,对他赤胆忠心、肝脑涂地。他曾对爱伦堡说:“我最怕母亲和斯大林,但也最爱他们两人。”而斯大林把法捷耶夫当成“文学总管”,通过他领导文学。法捷耶夫负责解释、贯彻、执行他的每项指示,以表达他的好恶和情绪变化。但法捷耶夫真心热爱文学事业,美学趣味与斯大林并不相同,对作品往往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自尊心很强,这对双方来说都是致命伤 。20世纪30年代,作为“拉普”领导人的法捷耶夫,参与了对许多作家不公正的批判,造成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这虽然来源于上层政治的错误,但法捷耶夫也难以摆脱千系。到1956年许多作家被平反和恢复声誉之后,法捷耶夫遭遇了空前的压力。很多作家认为法捷耶夫在那次镇压中是有罪的,他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为这些作家提供保护 。而法捷耶夫逝世后,他的传记作者茹科夫经过长时间调查,翻阅了被捕作家的档案,并没有发现在被捕作家材料上有法捷耶夫的签字,也没有看到由法捷耶夫署名的任何检举材料。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