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七号 编辑
神舟七号(Shenzhou VII ,简称:神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七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于2008年9月27日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于2008年9月28日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开启了中国的新篇章 。
中文名:神舟七号
外文名:Shenzhou VII
所属国家:中国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返回地点:内蒙古主着陆场
发射日期:2008年9月25日
返回日期:2008年9月28日
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历史背景
1992年9月,中共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工程前期通过实施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以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具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 。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成功。
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二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获得了相关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基础 。
研发进程
神舟七号
2008年6月16日,神舟七号及运载火箭在垂直装配厂房进行吊装工作 。(图集来源: )
2008年6月18日,神舟七号及运载火箭,“神箭”和“神舟”在垂直装配厂房对接装配工作 。
2008年7月10日,神舟七号从北京空运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并转运至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装测试厂房,进行组织及测试工作 。
2008年7月18日,神舟七号在载人航天发射场飞船整装测试大厅进行三舱对接工作 。
2008年7月28日,神舟七号进行飞船系统测试工作 。
2008年8月5日,执行神舟七号发射任务的长征-2f运载火箭抵达载人航天发射场 。
2008年8月27日,神舟七号进行扣装整流罩工作 。
2008年8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和长征-2f火箭进行组装工作 。
2008年9月20日,神舟七号、长2F火箭和逃逸塔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
2008年9月22日,发射区对神舟七号及运载火箭进行了各项功能检验和系统间接口检查 。
2008年9月23日,神舟七号完成发射场区最后一次船箭地联合检查 。
飞行乘组
图片 | 翟志刚 | 刘伯明 | 景海鹏 |
姓名 | 翟志刚 | 刘伯明 | 景海鹏 |
性别 | 男 | 男 | 男 |
职务 | 指令长 | 协助员 | 协助员 |
参考资料: |
飞船系统
神舟七号飞船高9米,最大内直径2.5米,能够航天员自由活动的空间约6立方米。飞船的主要结构是“三舱一段”,从上到下依次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最顶端的附加段 。
轨道舱
位于飞船前段,通过舱口与后面的返回舱相通,外形呈圆柱形,是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期间的生活舱、试验舱和货舱,比返回舱宽敞,可以安放大量实验仪器和生活物资,是航天员进行科学实验、生活起居的空间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之后,轨道舱可以继续的留轨工作达半年之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中国未来空间站的一个雏形 。
返回舱
直径达2.5米,位于飞船中部,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因而必不可少。通常采用无翼的大钝头旋转体,这种简单外形,具有结构简单、工程上易于实现等特点,其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舱内设置了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座椅前下方设有仪表盘和控制手柄、光学瞄准镜,还装有通信设备等最必需的设备 。返回舱只是航天员在起飞和返回的时候工作和生活的的地方,一般进入太空之后的生活其实都是在轨道舱中进行的。返回舱的上面就是轨道舱,飞船进入太空之后,航天员要由返回舱进入到轨道舱中做一些科学试验 。
推进舱
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即为飞船提供动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 。推进舱顾名思义就是产生推进的作用,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和返回过程中重要的动力装置。当其与返回舱分离之后,就失去了作用,也随之进入大气层燃烧焚毁掉了。其两侧的是太阳能电池板,可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给飞船使用 。
过渡段
位于飞船顶部,用于与其它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测 。
神舟七号飞船
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飞船搭载的是中国研制长征二号F遥七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CZ-2F)是捆绑四枚助推器的两级运载火箭,采用N2O4/UDMH推进剂,可安装上面级,起飞重量为480吨,火箭全长58.34米,一二级直径为3.35米,助推器直径为2.25米,整流罩直径为3.8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8500千克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研制总体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指挥:荆木春;总设计师:容易 。
长征二号F火箭将用于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把3名航天员送入预定轨道并进行空间出舱活动。与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共有36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特别是针对以往火箭上升振动较大,进行了改进设计,改善了航天员乘坐的舒适性;还在火箭关键部位安装遥测图像测量装置,可实时监视和记录火箭主要飞行动作 。
神舟七号发射过程
测控通信
神舟七号测控通信动用了5条远洋测量船,其中,远望五号、远望六号船是首次参加航天测控任务的新船,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船是旧船。
参加任务的测控站,为5个固定测控站,2个活动测控站;位于主着陆场的活动测控站将首次为测控通信系统提供支持,承担伴飞卫星的测控通信任务 。
中国国外的测控站则在神五、神六时使用的纳比米亚站、马林迪站和卡拉奇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智利的圣地亚哥站,共计4个中国国外测控站 。
着陆场区
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以西地区,(60×60)平方千米见方的区域,其外围还有一个应急扩大区,范围扩大到170千米。
副着陆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南部分,其正常区域范围和扩大区域范围与主着陆场相当。
应急着陆区分为四块。一是火箭上升段,上升段应急着陆区有两块,分为陆上应急着陆区和海上应急着陆区。陆上应急着陆区分为一号责任区、二号责任区和三号责任区,长度将近1860千米;海上也设有三个应急降落区,分A区、B区和C区,其中A区长900多千米,B区长600多千米,C区长近400千米,宽度都是100千米。
运行段也有两块应急着陆区,一块位于中国国内,为应急着陆区,第二块于中国国外,共计七个应急着陆区,这七个应急着陆区分别在澳大利亚、北非、北美、南美等地区 。
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预定轨道运行 。
在轨飞行
2008年9月26日,神舟七号完成变轨工作,进入高度约343千米的圆形轨道,并准备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翟志刚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并释放了伴飞卫星,伴飞卫星对飞船进行了摄像和照相工作,舱内航天员与北京飞控中心进行了天地通话 。
翟志刚出舱
翟志刚太空漫步
神舟七号航天员
返回着陆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
2008年10月1日,神舟七号返回舱开舱暨搭载物交接仪式举行 。
神舟七号航天员返回
航天员返回地球
神舟七号航天员返回
飞行任务
任务目标
神舟七号主要目的是为了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按计划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飞行数据终计划等空间科学技术实验 。
任务实施
1、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
2、飞船运行期间,2名航天员进入轨道舱,分别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行出舱活动准备,其中1名航天员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3、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飞卫星;同时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4、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
任务特点
1、技术跨度大,航天员由舱内活动转向舱外活动,这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一个重大跨越。实现出舱活动必须突破飞船其他舱的吸附压,载人航天服的微机电,航天出舱活动的地面模拟训练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需要完成舱外航天服等的研制。在只进行了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就实施航天出舱活动,这在技术上的跨度是很大的。
2、任务风险大。本次任务除了存在发射和回收这两个风险高度的出舱外,还增加了航天员出舱这个高风险的时段,主要表现是航天员的出舱活动的顺序很难在地面进行完全全过程的真实的模拟训练。部分新研产品和新技术是首次进行飞行验证。此外,这一次也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载三个人的满负荷的飞行,这些都增加了飞行任务的风险。
3、航天员自主工作能力强。这次飞行任务当中,航天员要在轨对舱外服务进行组装测试;在失重环境中操作时间长,强度大,自主性强,与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当中航天员的操作相比有质的差别;因此可以说航天员的操作质量直接关系到这次的任务成败。
4、实施难度大。为了满足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要求,飞行产品技术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飞船进行了227项的变化,火箭进行了36项;必须确保舱外航天服和飞船其擦藏的安全可靠,航天员的各项操作要准确无误,测控通信要连续地稳定,飞行控制要及时准确;其对航天员的素质,对飞行产品,对地面支持保和飞行任务的组织指挥控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参试系统庞大,神舟七号任务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出舱活动阶段的测控的连续,增加了测控船和境外地面测控站;并首次进行了中计飞行的数据传输实验,构成了陆海空天的立体参试体系。飞船测控和航天员的搜救就动用了9艘船舶,30多架飞机 。
搭载物品
2008年10月1日,神舟七号返回舱开舱暨搭载物交接仪式举行,主要包括:
1、“飞天”舱外航天服手套;
2、出舱航天员展示的手绣五星红旗;
3、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
4、由健在老红军老将军签名的三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5、两岸民众祝福录音U盘、丝质中国地图、江西三清山濒危植物物种等 。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关键突破
神舟七号在方案设计、系统研制过程中,进行了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
1、气闸舱与生活舱一体化设计技术。轨道舱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兼作航天员生活舱和出舱活动气闸舱,增加了泄复压控制功能、出舱活动空间支持功能、舱外航天服支持功能、出舱活动无线电通信功能、舱外活动照明和摄像功能、出舱活动准备期间的人工控制和显示功能等。
2、出舱活动飞行程序设计技术。在出舱活动飞行程序设计上,考虑运行轨道、地面测控、能源平衡、姿态控制、空间环境适应性等多种约束条件,通过合理、优化配置飞船的资源,设计出具备在轨飞行支持出舱活动的程序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航天员的生理条件、舱外航天服的工作状态,进行飞行期间的航天员操作项目编排并生成船上的自动控制程序,使飞船自动控制与航天员手动操作项目匹配、协调。
3、中继卫星数据终端系统设计及在轨试验设计技术。神舟七号装载了中国中继卫星系统的首个用户数据终端系统,进行了国内首次天地数据中继系统数据传输试验。
4、航天产品国产化技术与应用。对部分关键器件、组件采用了国产化产品,对于促进航天科技,带动中国相关科学技术进步,发展自主创新型科技具有重要意义。
5、载人飞船3人飞行能力设计与应用技术。按照3人人体代谢指标设计、配置了环境控制设备,提供可容纳3名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空间,设计了3人指挥、操作、协同关系程序。
6、伴飞卫星释放支持及分离安全性设计技术。为伴飞卫星提供了释放平台和释放能力,解决了伴飞卫星释放后对飞船的安全性影响问题 。
太空保障
神舟七号的航天食品主要分为六大类,包括主食、副食、补水食品、高能压缩食品、即食食品,还有调品,总数共计80多种。
对比神舟六号,最主要的增加了高能压缩食品,还有另外一类相当于鱼香肉丝、红烩猪排、蘑菇这一类常规炒菜的产品;同时还新增了水果片,以冻干形式处理保存,几种水果放在一块,吃一片水果片,相当于吃到几个新鲜水果 。
太空实验
1、航天员出舱活动。目的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员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2、伴飞卫星试验。按计划,航天员出舱活动结束后,会释放伴飞卫星,围绕轨道舱进行伴飞试验,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试验和验证卫星在轨释放技术和伴随飞行技术。
3、开展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电池基板材料外太空暴露试验。目的是研究外太空环境引起材料特性衰变、改性的机理和探索用于提高航天设备中机械运动部件固体润滑材料性能的技术途径。
4、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
绕飞试验
2008年10月5日18时14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严密监视和精确控制下,神舟七号伴随卫星顺利实现了在4×8千米椭圆轨道上环绕气闸舱飞行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小卫星伴随绕飞试验取得成功。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顾胜介绍,伴随卫星于9月25日搭载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并于9月27日被成功释放。此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伴随卫星进行了持续跟踪测轨,确定了精密轨道参数,制定了“多天多次变轨,逐步逼近绕飞”的控制策略。9月30日至10月5日,先后进行了三个阶段共六次轨道控制,逐步控制卫星实现对气闸舱由远距离接近到近距离逼近,并最终形成绕飞。
小卫星伴随绕飞试验的成功,将为大型航天器的在轨故障诊断和保障奠定基础,同时将对延伸和拓展航天器的功能和应用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也将为后续中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活动提供有益经验 。
获奖单位 | 所获获奖 |
---|---|
"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 | 2008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
参考资料: |
纪念邮品
2008年9月26日,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纪念封一枚,《太空漫步》邮折一枚,内含异型边饰六枚版个性化邮票一版,同时还推出其他神七系列邮品,如收录大量航天题材邮票的卡书、航天员亲笔签名的纪念封等,以此为纪念神七发射成功 。
神舟七号明信片
神舟七号邮品
神舟七号邮品
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不单单代表了这个技术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代表了整个国家科技的、经济的一个综合实力,更多是一种实力的展示,它让世人更加得会看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员杨利伟 评)
通过神舟七号的发射和飞行试验,中国将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重大关键技术,为下一步空间站的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新华网 评)
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翟志刚在太空成功实施出舱活动,顺利完成中国航天员第一次空间出舱,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北京科协 评)
神舟七号成功纪念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