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恺加王朝 编辑
恺加王朝(Qajar dynasty,1779年—1921年):恺加王朝建于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兰。18世纪后期,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伽部落统一伊朗,建立恺伽王朝 。
18世纪末,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加部落统一了伊朗,建立了恺加王朝。19世纪初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恺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伊朗的争夺。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英国同伊朗三次战争导致伊朗割地赔款及承认阿富汗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订立了不平等条约。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矿、筑路、设立银行、训练军队等特权。1907年,英、俄两国相互勾结划分了在伊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1921年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于1925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
建立恺加王朝的恺加部落原是一个较小的部落,居住在波斯北部马赞达兰的亚斯特巴地区。
恺加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其先祖曾任波斯伊尔汗王朝的太傅。在萨法维王朝遭到阿富汗人进攻时,恺加部落曾出兵帮助萨法维王朝,因此,恺加人在该地区有着一定的声望。
恺加部落的法塔赫阿里汗酋长因反对纳迪尔王朝被杀害,其子穆罕默德哈桑汗重振家族势力,在马赞达兰建立了地盘。
赞德部落的首领卡利姆汗占领伊斯法罕后,与哈桑汗发生争夺势力范围的冲突。
1758年,赞德人击败了恺加人,哈桑汗阵亡,两个部落成为世敌。随后,卡利姆汗出兵远征,几乎征服了整个波斯(除呼罗珊之外),建立赞德王朝。卡利姆汗非常注意恺加人的力量,曾将恺加酋长之子阿加穆罕默德拘禁在首都设拉子作为人质达15年之久。
卡利姆汗去世后,阿加穆罕默德潜逃回乡,经过多次血战,他战胜发所有的敌手,成为恺加部落的新首领,又相继占领了马赞达兰、亚斯特拉克和吉兰地区。随后,阿加穆罕默德集中力量向赞德王朝挑战。
1785年,阿加穆罕默德占领了德黑兰、库姆、卡尚、伊斯法罕等重镇。
1794年,阿加穆罕默德率军围攻克尔曼,遭到顽强的抵抗。破城后,阿加穆罕默德下令大肆烧杀抢掠,将妇女发给军人为奴,又下令挖去两万居民的眼珠。阿加穆罕默德对不肯归顺的诸汗王采取极其残酷的惩罚,屠杀其家族,没收一切财产和土地。在攻占格鲁吉亚的首府第比利斯时,就屠杀了数千人,俘虏1万多居民,并焚烧全城。
1796年,阿加穆罕默德虽然统一了波斯,但他的暴行却令人发指,是波斯历代君主中最残暴的一位统治者,被世人所指责。
1797年6月的一个晚上,阿加穆罕默德被他的两个仆人所杀害。
恺加王朝国徽
在阿加穆罕默德死后的一个世纪内,波斯的历史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由中世纪进入近代时期,波斯的国力不断地衰弱,它的领土被邻国攫取而日益缩小;特别是随着欧洲列强势力的侵入,使波斯逐渐被沦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各族人民反对恺加王朝统治的斗争日益升级。恺加王朝陷于严重的内外交困境地,难以有所作为。
巴布教起义:1844~1852年波斯人民掀起反对封建王朝的世俗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起义,因参加者以巴布教徒为主,故称巴布教起义。
巴布教派是19世纪40~50年代波斯的伊斯兰教派之一。巴布教派的创始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1820~1850)自称“巴布”(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意译为“信仰之门”)。
1844年,巴布以救世主马赫迪的名义,宣称伊斯兰教救世主——隐遁的第十二代伊玛目马赫迪即将降临人间,拯救苦难大众,消除一切人间不平,建立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过着幸福生活的社会。巴布宣传神权主义,反对世俗王权,号召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驱逐所有的外国侵略者,建立一个神权国家。
巴布教的发展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它初期在宫廷布道,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以扩大巴布教的传播。由于巴布教的人人平等主张以及神权主义的原则无威胁到恺加王朝统治者的生存,1847年,穆罕默德国王下令逮捕巴布和他的追随者。
巴布在狱中写成了《默示录》,成为巴布教的圣经。该书宣称: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均依次发展,旧制度和旧法律必然让位于新制度、新法律,但这必须由“真主”派遣的使者来制定。巴布宣称他就是受“真主”委派的先知,还宣称《默示录》将取代过时的《古兰经》。他说,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公正是世俗统治者官吏和高层毛拉不愿抛弃旧制度造成的。巴布教的教义主要反映了城市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牧民的利益和要求。
巴布被逮捕后,其影响反而扩大。在巴布教徒中,涌现出一批有才干的领导人,最著名者当属巴布的大弟子穆罕默德阿里贝尔福鲁什。
1848年,贝尔福鲁什在别达什特镇的集会上宣称,旧的制度和法律以及《古兰经》已过时。人们已没有交纳捐税和服役的义务(针对政府和清真寺而言)。他在会上还提出了更为激烈的主张,宣布废除一切统治阶级的特权和私有制,应该平分公共财产。他宣称男女是平等的,应保护妇女的权利。这显然是巴布教关于社会改革的一篇宣言,赢得了城乡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农牧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和下层毛拉纷纷参加巴布教,到1849年初,巴布教徒已发展到20多万人。
1848年9月,波斯国王穆罕默德去世,朝廷内部发生争权的内讧,国家陷于混乱之中。巴布教乘机在波斯北部马赞达兰省的贝尔福鲁什市(今博勒)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军击败了地方政权的镇压。赛赫吠巴尔西陵墓地区成为起义军的基地,这里也成为贝尔福鲁什起义者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地,实施了平分土地财产、吃大锅饭等制度。朝廷上下对巴布教的武装起义一片惊慌,急忙派遣大军前去镇压,但多次以失败告终,一度动摇了恺加王朝的统治。此后对赛赫吠巴尔西陵墓地区实行围困的战略,断绝其对外的一切联系。起义军弹尽粮绝,最后全部牺牲。巴布教武装起义的根据虽然被摧毁,但波斯各地巴布教徒的武装斗争并没有停止。
1850年5月,里海西南赞詹的巴布教徒举行起义。同年,波斯南部尼里兹地区也爆发了巴布教徒起义。但这些起义都因人数较少、准备不足而失败。恺加王朝为了防止巴布教的反叛力量的扩大,于1850年7月下令处死巴布。鉴于零星分散的起义形不成声势,在吸取教训后,1852年巴布教武装起义的领导者准备在贝尔福鲁什、赞江、阿塞拜疆等地同时举行起义,但都没有获得成功。虽然如此,巴布教起义对恺加王朝的统治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国内人民的起义,少数民族要求民族独立的斗争,欧洲列强的侵略,使波斯的局势出现空前的混乱,引起了朝野的强烈反思。部分有识之士,甚至在大臣中,都为恺加王朝的命运担忧。他们认为,必须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才能恢复社会的稳定,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时任首相的阿米尔尼扎姆代表了这种思潮。
尼扎姆曾在外交机构的秘书,曾去过法国和奥斯曼,他了解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成就,考察过奥斯曼帝国坦齐马特改革的进程。尼扎姆立志改革,希望重振波斯帝国的雄风,获得年轻的纳歇尔丁国王的支持。尼扎姆原名米尔扎达吉,被纳歇尔丁国王赐予“阿米尔尼扎姆”的爵号,还任命他为首相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并将王妹嫁给他。
1848年,尼扎姆开始实施改革,其主要措施:
(1)大力整顿军队,消除波斯军队纪律松懈、缺乏战斗力的状况:严禁军队各级领导克扣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军饷;兴办军火工厂,使波斯军事力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2)减轻农民的负担,规定农民应缴纳贡赋的数额,限制各州长和诸汗王对农民强征的税赋和征派的劳役。因为历来受压迫剥削的农民是反对封建王朝统治的主力军,安抚农民对社会稳定有着很大的关系。
(3)大力整顿财政,增加国库收入;惩办贪官污吏;取消王室贵族从地方征收钱粮的特权(由国库给予适当的补助)。国库收入大为改善,地方负担也有所减轻。
(4)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长官和诸汗王的权力。
(5)重视教育的发展,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学校;向西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准许创办报纸。
(6)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支持兴办现代工厂。
(7)限制欧洲列强享受的特权,特别是针对英国人的霸道;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解除俯手听命于英国人和俄国人丧权媚外的官员职务。
尼扎姆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波斯出现了中兴的迹象,中央权力得到加强,财政状况得到改善,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工商业者得到收益,社会趋向稳定,因此受到多数人的支持。尼扎姆推行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恺加王朝的政权,这就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消除封建王朝固有的腐败。何况尼扎姆只是得到年轻国王的支持,才能推行其改革措施。尼扎姆的改革触犯了王室贵族、地方升官和诸汗王、中高级军政官员,以及寺院和宗教界上层的利益,也抑制了欧洲列强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采取反对尼扎姆改革的行动,曾多次策动部分军人反对尼扎姆的改革举措,并谣传尼扎姆准备阴谋推翻国王。
1851年11月,纳歇尔丁国王解除了尼扎姆的首相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的职务。1852年1月被国王下令处死。
尼扎姆改革难以坚持并最终遭受失败,使波斯一度中兴的局面迅速消失,国势又日渐衰落,欧洲列强对波斯的侵略加剧,整个社会重新出现动乱。恺加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振兴的机会。
1919年8月9日签订英伊协定,规定英国在军事、财政、关税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权,把伊朗变成保护国。这一奴役性协定遭到伊朗人民广泛反对,议会(“马杰利斯”)拒绝开会批准这一协定,伊朗爆发了反英怒潮。英国被迫改变手法,企图通过扶植代理人来控制伊朗,便选中了威信较高的礼萨汗。然而礼萨汗有自己的打算,不想任人摆布,他期望借助英国的支持,通过政变夺取军权,掌握最高权力。于是,他同亲英的作家和政客赛义德·吉雅丁达成协议:礼萨汗同意率部参加政变,政变后由赛义德·吉雅丁担任政府首脑,他则统管全国军权。
1921年2月中旬,伊朗国王阿罕默德·沙阿准备出游南方,指名要哥萨克师派部队担任护卫。赛·吉骓丁趁机让师长胡马云派礼萨汗出任护卫部队司令官。2月18日,礼萨汗利用哥萨克师很久没有领到薪饷的反政府情绪,率领三千名哥萨克兵,从首都西北的喀兹文城出发进军德黑兰。2月21日(波斯历为12月3日)进入首都,逮捕了许多官员,几乎兵不血刃地实现了政变,推翻了阿罕默德·沙阿政府。阿罕默德·沙阿出逃。赛·吉雅丁任新政府首相(以后于5月外逃至巴格达),礼萨汗先任哥萨克师师长,后任陆军大臣,掌握了新政府的实权。“十二月三日政变”(按波斯历又称“呼塔月三日政变”)是一次资产阶级—地主联盟取代封建贵族统治、以维护民族独立的政变,它标志着旧的恺加王朝大权旁落,名存实亡,礼萨汗从此登上了伊朗的政治舞台。
1923年10月28日,回国不久的国王阿罕默德·沙阿任命礼萨汗为首相。以后阿罕默德·沙阿又出国,访问“欧洲”直至1930年去世再未回国。
1925年初,礼萨汗就任按规定只能由国王兼任的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议会授予礼萨汗独裁大权。10月31日,议会宣布废黜恺加王朝。12月13日,立宪议会宣布建立巴列维王朝。
1926年4月25日,礼萨汗加冕登极,称礼萨·沙阿·巴列维,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君主。礼萨汗创立的巴列维王朝是伊朗近现代史交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伊朗从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走向封建—资本主义历史过程的开端。
代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图片 |
---|---|---|---|
第1代 | 阿迦·穆罕默德·汗 | 1794年-1797年 | |
第2代 | 法特赫-阿里沙·卡扎尔 | 1797年-1834年 | |
第3代 | 穆罕默德沙·卡扎尔 | 1834年-1848年 | |
第4代 | 纳赛尔丁·沙 | 1848年-1896年 | |
第5代 | 穆扎法尔丁·沙 | 1896年-1907年 | |
第6代 | 穆罕默德·阿里·沙 | 1907年-1909年 | |
第7代 | 艾哈迈德沙·卡扎尔 | 1909年-1925年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