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以美会 编辑
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1844年-1939年在美国北方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 该会属于基督新教的一个较大的宗派—— 卫斯理宗。
目录
以后经过数次分裂,形成美以美会、监理会、美普会、循理会和圣教会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分裂,就是1844年美国南北卫理公会因为黑奴问题大分裂,在美国南方的称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在美国北方的则称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1936年时,美以美会的总部在纽约50大道(Fifth Avenue)150号。
1939年5月10日,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重新联合,称为卫理公会(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从清末到民国,教会在中国举办了14所大学,其中美以美会就举办了两所。
1888年,在南京举办汇文书院,后与其他教会举办的学校合并,发展为南京金陵大学。1889年在北京举办崇内怀理书院,后改名汇文大学,1916年与其他两所教会学校合并改名北京大学,后又定名燕京大学,校长是司徒雷登。这两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在当时居于中国所有教会大学的前两名(美国方面评估)。
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不但教学大学的校名被取消,而且国立大学侵占了教会大学的校园,显然有瓦解削弱教会大学的指导思想。其中,南京大学占据了金陵大学的校园,北京大学占据了燕京大学的校园。
金陵大学
南京汇文书院设博物馆(文理科)、医学馆(医科)和神道馆(神学科)。1890年设成美馆为中学部。1907年,美国基督会于1891年创立的基督书院(Christian College)和美国长老会于1894年创立的益智书院(Presbyterian Academy)合并为宏育书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有“江东之雄”美誉。1937年因抗战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46年还宁。约翰·福开森、师图尔(G.A. Stuart)、包文(A. J. Bowen)、陈裕光、李方训先后担任校长。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主体并入南京大学,档案资料划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校址迁至金大鼓楼岗校址。
具体调整方案:
金陵大学文学院、理学院主体,并入新南京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等校。电影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另有部分院系调至其他有关大学。
1910年汇文书院改为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时,在美国纽约州教育局立案,毕业生可同时接受纽约大学的学位文凭。并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结为姊妹大学。先后设有文科、理科、医科、农科、林科、工科等。
关于金陵大学成立之始在美国纽约州立案注册,一面当属无奈之举,“当本校创始之际,中国教育行政机关尚未有大学授予学位的规定,而私立大学之立案尤无明文可遵,故当时本校董事会议决暂在美国纽约省立案,并由该省政府授予学位,本校毕业生今日所得之外国学位,实系过渡办法,一侯中国教育当局规定授予学位办法时,当即遵照办理。” 另一面,此举对保持教学水准及获得国际认可有所助益,“本堂毕业者,即无异于在美国大学校毕业也,凡领本堂毕业凭单者,即无异于美国学士之凭单也”。1928年,金陵大学在中国教育部立案。1934年,金大又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了与其他国际间之大学同等学术地位,并能自行颁发获国际认可之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8年陈裕光出任校长后,注重中国教育主权,维护民族尊严,发场中国文化。首先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呈请立案,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同时增聘中国教职,加强中文、地理、历史的教学。并将金陵神学院从金陵大学脱钩出去,将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尊重信仰自由。
金陵大学文理农三院嵯峨,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成就卓著,尤其农林为中国先驱闻名世界。其他方面亦有发展,如开创中国电影教育、首开中国医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在美国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ABC编类中,是中国唯一的一所A类大学,享誉海内外。
美国对外国人在华所办大学ABC编类,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28年所做的评鉴。中国的教会大学,A类一所,为金陵大学,B类一所,为燕京大学,其他如金陵女子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华中大学等校,均属C类大学。依此标准,持有A类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持有B、C类大学学位的毕业生只能进美国大学本科,有些可进三年级或四年级,有些只能进二年级,进入研究生院则要补修30个本科学分。
从1888年到1952年,金陵大学共有毕业生4475人。分布于海内外政治、实业、文化、教育、农业等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内发挥所长,受到当地社会的重视。在农业界,据美国学者杰西·卢茨所著的《中国教会大学史》,1949年前,金大毕业生一度领导着中国农林部7个技术部门中的5个,5所国立研究所中的3所,10余所国立大学农学院中的7所;1950年代后在以“经济复兴”为号召的台湾农业界,大部分骨干是金大毕业生。
金陵大学是美国人办的大学,英语是主要的教学语言,金大学生尤以英文水平高而被称道。在教会大学英语演讲、辩论比赛中,其他大学学生都是西装革履,唯金大学生长袍布履,夺冠者则多为金大,而且一度金大理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胜过其他大学英语系学生,引起国民政府教育部关注。
汇文书院的校园起初建在南京干河沿,第一座建筑名曰“钟楼”,由首任校长福开森设计,当时被南京人称为“三层楼洋行”。陆续建造的还有礼拜堂、青年会堂等,以后作为中学部,现为金陵中学校园。
1910年合并改名金陵大学后,在鼓楼西南购地建造新校舍,同时中国政府以金大教授裴义理主持华洋义赈有功赠地百亩,1913年由纽约建筑师克尔考里完成校园规划,之后由美国建筑师司斐罗、芝加哥珀金斯费洛斯与汉密尔顿(Perkins, Fellows & Hamilton)建筑师事务所的测绘师莫尔负责建造,1921年建成后作为大学部。金陵大学建筑群是最早期融入西方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群。1952年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并,金陵苑成为南京大学校园。
金陵园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以塔楼为中心,形成不完全对称的布局,造型和装饰为中式,材料和构架为西式,许多建筑材料由美国进口。
燕京大学
1889年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汇文大学(Peking University),初名崇内怀理书院,校长刘海澜博士(Hiram Harrison Lowry)。位于北京崇文门船板胡同(今汇文中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1864年创办,初名贝满女塾,位于灯市口东口的佟府夹道胡同(后改办贝满女中)。通州协和大学,1867年创办,初名公理会潞河书院。谢卫楼(Davelle Sheffield)任校长。
1916年,美国美以美会、公理会、美北长老会、英国伦敦会将三所教会学校合并,初名北京大学。司徒雷登任校长。1921年在北京西郊购买前清亲王赐园,聘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1926年正式迁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学校。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办起燕京大学临时学校,孔祥熙任校长,梅贻琦任代理校长。1945年学校在北平原址复校开课。1946年开办工学院。
1951年学校改为国立(公办)。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学校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北大迁至学校旧址“燕园”。1993年燕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和北京大学分校联合成立燕京研究院。
1921年—1926年,曾为多座在华教会大学进行过设计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接受聘请,为燕京大学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建筑群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宫殿的式样。建筑群在外部尽量模仿中国古典建筑,在内部使用功能方面则尽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饮水喷泉等等。
燕京大学的东西轴线以玉泉山塔为对景,从校友门经石拱桥、华表(取自圆明园废墟),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备4幢男生宿舍以及华氏体育馆。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
由于是不同的教会合办、不同的学校合并,所以燕京大学起初管理非常混乱,一直没有满意的校长,直到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才开始有了转变。司徒雷登是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后来还成为美国驻华大使。他上任后,立即对学校进行了改革并把学校更名为燕京大学。随后开始建设新校区,向社会各界募捐。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美丽和有成就的大学。在教学思想上,该校不强调基督教教育,实行自由教学。从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有近20个系。它的毕业生主要活跃在中国的教育界、政界和宗教界。
英文姓名 | 中文姓名 | 出生 | 逝世 | 抵达中国 | 驻扎地点 | |
Judson Dwight Collins | 柯林 | 1823年 | 1852年 | 1847年 | 福州 | |
Moses Clark White | 怀德 | 1819年 | 1900年 | 1847年 | 福州 | |
Robert Samuel Maclay | 麦利和 | 1824年 | 1907年 | 1848年 | 福州 | |
Isaac William Wiley | 怀礼 | 1825年3月29日 | 1884年11月22日 | 1850年 | 福州 | |
Erastus Wentworth | 万为 | 1813年8月5日 | 1886年5月26日 | 1854年 | 福州 | |
Otis Gibson | 基顺(记信) | 1825年 | 1889年1月25日 | 1854年 | 福州 | |
Stephen Livingstone Baldwin | 保灵 | 1835年1月11日 | 1902年7月28日 | 1858年 | 福州 | |
Nathan Sites | 薛承恩 | 1831年 | 1895年 | 1861年 | 福州 | |
L. N. Wheeler | 韦路加 | 福州 | ||||
Hiram Harrison Lowry | 刘海澜 | 1843年 | 1924年 | 1867年 | 福州、北京 | |
Carl F Kupfer | 库思非 | 1852年 | 1925年 | 1881年 | 九江 | |
William Henry Lacy | 力为廉 | 1858年 | 1925年 | 1887年 | 福州、上海 | |
William Nesbitt Brewster | 蒲鲁士 | 1864年 | 1917年 | 1889年 | 福建莆田 | |
Paul Bagley | ||||||
Lucinda L. Coombs | ||||||
William G. E. Cunnyngham | ||||||
Frank Dunlap Gamewell | ||||||
John Gowdy | 高智 | 1869年12月7日 | 1963年 | 1902年 | 福州 | |
James Whitford Bashford | 柏锡福 | 1849年 | 1919年 | 1904年 | 福州、北京 | |
George Richmond Grose | ||||||
Ralph A. Ward | 黄安素 | 1882年 | 1958年 | 1909年 | 福州、成都、上海、台北 | |
William E. Shubert | 舒邦铎 | 1923年 | 南昌 | |||
Beulah Woolston | 娲标礼 | |||||
Carleton Laey | 力宣德 | 1888年 | 1951年 | 1914年 | 福州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