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铭铭 编辑
王铭铭,中国人类学家,伦敦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专业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生于福建泉州,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学士(1985),完成两年硕士课程(中国东南民族史方向)后,于1987年9月赴英留学,1993年1月,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在伦敦城市大学、爱丁堡大学短期工作。1994年回国,长期供职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4)、副教授(1995)、教授(1997)。
王铭铭,中国人类学家,伦敦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专业主任,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生于福建泉州,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学士(1985),完成两年硕士课程(中国东南民族史方向)后,于1987年9月赴英留学,1993年1月,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在伦敦城市大学、爱丁堡大学短期工作。1994年回国,长期供职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4)、副教授(1995)、教授(1997)。
1989年至1995年,在闽台一城(泉州鲤城区)三村(晋江县塘东、安溪县美法、台北县石碇)从事多年历史和民族志田野工作。此后,田野工作区域视野扩展到华北和西南(云南乡村、藏彝走廊)及欧洲(曾于2000年在法国南部山区进行过实验性域外研究)。
1995年至2000年,协助费孝通先生主办五届全国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担任班主任。
1995年起,相继在北大开设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西方人类学原著选读、海外民族志、艺术人类学、神话学与人类学、阅读讨论课-人类学经典选读等课程。1998年,协助费孝通先生创办北大社会人类学硕士、博士点,并具体负责制定该点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等方面工作。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策划和主编多套译丛,如“社会与文化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华夏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古典人类学译丛”(北大出版社)等。
曾任芝加哥大学(2000)、南京大学(2001-02)、西南民族大学(2006)、大阪民族学博物院(2011)、青海民族大学(2011-12)、新疆师范大学(2013-16)、中山大学(2013)云南民族大学(2017-2020)等院校特聘或客座教授。2006至2012年间,兼任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创办并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集刊,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共出版22辑),组织大量民族志与口述史科研活动及定期中国人类学研习营活动,与日、韩、两岸三地同行共同创办东亚人类学会(2008)。
长期担任国际学术杂志《国际文化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Studies)、《人类学评论》(Critique of Anthropology)、《民族志理论杂志》(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等学术杂志学术编委。
出版大量论著,包括经验研究成果,如《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刺桐城》等(相继收录于“东亚人文100”、三联“当代学术”、商务“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及《中间圈》等,教材类成果,如《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讲义稿》《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民族、文明与新世界: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叙述》等,及理论类成果,如《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西方作为他者》《心与物游》《超社会体系》《人文生境》等。
主张扩展人类学研究视野。研究上,前后内外上下关系分析并重,融合历史、结构转型、宇宙观、仪式等维度,形成有国际学术基础和国内学术热点、视野开阔的“关系主义”见解。该见解被认为构成了一种“新人类学”,它要求“在空间上,不仅要推动跨区域、跨民族、跨国家的综合研究,而且要把区域、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明确确立为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在时间上,把历史资料和历史学研究纳入到的民族志的上下文中加以开发,使中国人类学重新历史化”(Ji Zhe & Liang Yongjia, “Introduction: Toward a new Chinese anthropology”, in The New Chinese Anthropology, cArgo: Revue Internationale de’Anthropologie Culturelle $ Sociale, p.7-15, 2018) 。“在其关于前现代人类学、区域理论、方位学及文明的研究中,王铭铭表明,应超越本土主义和国族主义及诸如‘文化’‘社会’之类的现代概念之局限,更重视考察自我和他者之间的持续交换和相互关联,以复原大规模宇宙观和文明框架的面貌”(Hans Steinmüller, “The Aura of the Local in Chinese Anthropology:Grammars, Media and Institutions of Atten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2022,35:69–82, p.75) 。
近期,该见解被承认为对人类学传统的根本性反思成果之一(Aurelie Nevot, Le corps efface: relations, substances et submutances, Paru en janvier, 2022) 。
2008年,王铭铭接受剑桥大学人类学家Alan MacFarlane教授音像访谈(该访谈收录于剑桥大学“人类学开基祖档案”);2009年,应美国《人类学季刊》(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之邀接受伦敦经济学院Stephan Feuchtwang教授、伦敦大学学院Michael Rowlands教授访谈(该访谈英文版刊登于《人类学季刊》)。
2017年3月29-30日,应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之邀在伦敦和阿伯丁主讲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人类学纪念讲座(Radcliffe-Brown Memorial Lectur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王铭铭
1992年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or a contest of histories: 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co-authored with Stephan Feuchtwang), in Dialectical Anthropology, 1992, Vol.16, No.1-2.
1994年
“Quanzhou: the Chinese city as cosmogram”, in Cosmos, 1994, No.2.
1995年
“Place, administration and territorial cul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Late Imperial China,1995, No.2.
“ 政体与基层社会的转型”, 载于《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1996年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概述”, 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历史、人情与互惠:闽南两村社会互助与福利的民间模式”, 载于《福建与台湾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第3卷),台湾“中研院”1996年版。
“文化·经济·符号”, 载于《读书》,1996年第11期。
1997年
《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专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专著),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主编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空间阐释的人文精神”, 载于《读书》,1997年第5期。
“地方道教与民间信仰:法主公研究笔记”, 载于《民俗研究》,1997年第4期。
1998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专著),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El patrimonio en duda: un templo sus fiestas”, in Anthropología de la Transmisión Heretaria, edited by José Anthonio de Rota, pp.139-178, Universidate Da Coruña Servicio de Publications, 1998.
1999年
《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专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家庭危机与公共权力——台湾石碇乡生活史研究笔记”, 载于《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年版。
“地方政治与传统的再创造”, 载于《民俗研究》,1999年第4期。
“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之一)”,载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000年
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之二),《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2万字。
危亡与超生:1896年东南沿海的超度仪式,《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000(1),总83。
2001年
《王铭铭自选集》(新世纪学人文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Grassroots Charisma: Four Local Leaders in China, Co-Authored with Stephan Feuchtwang, London: Routledge, 2001.
从“天下”到“国族”——兼及互惠理解,《跨文化对话》,第7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人文史观”——潘光旦与我们这代人的问题,《论证》,2001年第2辑。
2002年
“The third eye: towards a critique of ‘nativistic anthropology’”,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Vol.22, Issue 2, PP.149-174.
《人类学是什么》(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Tributes and shares of center: some notes on Chinese ‘pilgrimages’”, in En el Camino: Cultura y Patrimonio, Jose Antonio Fernandez de Rota y Monter ed., pp.43-56, Universidade Da Coruna.
“The Fa Zhu Gong Festival: The Birth of a God or the Reproduction of Loc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in The Chinese at Play: Festivals, Games and Leisure, edited by Anders Hansson with Bonnie S. McDougall, London: Kegan Paul, 2002.
2003年
《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人类学述评选集》(教参,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无处非中》(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漂泊的洞察》(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由张光直想起的”,《读书》,2003年第6期。
“Europe, une terre sans ancestres”,Les Assises de la Connnaissance Reciproque,Alain Le Pichon ed., Paris: Le Robert, 2003.
2004年
《裂缝间的桥——解读摩尔根<古代社会>》(专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禄村:‘消暇经济’的再解释”,《三农中国》,2004年第1期。
“Mapping ‘chaos’:the dong xi fo feuds of Quanzhou, 1644-1839”, in Making Place: State Projects, Globalisation and Local Responses in China, Stephan Feuchtwang ed., pp.33-60, London: UCL Press.
“序”,《中国古代神话》(袁珂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
“天下作为世界图式”,《年度学术20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05年
《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重归“魁阁”》(文集,与潘乃谷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寻找中国人类学的世界观”,《中国最佳讲座2004》,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朝圣:历史中的文化翻译”,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台北: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过去二十五年来的中国人类学:成就与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评《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中国书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06年
《没有后门的教室——人类学随谈录》(讲演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心与物游》(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乩·书写·神秘主义”,《社会学家茶座》,第13辑(2006年)。
“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enemy: the issue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Southeast coast”, in Southern Fujian: The 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s in Post-Mao China, Tan Chee-beng ed.,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6.
物的社会生命?——莫斯《论礼物》的解释力与局限性,《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到底有多乡土?——“村庄窥视法”的谱系,《年度学术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威慑艺术:形象、仪式与“法”,《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居与游:侨乡研究对‘乡土中国’人类学的挑战”,陈志明、王连茂、丁毓玲主编《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
2007年
《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从江村到禄村——青年费孝通的“心史”,《书城》,2007年第1期。
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关于国家的人类学,《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命于历史,《读书》,2007年第5期。
2008年
《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人类学随笔》,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从弗思的“遗憾”到中国研究的“余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费孝通与“桃花源”,《书城》,2008年第8期。
东南与西南——寻找“学术区”之间的纽带,《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4期。
鸡足山与凉山,《读书》,2008年第10期。
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体?《文化纵横》,2008.12
2009年
Empire and Local Worlds: A Chinese Model for Long-Term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Walnut Creek, California: Left Coast Press, 2009.
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差异与关联——从汉、藏、彝三个文本中的“生死观”看比较人类学,《南方文物》,2009年第2期。
士与大一统——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秋季卷(总第28期)。
列维-斯特劳斯,东方早报理财一周,2009年11月6日。
2010年
《人生史与人类学》,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民族、文明与新世界——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叙述》(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神话学与人类学,《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及其终结——一个人类学家的札记与评论,《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葛兰言(Marcel Granet)何故少有追随者?《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创刊号)
潘光旦先生《土家族源研究》导读,《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夏季卷(总第31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艺术家的魅惑,《世界民族》,2010年第4期。
The Intermediate Circle: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of Minzu and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 42, no. 4, Summer 2010, pp. 62–77,2011.
“三圈说”:中国人类学汉人、少数民族、海外研究的学术遗产,载于邓正来主编《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论坛讲演录》(第一辑),26-48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
2011年
《人类学讲义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Chinese rural township government: a sequence of the expansive moments of the state in history, in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Deng Zhenglai ed., pp.311-364,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C Ltd, 2011.
所谓“海外民族志”,《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116-129页。
A Drama of the Concepts of Religion: Reflecting on Some of the Issues of “fai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Working Paper Series, 155,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1.
Le Renversement du Ciel, De l'Empire devenu une Nation et de la pertinece de la compréhension réciproque pour la Chine, Alain Le Pichon and Moussa Sow eds., le Renversement du Ciel, pp. 469-482 , Paris: CNRS Editions, 2011.
2012年
《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
Southeast and Southwest: Searching for the Link between “Academic Regions”, in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rif Dirlik ed., pp. 161-190,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2.
All under heaven (tianxia): Cosm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political ontologies in pre-modern China.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2 (1): 337–383, 2012.
A Drama of the Concepts of Religion: Reflecting on Some of the Issues of “Fai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Quarterly, Volume 5, Number 2, pp.1-35, June 2012.
2013年
西南之“外”:文明与生活的民族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东亚文明中的山:对中国之山的几个印象,《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Directions, Seasons, and Alterities: Notes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Cosmology, The Journal of the Traditional Cosmology Society, Volume 29, 2013, pp.25-58.
2014年
The West as the Other: A Genealogy of Chinese Occidentalis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1-400, 2014.
Sacrifice i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co-authored with David Parkin), 《民族学刊》2014年第2期,85-90页
“To learn from the ancestors or to borrow from the foreigners: China’s self-identity as a modern civilisation”,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14, Vol. 34(4): 397–409.
2015年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版。
《文化复合性:西南的仪式、人物与交换》(主编文集,与舒瑜合编),北京出版集团2015年版。
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学术月刊》,2015年3月号。
当代民族志形态的形成:从知识论的转向到新本体论的回归,《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
2016年
(与苏国勋、渠敬东、周飞舟、孙飞宇、杨清媚、王楠合作,第一作者),“费孝通佚作《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研讨座谈会实录”,《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
说“边疆”,《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
局部作为整体——从一个案例看社区研究的视野拓展,《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4期。
(与周飞舟、渠敬东、菅志翔、田耕、张亚辉、杨清媚、何贝莉、罗杨、王娟合作,第一作者),“不同文明的知识与知识人——对其角色与作用的比较”,《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2017年
“Some turns in a ‘journey to the West’: Cosmological proliferation in an anthropology of Eurasia”(Radcliffe-Brown Lectur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read 29 March 2017), Journal of the British Academy, 5, 201–250, September 2017.
The west in the east: Chinese anthropologies in the making, Japanese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18, No.2, 2017, pp.91-123.
2018年
《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专著,《逝去的繁荣》修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18.
Afterword: a view from a relationist standpoint, The New Chinese Anthropology, cArgo: Revue Internationale de’Anthropologie Culturelle $ Sociale, pp.149-166, Paris: de 1’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Sorbonne Paris Cité,2018.
(与渠敬东、大卫·帕金、杨圣敏、张志强、江湄、朱晓阳、罗祎南、邓小南合作,第一作者),“人类学与当代世界的危机”,《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1期。
2019年
《人性的西方幻象》(萨林斯著,王铭铭编选,赵丙祥、胡宗泽、罗杨译),北京三联书店,2019年版。
升平之境:从《意大利游记》看康有为欧亚文明论,《社会》,2019年第3期。
“超文化”何以可能?《信瑞周刊》,2019年总第6期。
从地理-宇宙形态、历史时间性看学术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年第4期。
2020年
显与隐——文化展示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化展示,《博物院》,2020年第4期。
2021年
《人文生境:文明、生活与宇宙观》,北京三联书店2021年版。
“家园”何以成为方法?《开放时代》,2021年第1期。
他乡故土间:我的身游、心游与“乡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Afterword, Grassroots Values and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edited by Harriet Evans and Michael Rowlands,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21, pp.255-270.
2022年
蔡元培,远在的民族学丰碑,《读书》,2022年第2期。
新中国人类学的“林氏建议”,《读书》,2022年第5期。
2023年
作为世界的地方,《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年第1期。
从文化翻译看“母语”的地位问题,《开放时代》,2023年第1期。
For heaven-human conviviality: reflections on some “ontological” narratives,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39, Special Issue: Against Ontology: Chinese Thought and Francois Jullien,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023, Vol. 40(4-5) 93–114.
祭祀理论:从泰勒到史密斯再到弗雷泽,《人类学研究》(梁永佳主编),第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3-51页。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