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兹九 编辑
沈兹九(1898—1989),名慕兰,女,德清城关镇人。早年毕业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秋东渡日本,就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艺术科 。
中文名:沈兹九
籍贯:德清城关镇
出生日期:1898年
逝世日期:1989年
毕业院校:浙江女子师范学校
性别:女
沈兹九
1929年,沈兹九来到上海。1934年2月,她在《申报》上开辟“妇女园地”,传播进步思想,在主编史良才遭到国民党特务狙击后,“妇女园地”被迫停刊。不畏强暴的沈兹九于这年7月在上海创刊了《妇女生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号召妇女抗日救亡。
第二时期
“五四”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迅速发展起来的妇女报刊还有《妇女声》、《中国妇女》、《妇女共鸣》、《女声》等,这些妇女报刊动员广大妇女投身反帝反封建和争取妇女自身解放的斗争,继续为争取男女平等而摇旗呐喊。《妇女生活》在当时发行量已达到2万份,成为有很大影响力的女性报刊。
1935年12月21日,沈兹九参与和发起成立上海妇女救国联合会,继而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筹备和领导工作。《妇女生活》成为上海妇女界救国会的刊物。
1936年11月22日,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被捕,全国震惊。沈兹九参加了宋庆龄、何香凝带头签名发表的《救国入狱》宣言,提出:“如爱国有罪,愿与‘七君子’等同受处罚。如爱国无罪,则与沈钧儒等同享自由。”她随宋庆龄等人赴苏州,带着铺盖要求国民党高等法院羁押,使国民党当局非常尴尬,赢得了全国舆论的声援。
第三时期
不久,上海被日军占领,成为“孤岛”,沈兹九撤退至武汉。这个时期,她任战时儿童保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主管《妇女新运》会刊,团结各界妇女爱国力量,支援抗战。
就在武汉沦陷前夕,沈兹九赴重庆,由邓颖超、钱俊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发生后,她根据党的指示,几经辗转,来到新加坡,协助胡愈之工作,在共同的工作中,二人产生爱慕之情,不久结为伴侣。
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沈兹九和胡愈之创办南洋出版社,出版《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月刊等,继续宣传进步思想。1948年,沈兹九回到祖国怀抱,她从东北解放区转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加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
建国后
建国后,沈兹九历任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宣传教育部长兼《新中国妇女》月刊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1989年12月26日在北京病逝。
弟弟:沈西苓
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德清人。民国2年〈1913〉随家迁居杭州。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5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时结识戏剧家秋田雨雀等人,使他在艺术上有所升华。13年,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实习美工,17年回国。20年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天一、明星等影业公司任职,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等影片。26年转入联华电影公司。为纪念鲁迅,曾计划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但未能如愿。接着又将曹禹的《日出》改编成电影。于7月中旬开拍,因“八一三“抗战爆发而停顿。次年夏,加入中央电影场,任编导委员,拍摄以抗战为题材的《中华儿女》编写电影剧本《神鹰》、《大时代的小人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